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清水营古生物化石遗址盗挖猖獗

灵武发现的恐龙化石

资料图:灵武发现的恐龙化石(中国化石网配图)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银川晚报:近日,灵武宁东镇一工地出现盗挖古动物化石事件,在目睹本次疯狂掘盗破坏行为之余,我们不妨在这里稍作回顾,梳理一下此次事件的来龙去脉,盘点一下那些曾在灵武出土过的古动物化石。看看亿万年前,这片土地曾有过怎样的葱郁繁盛,而那些行走其间的远古生灵,又有着怎样的身世与故事。惟当意识到这一切曾如此珍贵,我们才会更懂得珍惜它们如今的重见天日。——编者

盗掘乱相,令人痛惜

神华宁煤双烃项目基础工程施工现场发现古生物化石事件回放

2014年4月,神华宁煤双烃项目基础工程施工现场发现古生物化石,当地文物保护员得到消息后,反映到灵武文物管理所。接到报告,所长刘宏安立刻带领工作人员前往现场进行勘察清理。清理工作一周后即停止。原因有二:该化石层面积很大,需要更多挖掘资金,灵武文管所无能为力;另外,根据相关规定,古动物化石管理由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属地管理,所以,灵武文管所在采集了一部分化石之后,将此事上报给灵武国土资源局,并致电神华宁煤双烃项目基础工程负责人,请他们予以看护并维持秩序。

2014年4月,灵武文管所撤离宁煤双烃项目基础古生物发掘现场后,盗挖者开始盗挖古生物化石。

2014年4月至2014年7月,因古生物化石层面积大,看护及维持秩序有一定困难,盗挖现象不仅持续不断,还愈演愈烈。各类盗挖化石的消息,通过微信、媒体报道散播开来。关心文物保护的群众不断向灵武文管所乃至自治区文物局打电话反映盗挖现象。

2014年8月13日,灵武文管所接到宁煤双烃项目基础工程负责人电话,电话里说,盗挖者挖出一块体积大而完整的古生物化石。灵武文管所所长刘宏安随后赶赴现场,并初步鉴定挖出的两块化石为古生物的股骨。之后,为收回这两块化石,灵武文管所与盗挖者产生了争执。情势所迫,灵武文管所通过报警,得以将两块化石收回文管所。当日,到场的还有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宁东镇、灵武国土资源局、宁夏地质博物馆相关人员,在现场商议了保护的必要性和责任分属后,刘宏安向到场人员陈述了他对化石的看法:宁煤双烃项目基础工程工地发现的古生物为大型哺乳动物副巨犀,此前他已将采集回去的化石照片发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此次结论由专家根据该动物化石头部特征判断得出。

2014年9月,盗挖仍在继续。关注文物保护的群众继续向相关部门反映此问题,并要求当地政府予以管理。鉴于此,灵武政府责成灵武文物管理所就此问题向社会予以解释回复。

2014年9月25日,由灵武文管所起草的《关于宁东镇清水营村发现动物化石的答复》向社会公布。《答复》主要内容如下:一、2014年7月以来,宁东镇清水营村神华宁煤集团公司双烃项目施工现场挖掘出大量古动物化石以来,来自同心县的近百名群众在场区内进行捡拾,这种被老百姓称为“龙骨”的化石因具有药用价值,被出售给上门收购的化石商贩。二、灵武文物管理所在施工方配合下,对遗址现场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挖出动物头骨、肋骨、坐骨等不同部位化石残块数件,其中一只保存相对完整的股骨化石长度达到1.43米,这些化石石化程度较好。化石埋藏在坚硬的始新世沉积砂岩层中,距原始地表5~10米不等,总分布面积约近10平方公里。三、灵武市文物管理所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根据该动物化石头部特征判断,属于大型哺乳动物副巨犀,该动物肩高超过4米,身长超过20米,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食草陆生哺乳动物,其生存年代约在3650万年~5300万年。宁东清水营发现的这些远古脊椎动物化石,具有重要文物和地质遗迹价值,它对研究宁东地区古动物种属及其繁衍灭亡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四、解决办法:根据国务院2011年月1月1日颁布《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相关规定,古动物化石管理由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属地管理,灵武市文物管理所继续向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与宁东管委会国土资源局反映,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2014年10月22日上午,“施工现场北侧,记者看到,已平整完的千亩空地上,遗留着盗挖者留下的上百个坑洞,东侧土丘切面下方,有近二十个深约一米的坑洞。空地上,几名骑摩托车的男子正在用铁锹、凿子、洋镐等工具挖洞。一挖洞男子告诉记者,他们是同心县人,听说此地有“龙骨”,便来挖宝,最多时这里有两三百人。”(据10月23日《新消息报》)

2014年10月23日上午,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张天鹏接受记者采访:“经专家鉴定,这些古生物化石为生活在新生代第三纪时代的嵌齿象。据介绍,嵌齿象化石在世界各地和我国均有发现,我区的灵武市和同心县也有发现,没有重大保护价值。目前宁东地区只发现嵌齿象一种古生物化石,并未发现其他种类。”(据10月24日《新消息报》)

