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史前遗址调查获新进展

图1  青藏高原边缘区域2009年调查试掘地点:1.151遗址;2.江西沟;2号地点;3.娄拉水库地点;4.晏台东遗址;5.铜线遗址;6.白佛寺遗址。(仪明洁、高星等供图)

图2 娄拉水库地点2号火塘平面图。(仪明洁、高星等供图)

图3 晏台东遗址2号火塘平面图。(仪明洁、高星等供图)

图4 调查发现的部分石制品:1.石核,2.单刃刮削器,3.单刃刮削器,4.尖状器,5.砸击石核,6.细石叶石核,7.细石叶中段,8.端刮器,9.细石叶石核。(仪明洁、高星等供图)

广袤的青藏高原因其特殊的环境条件造成古人类的长期难以驻足,直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在演化过程中智能水平的提升和适应环境能力的提高,人类生存模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人口数量迅速膨胀,生存压力增大,同时又恰遇末次冰期间冰段的温暖湿润环境这一良好契机,人类活动足迹逐步从温湿适宜、资源丰富的区域向环境恶劣、资源贫瘠的高海拔地区扩张。有着“第三极”和“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在这种情况下终于可以在人类历史中崭露头角。

20世纪80年代发现青海小柴旦遗址后的二十多年中,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先后发现十余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人类进驻青藏高原的时间、生存模式、高原地区环境变迁等研究内容的深入,石叶、细石叶工艺研究热潮的掀起,该地区为揭示此项工艺在欧亚大陆的传播过程提供了良好素材,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重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得克萨斯大学等学术机构多次联合对青藏高原边缘地区进行野外调查,取得了一系列进展。2009年的野外调查,环绕青海湖东、南部区域展开深入细致的工作,获得一批石制品、动物骨骼残片、火塘等远古人类活动的遗物、遗迹,对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和古人类相应的适应生存过程提供了珍贵的资料。2011年最近期的《人类学报》刊发了此次调查试掘报告与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得克萨斯大学等组成的联合考察队发现,青海湖周边区域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征明显,石制品包括传统打制石器和少量细石器;石制品原料以脉石英、石英砂岩为主,有少量燧石、硅质岩,多就地取材;剥片和修理技术以锤击法为主,偶尔使用砸击法;石制品以中小型者为多,类型主要是石片,另有石核、残片、断块、碎屑等,加工成器的比例不高,以刮削器为主,片状毛坯占绝对优势;用火遗迹丰富,特点明显,除临时性火塘外,还出现一些设计合理、可反复利用者;伴生的动物骨骼多破碎严重,难以鉴定种属,有些骨骼烧烤痕迹明显,存在敲骨吸髓和以骨骼为燃料的可能。

考古材料显示,人类进驻该区域的时间可能始于3万年前,零星发现了一些在高原周边低海拔区定居的先民因“适应性辐射”、季节性地攫取高原资源产生的遗迹。冷湖1号地点以及小柴达木湖发现的3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即为可能性的代表。不谋而合的是,通过人类学对西藏现代土著居民的生理和基因结构研究,藏族人可能在2.5-5万年前的时段内已涉足西藏。当然,这些遗址的年代尚有一定争议,需要日后深入的工作解决这个问题。

大约从1.5万年前开始,古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挺进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特别是从1.3万年前以后,气候的再度转暖、降水的增多、植被的繁盛为人类征服广袤的土地提供了可能,用“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青海湖区人类遗址数量陡增的状态似不为过,黑马河地点、江西沟地点、娄拉水库地点、下大武地点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与低海拔地域的状况相比,该地区遗址特征鲜明:多为临时性营地,用火、石制品制作、食物的利用等遗物-遗迹共存;个别遗址中可见一次性火塘与修葺合理的火塘共存的现象,不排除季节性营地的可能;动物骨骼破碎,体现出敲骨吸髓、以使物尽其用的生活习性。尽管1.5万年前以后仍有气候变冷的小波动,却并不足以从根本上影响古人类对高原的进军。黑马河、晏台东等遗址的发现,说明群体较大的团体有组织的长期或季节性居住,区别于以往随机性的狩猎采集行为。8200年前之后大量出现石叶-似石叶技术可能代表了一些定居群体。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说,“作为人类征服世界屋脊的跳板,青藏高原边缘区域的晚更新世人类遗存,对揭示早期人类向高海拔地区迁徙过程的意义弥足深远。尤其是在自然条件具有相对适宜性的青海湖周边区域,其温湿度较青藏高原其他地区有一定优势,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饮食资源等生活必需品。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使这里成为开发高原资源不可或缺的一个区域,在迁徙过程中得到先人们的青睐”,“青藏高原地区的旧石器时代考古科考与研究对探索远古人群向新领地的迁徙、扩散,对极端环境的征服和适应,为开发生存资源所做出技术改进和组织调整,以及区域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提供着重要的材料和信息,具有重大的科学潜力”。

该项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项目、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史前 遗址 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