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生物学家陈丕基逝世 他澄清了“中华龙鸟”不是鸟类而是恐龙

著名古生物学家陈丕基逝世 他澄清了“中华龙鸟”不是鸟类而是恐龙

著名古生物学家陈丕基逝世 他澄清了“中华龙鸟”不是鸟类而是恐龙

(化石网报道)据现代快报:他,打破了恐龙和鸟类之间最重要的一道障碍,澄清了“中华龙鸟”不是鸟,而是恐龙。他参与的著作《中国的叶肢介化石》,完成了我国叶肢介学科的奠基工作。因痴迷于白垩系研究,他被同行称为“陈白垩”。

他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古生物学家陈丕基。7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陈丕基在西安逝世,享年83岁。“老师生前最记挂的是热河生物群古气候的研究进展。”陈丕基的学生、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李罡告诉记者。

他让世人知道:恐龙没消失,鸟儿是恐龙的后裔

每天,我们都会听到鸟鸣。这些披着羽毛的鸟儿,它们其实是恐龙的后裔。最直接的证据,便是中华龙鸟。它有羽毛,却是恐龙。而最早给出中华龙鸟是恐龙这个答案的人便是陈丕基。

“陈丕基老师首次提出中华龙鸟是一种带羽毛的恐龙,打破了恐龙与鸟类之间最重要的一道障碍。之后的科学家发现,最终证实恐龙没有灭绝,鸟类是恐龙的后代。”南京古生物所综合处处长陈孝政说。

中华龙鸟是1996年在我国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带毛恐龙化石。但一开始,科学家们对它存有“误会”,认为是鸟。1998年,陈丕基、董枝明、甄朔南合作1998年英国《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中国义县组一个保存完美的兽足类恐龙》。这篇文章完成了对中华龙鸟分类学的修订,澄清了中华龙鸟不是鸟,也不是鸟类的直接祖先,而是全身被覆原始羽毛的兽足类恐龙。

这篇论文引起了全球关注,并于2000年9月25日获得美国情报科学研究所ISI在北京颁发的“经典引文奖”,这是1981-1998年的18年间被SCI和SSCI刊物接收发表的20万篇中国论文中选出213篇具有高影响力论文之一,也是当时国内地学和生物学领域唯一入选论文。

中华龙鸟的横空出世,标志着恐龙研究的一个新起点,他为后来的鸟类起源研究提供了关键信息,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现。

心系科研,去年还叮嘱学生要发表论文

1955年,陈丕基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地层古生物专业。1960年,进入南京的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也就是现在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从大学开始算起,他从事地质工作至今已65年,南京古生物所也是他陪伴了一甲子的地方。“老师对南古所感情很深。”李罡说。

李罡是陈丕基的学生,199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以后,便跟着陈丕基攻读硕士和博士。李罡说,老师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研究。陈丕基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项,与导师张文堂和师弟沈炎彬合作编著的《中国的叶肢介化石》完成了我国叶肢介学科的奠基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与周志毅合作主编的《塔里木生物地层和地质演化》一书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他还对郯庐断裂的大平移时间、塔里木——华南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碰撞有独到见解……

“我老师学问很深,取得过很多重要研究成果,是我仰慕的人。”在李罡的记忆中,陈丕基不仅做学问非常严谨,而且说话慢条斯理,从没发过脾气,但对学生要求却很严格。

尽管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大好,但陈丕基依然坚持关注着项目进展,“他一直把学科推进放在心上,不计较名利。”李罡和记者说,退休后,老师还依然坚持上班。最后一次上班是去年10月,是为了来关心“热河生物群及其地层研究”的进展,这也是他一直牵挂的事。“热河生物群是1.25亿年前的生物群,当时的古环境如何?这是我和老师、瑞典学者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我老师一直很关心这个项目,还叮嘱我们,希望最好能发表。可惜,他没能等到论文发表。”李罡说,他们会努力完成老师这个未了的遗愿。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陈丕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