2014年10月27日下午,本报记者在神华宁煤双烃项目基础工程现场见到:不时刮起的北风,卷起漫天沙尘。挖掘机还在轰鸣,南边较远处,不少人影聚拢在一土台一侧,手拿铁锹、洋镐、锄头、塑料袋子,还在挖找。其中男女皆有,二十人左右……

相关报道:化石发现现场为何得不到及时保护?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银川晚报(乔建萍):2014年29日下午2点,灵武市国土资源局接到宁夏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发来传真,传真上说:经宁夏博物馆专家和中国科学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实地考察和初步鉴定:宁东镇近期发现的化石,对地层研究意义不大,不具有主要保护价值。

所幸结论如此。但是我们还是难免发问,一块土地在获批使用之前,究竟需不需要文管部门出示相关文物勘测报告?记者分别向区国土资源厅、银川市国土资源局和灵武市国土资源局相关部门咨询此事,得到的答复大致是”不清楚”、“没听说”。

而记者从中国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和国家土地管理局官方网站上发布的信息获知:1993年三部门即下文“经批准的开发区和出让、转让使用权的土地、其地下文物仍属国家所有。在地下文物遗存的地方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先期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建设部门或单位对此要提前做出经费预算,在建设过程中发现文物遗迹的,要立即保护好现场,并及时通知文物考古部门处理。”

抛开此规定不说,在宁东镇清水营工地土地使用过程中发现疑似古化石后,相关部门为何没有做出迅速回应和采取相关保护措施呢?对此,灵武文物管理局表示很无奈,他们表示,在疑似化石发现次日,即组织相关部门实地考察,并向上级部门汇报。但由于这块土地的使用权在宁东管委会规划建设土地局手上,“只能说我们在没有拿到足够权威的上级指示和化石监测报告之前,没有理由要求对方停止施工。”灵武市国土资源局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

相关报道:那些远古的动物们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银川晚报(李振文):抛开盗挖事件及保护归属问题,事实上,灵武发现古生物化石早已不是首次。改写北半球恐龙史的灵武龙、脑容量只有桔子大小的古巨猪、有史以来最大食草陆生哺乳动物副巨犀、曾与早期人类同行的披毛犀……走进灵武的远古动物世界,看看那些曾在这里生活过的稀奇古兽。

灵武龙:堪称“北半球第一龙”

发现时间:2004年 发现地点:南磁湾

如今宁夏人对灵武龙已经相当熟识。2004年11月,灵武青年马云在南磁湾山坡上,偶然发现一只巨大的动物股骨化石。灵武市文物管理所经过抢救性发掘,挖掘出大批古生物化石。经专家鉴定,为新蜥脚类大型食草恐龙,距今约1.6亿年。

灵武龙系侏罗纪中期梁龙类别中罕见的叉背龙,在北半球系首次发现。如果将其中最大的一只复原,其长度可达22米,可谓亚洲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动物之一,堪称“北半球第一龙”。灵武龙,由此震惊世人。

同样重要的还有其不可估量的价值。灵武市文管所所长刘宏安认为,灵武龙可为人们描绘出远古时期宁夏这一带的环境和生态,更为亚洲恐龙研究提供了全新素材。

副巨犀:最大食草陆生哺乳动物

发现时间:1955年、2014年 发现地点:清水营,宁东

查阅相关学术资料,副巨犀在灵武发现远非首次。

1956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杨钟健、周明镇,在《古生物学报》上发表过一篇研究报告:《甘肃灵武渐新世哺乳类动物化石》。报告中提到1956年,西北地质局一个工作队曾在甘肃灵武(时宁夏尚属甘肃)清水营,采集到一些化石,其中可鉴定的有三种,最具代表性的为“谷氏俾路支兽”,亦即巨犀。前述盗掘现场,距两位学者所提到的清水营不过3公里,其关联不言自明。

副巨犀,有史以来最大的食草陆生哺乳动物,生存年代约在3400万年前~2300万年前的渐新世时期。其生活习性系代表当时还未发达起来的象,或可能更接近于长颈鹿。

古巨猪:个头不小但脑量袖珍

发现时间:1955年 发现地点:清水营

同样是出自上述两位学者的研究报告,当时与巨犀一起在灵武清水营发现的还有一个种属——古巨猪。

古巨猪是一类已灭绝的杂食性哺乳动物,是现今的猪及其他非反刍动物的远亲。它们生存于4500万至2500万年前,分布在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的森林。最大的古巨猪站立时有2.1米高,以吃腐肉及植物为生。

古巨猪体量庞大,但劣势是脑量小很多,其脑子的体积居然和一枚橘子差不多,这可能也是它们灭绝的一个主因。

披毛犀:曾与人类同行的史前动物

发现时间:1920年 发现地点:水洞沟附近

1920年的某天,比利时传教士比·肯特途经水洞沟。偶然间,他在水洞沟东5公里的红山堡附近,发现一具披毛犀头骨和一件打制石器。

披毛犀,是一种已灭绝的犀牛,生存在250万年前到10000年前。体长3.6米,肩高2米左右,体重平均1.8吨,其灭绝年代至今只有约10000年,是最晚灭绝的史前犀。

之所以在这里提到这一较“年轻”的古动物,是因为时间进入此时,这也是一种与早期人类同行过的史前动物。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