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举办“旧石器遗址野外发掘数字化技术研讨班”

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举办“旧石器遗址野外发掘数字化技术研讨班”

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举办“旧石器遗址野外发掘数字化技术研讨班”

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举办“旧石器遗址野外发掘数字化技术研讨班”

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举办“旧石器遗址野外发掘数字化技术研讨班”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栗静舒 彭菲):2014年6月9日——1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为古脊椎所)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举办了“旧石器遗址野外发掘数字化技术研讨班”,也拉开了水洞沟遗址再次发掘的帷幕。

水洞沟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祥地,自1923年以来的多次发掘已经揭示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了这一该遗址在研究东北亚晚更新世人类行为与行为现代性等重大学术问题中的重要地位,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浓厚兴趣。特别是自2003至2007年由高星研究员主持的多年度发掘工作,不仅在第2、7、8、9、12地点获得了丰富的文化遗物,对各个遗址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了50余篇重要论文,出版了研究专著,更是培养了一大批旧石器考古的专业人才。目前,已有7位博士分别对水洞沟遗址各地点材料进行了研究,并将它们作为论文核心内容完成了学位论文,取得了博士学位。当年参与发掘的许多学生现在大多已任职于国内研究所、大学,成为中国旧石器考古研究的重要力量。水洞沟遗址已成为继周口店遗址后,我国又一处旧石器考古的人才培训与教学基地。

本次研讨班的举办是秉承03-07年发掘与研究的理念,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将培训、教学与野外发掘工作相结合,旨在将国外先进的田野工作理念、技术手段引入国内,实现野外工作与实验室工作的高效数字化,培养新一代具有国际研究视野和数字化研究视角的人才, 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田野发掘与实验室工作水平,以期更为精确、深入的挖掘旧石器遗址中所蕴含的古人类点滴信息。

高星研究员特地邀请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Shannon McPherron博士作为本次研讨班的主讲人。Shannon博士是国际知名学者,不仅在现代人起源、尼安德特人复杂行为等问题上卓有建树,还对数字技术在旧石器考古学中的应用有多年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Harold Dibble教授一起将全站仪引入野外工作中,并著有《Using Computer in Archaeology: a practice guide》一书,详细介绍了如何将野外工作数字化。他们还一起创建了www.oldstonage.com网站将其数字手段与数据免费、开源的对外开放。经过20多年在欧洲、非洲、近东地区的工作,他们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并被陆续应用于一些重要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工作中。

参加研讨班的人员除了有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所的相关人员外,还有来自三峡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和吉林大学的青年工作人员与学生。

本次研讨班围绕在野外发掘中如何将数字技术的应用最大化和最优化为课题进行讲授与培训。针对在野外工作中面对诸如水洞沟之类的遗物丰富、埋藏密集的旧石器遗址,怎样利用数字技术一方面降低批量数据获取中的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一方面提高获取的速度和精度,并利用3D技术等数字手段最大程度的采集野外信息等问题,Shannon博士介绍并演示了全站仪的使用和一些配合全站仪的测绘软件、实验室观测软件、3D数字图像软件的操作及功能,并以他在法国、非洲等地工作的实例向学员们展示了数字化给田野工作带来的质变。培训采取将课程学习与现场实地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每一位学员都能够熟练利用相关软件并可以独立完成基本的编程工作。研讨班气氛热烈,大家不仅踊跃尝试应用诸如NewPlot、EDM、Agisoft、E4等软件,并就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积极交流。培训期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博士生Sam Lin和彭菲博士、李锋博士也结合自身的学习与研究和学员们就数字技术、水洞沟遗址研究历史进行了交流,更着重介绍了水洞沟遗址依然存在的学术问题。高星研究员和Shannon博士也努力引导学员们去思考怎样才能更加合理的利用这些数字化手段来解决相应的学科问题。

此次培训研讨班于2014年6月13日圆满结束,学员们旋即投入对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的发掘。在发掘中学员们更是亲身感受到数字技术为田野工作带来的便利,也为这些技术在对野外信息提取中的强大功能所折服,更为重要的是学员们针对自己不同的研究方向,已经开始尝试更多的将数字技术应用于研究中,而这也是此次培训和研讨的原初目的——启发思维、扩展视野、开辟新视角。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旧石器 水洞沟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