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人类演化议题-第16届 “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高星接受阳原电视台关于此次会议与考察的相关采访

高星和谢飞为参会者讲解遗址概况

学术研讨会开幕式

“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系列国际会议的发起人李隆助教授代表学术委员会授予高星研究员

韩国史前研究院院长、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会长李隆助先生为会议题字留念

会议上学者们激烈讨论

2011年8月15日至20日,第16届“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河北省阳原县著名的泥河湾盆地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研究员、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研究员和韩国史前研究院院长李隆助教授共同发起和主持,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韩国史前研究院和阳原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吸引了来自中国、俄罗斯、韩国、日本、波兰、印度、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近40名从事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知名学者参加。会议于15日在阳原宾馆举行开幕式,谢飞、高星、李隆助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长韩立森、俄罗斯克罗诺亚尔斯克大学校长Drozdov、阳原县领导等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李隆助教授代表“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委员会授予高星研究员“垂杨介学术贡献奖”,以表彰他对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和推动区域学术交流与合作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会议期间安排了30余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内容涉及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脊椎动物学、古环境学、年代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在为期2天的学术会议中,与会学者分享了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思考。谢飞研究员纵论了泥河湾盆地从200万年前至距今5000年期间的人类演化进程和文化遗存的丰富性,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孕育过程;卫奇研究员对在泥河湾盆地开展古地磁测年时采用沉积速率推算遗址某些层位的形成时限提出质疑和思考;日本学者Yorinao SHITAOKA公布了一系列有关泥河湾盆地重要遗址的新的光释光和碳14测年数据,为泥河湾人类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数据;李超荣研究员介绍了对许家窑-侯家窑遗址石器组合的研究成果;高星研究员系统阐述了有关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用火证据的争议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的、更加确凿的北京猿人能够有控制地用火的证据和论述,引起与会者的高度关注;马来西亚学者Mohd Mokhtar SAIDIN通报了一项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特殊考古发现:一批形态原始的手斧出现在因陨石撞击而导致高温重组的岩体中,时代早于距今180万年。这项即将在Nature发表的成果将对手斧的起源和远古东西方人群互动提出崭新的论断;印度学者Sheila MISHRA则提出人类首次走出非洲应发生在奥杜威模式石器技术发明之前和阿舍利文化可能起源于东方的新的观点。此外,金昌柱研究员介绍了对广西左江地区洞穴发育的研究收获,尤其是巨猿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日本学者Hiroyuki SATO论述了在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现的先民挖陷阱捕猎的现象;韩国学者Heon Jong LEE与大家分享了其对东亚太平洋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工具和人群迁徙的特征的研究成果;韩国学者Ju-yong KIM介绍了对垂杨介遗址形成过程和古环境研究的新进展;王幼平教授做了题为“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的交替——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的发现”的报告;李占扬研究员通报了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王法岗介绍了来自河北平山县水帘洞遗址的新材料。会议安排紧凑,报告精彩纷呈,讨论深入热烈,展示了成果,分享了信息,交流了思想,促进了思考,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系列国际学术会议迄今已经在中国成功举办了四届。正如高星研究员指出的那样,这些会议开创了一个在广大而紧密联系的区域内有效开展旧石器时代研究的多国家、多学科学术合作和交流的先河,对中国的旧石器考古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泥河湾是中国乃至东亚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圣地,这里发现了一系列旧石器时代遗址,留下了东北亚最早的人类足迹,串联起古人类从早更新世至晚更新世生存演化的链条,此次会议在泥河湾举行可谓意义重大,成果斐然。

17、18日,参会的国内外学者深入到马圈沟、小长梁、侯家窑、虎头梁遗址以及下沙沟剖面、麻地沟发掘现场进行了野外考察并参观了泥河湾博物馆,谢飞和高星为大家一一介绍了遗址详情,解说地质地层情况及人类遗物、动物群化石埋藏状况。学者们认真聆听讲解,观察石制品原料及标本,交流探讨十分热烈。与会代表还在19、20日驱车前往元中都遗址和蔚县古城进行了参观考察,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深表赞叹。

20日野外考察结束,本次会议成功闭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供稿)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垂杨介 人类 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