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恐龙下颌骨的故事(一)

2011年4月14日,一块漂泊了半个多世纪的恐龙下颌骨化石,在一连串的偶然机遇后,在一群热心人的协助下,终于回到了它的故乡――中国。

这些帮助它回乡的人们,把这次回归看成是一种“召唤”,召唤那些更多的流浪各地的恐龙们,回到故乡。

董枝明的故事:“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块终于“踏上”故土的恐龙骨骼,名叫戈壁原巴克龙,1960年出土于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早白垩世地层中。它见证了中苏关系从合作到恶化的过程。

1959年,中国苏联签订了为期5年古生物联合考察协议,地域范围从内蒙古二连浩特到哈萨克斯坦。这次古生物考察,是新中国成立早期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次,甚至动用了一个排的士兵负责开车。

然而,在考察刚进行到第二年的时候,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忽然撤走了专家。那时考察队正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进行现场发掘,考察不得不终止。这块后来被命名为戈壁原巴克龙的化石,在那时刚刚被找到。

如今已年过七旬的研究员董枝明,当时曾参与了合作考察,只是那时的他,仅是“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远远地看着“大腕”们工作,帮他们做一些像包化石这样的辅助工作。

尽管合作考察临时中断,然而,其发掘成果,却也相当丰富,除了恐龙外,还发现了大量的鱼类、哺乳动物化石。

1962年,苏联派代表来到北京进行协商,要求对两次考察的成果进行分配,双方对化石的研究权展开了谈判。最终,两次考察的部分成果,被苏联专家“借”回国,其中包括这件戈壁原巴克龙化石。

在当年被借走的标本中,董枝明对戈壁原巴克龙记忆尤其深刻,苏联专家原本想借去更珍贵的甲龙化石,中方没有同意,这件戈壁原巴克龙是苏方的第二选择。

此后,中国学者只在1966年的学术期刊上,见到戈壁原巴克龙。苏联著名恐龙专家罗日斯特文斯基,根据这块标本发表了一个恐龙新属,并正式定名为戈壁原巴克龙。

当时这件标本,不只是一块下颌骨,还包括头骨、肩胛骨。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研究完成后,标本应该归还中国,然而合同一直没有被履行。

1991年,苏联解体,大量的国有资产疏于管理,遗失惨重,国内学者对当年那批被借走的标本,几乎失去了索回的信心。

时隔半个世纪,当董枝明再次见到戈壁原巴克龙的时候,已经是2010年夏天,地点也已经转到了日本。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