给化石做CT 古生物学家发现5.2亿年前寒武纪高肌虫是一个庞杂的家族群

寒武纪澄江生物群中的高肌虫化石。左:朵氏小昆明虫;中:陈氏昆阳虫;右:印第安虫。修改自Zhai et al., 2019, Communications Bio

寒武纪澄江生物群中的高肌虫化石。左:朵氏小昆明虫;中:陈氏昆阳虫;右:印第安虫。修改自Zhai et al., 2019, Communications Biology。

(化石网报道)据新华网昆明9月6日电(岳冉冉):通过给化石做显微CT,中、英古生物学家发现:生活在5.2亿年前的高肌虫并非一个简单的家庭,而是一个庞杂的家族群。该成果近日发表在了《自然》杂志子刊《通讯生物学》上。

论文第一作者、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翟大有介绍,高肌虫是5.2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海洋中一种最常见的小虫,只有米粒或西瓜籽大小。它是很多大型动物,比如奇虾等掠食者的美食。

高肌虫数量众多,有时一块石板上汇聚有上百只,多为两瓣壳张开的造型,像一只只小蝴蝶。由于化石常见、便于获取,从20世纪初,古生物学家就开始了对它的研究。

高肌虫体型小,加之有厚外壳包裹,因此它微米级别的附肢很难被观察到,一直以来,研究者对它的身体结构知之甚少。怎么才能看到高肌虫的附肢,也就它的“腿”长什么样呢?

科研人员用高精度的显微CT成像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英国莱斯特大学、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组成的团队用这一最新技术扫描了三种高肌虫标本——朵氏小昆明虫、陈氏昆阳虫、印第安虫,再通过三维形态重构,看清了高肌虫的腿。

结果显示,这三种高肌虫的附肢结构有巨大差异。陈氏昆阳虫的13对附肢排布模式近似于有颚类,是一种高度进化的类型;印第安虫的12对附肢是一种十分原始的类型;朵氏小昆明虫的12对附肢在节肢动物家族中难以找到相似型。

论文作者之一、莱斯特大学汤姆·哈维博士说,“过去学界一直认为,高肌虫是分类学上‘目’一级单元,但这次研究却发现,虽然高肌虫外壳差不多,但身体结构却差别巨大,已超出了‘目’级别,甚至达到了‘亚门’级,类似脊索动物门下两个亚门,狗和文昌鱼的差异。”

“能观察到高肌虫的腿、刚毛这样的精细结构,换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这得感谢近年来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显微CT技术,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石头里的细节。”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云南大学研究员侯先光说。

“这一发现,刷新了研究者对寒武纪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认知。”《通讯生物学》杂志的审稿人评价道。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寒武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