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性保护大麦地岩画迫在眉睫

躲过人为损坏的大麦地岩画因为风蚀沙侵,岩石出现裂缝,一些岩画表面已经脱落

躲过人为损坏的大麦地岩画因为风蚀沙侵,岩石出现裂缝,一些岩画表面已经脱落

备受赞誉的“虎王”头部图案已因岩体脱落而残缺。

备受赞誉的“虎王”头部图案已因岩体脱落而残缺。

(中国化石网)据宁夏日报(王鼎):风蚀沙侵脱落严重 文明的足印终将遗失?

抢救性保护大麦地岩画迫在眉睫

核心提示:作为宁夏与内蒙古界山的卫宁北山是一条东西走向的低缓山地,与贺兰山相对成“犄角”,两条“犄角”因为分布岩画闻名中外。同样作为不可再生无法复制的史前文明,两条“犄角”上岩画的命运却迥然不同。贺兰口2008年便已建起岩画博物馆,贺兰山岩画艺术节已成功举办第六届,由国内外24位岩画专家、历史学家和考古专家组成的贺兰山岩画专家委员会成立,将贺兰山岩画研究推向深入。而卫宁北山上的大麦地岩画饱受风蚀沙侵脱落严重,成为“无人区”里鲜有人问津,面临毁灭的文化遗存。

1月1日清晨,新年曙光初露,记者驱车近200多公里来到宁夏与内蒙古界山卫宁北山深处的荒漠腹地,探寻让这片荒漠灵动不凡的大麦地岩画。大麦地岩画所处的方圆15平方公里的区域了无人烟,俨然是“无人区”。酸枣、骆驼蓬等一些沙生植物稀稀落落分布其间,经年累月地与狂风肆虐的荒漠进行着搏斗。让人惊叹的是,在低缓山丘顶端的岩石上竟然密集分布着3000多组、8000多幅岩画,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200多组,超出世界公认的岩画“主要分布区”密度标准的20倍,数量多,规模大,内容丰富,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属罕见,这些文明遗存每天正经受着狂风沙石的洗礼。“从上世纪80年代发现大麦地岩画以来,风蚀就是岩画的头号天敌。”中卫市文管所副所长孙学锋说。进入大麦地的山口只有几个,除了岩画研究者和考古人员和当地少数几个居民知道如何进入,一般人都不知道如何找到这个地方。也正因为大麦地岩画这种隐秘性,使它保存了基本的原生状态,少有人为的破坏。如今,遗留在岩石或崖壁上的大麦地岩画,所处环境开阔,长期裸露在外,经历了漫长岁月的风吹日晒、自然腐蚀,损毁的程度正逐步加剧。

就在距离中卫市岩画管理所南面大约200米的地方,一个栩栩如生的老虎图案凿刻在一块单体岩石上,虽为凿刻和敲击,但形象拙朴、生动,被岩画专家称为“虎王”,记者看到“虎王”的头部图案已因岩体脱落而残缺。记者在巡查员的带领下攀上一处分布有岩画的山梁,狂风卷起的沙砾袭面,人无法长时间站立。因为风蚀沙侵,山梁上的岩画分布的岩体大部分都出现了裂缝,一些岩画表面已经脱落,岩画图案残缺难辨。分布岩画的山体被沙丘挤压得仅有部分残露在外,大有被沙丘吞没的趋势。大麦地岩质属于页岩,较之贺兰山岩画更容易脱落。在狂风持续肆虐下,可能会有更多岩画会遭遇和“虎王”同样的剥落的宿命。

2012年底,位于北山深处的中卫市岩画管理所成立。说是管理所,主体也就是几间活动板房,长年仅有两名巡查员负责看管大麦地岩画。与贺兰口岩画从相关法规、专门预算经费、专业博物馆、专家委员会的立体性保护网这些高规格待遇相比,大麦地岩画俨然就是“屌丝”。2008年,《中卫市北山岩画保护规划》出台,每年用于保护大麦地岩画的经费不过5万元,2013年增加到10万元。但两名巡查员的工资就占去一半,剩下的5万元经费用于保护15平方公里岩画显然是杯水车薪,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相关部门也曾想通过招商引资,在大麦地搞旅游开发,有了经济效益后反哺岩画保护,但现有的硬件条件根本达不到两种效应的良性发展。

岩画专家经初步研究整理认为,宁夏中卫北山地区大麦地遗存的早期岩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晚期,距今2万至3万年左右。大麦地岩画因其很有可能将中国文字的起源往前推5000年而备受瞩目。有岩画专家认为其重要性甚至高于贺兰口岩画。大麦地岩画期待更有效的保护。中卫市文管所也知道岩画保护应搭建遮阳挡风装置,开挖排洪沟、采取物理化学等措施缓解自然侵蚀对岩画的破坏。然而,微薄的经费支持何谈立体性保护。

面对满山遍野的岩画,抢救保护已成了燃眉之急。为此,岩画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积极将大麦地岩画保护级别由自治区级升格为国家级,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争取更多经费加大保护力度。不然在大麦地的狂风肆虐下,终将会有更多岩画遭遇和“虎王”同样损毁的宿命。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