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复活灭绝动物取得突破性进展

胃育溪蛙

胃育溪蛙

科学家经过5年的不断试验,使用克隆技术成功培育出澳大利亚胃育溪蛙的胚胎。这种青蛙因在胃里孵化后代并通过嘴巴生子而闻名,因为栖息地的丧失和疾病等原因,在1983年被宣布灭绝。科学家利用低温保存的胃育溪蛙身体组织样本提取出细胞核,同时选取胃育溪蛙的远亲物种大木栅青蛙提取卵细胞,再使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将提取出的胃育溪蛙细胞核植入卵细胞中,结果,其中一些卵细胞自然分裂、生长进入了胚胎早期阶段。虽然复活的胚胎仅存活了几天时间,但是这一创新技术让我们看到了复活灭绝物种的曙光。

此外,当年研制世界首只克隆羊“多莉”的团队如今又宣布一项新突破:凭借基因改造技术,令一只鸡生下鸭蛋并成功孵化。这个实验凭借的是基因改造技术,科学家先从鸭的胚胎中抽取制造精子及卵子的细胞,然后植入鸡胚胎的生殖器官中。当这种经过基因改造的鸡长大后,其生殖器官制造的就是鸭的精子,它们在交配后产下的就不再是鸡蛋而是鸭蛋,孵出来的也不再是小鸡而是小鸭。研究团队希望通过这种手段,可使鸡作为母体,繁育出已经灭绝的鸟类动物。

最可能复活的远古生物:

剑齿虎、大树懒、恐鸟

以上科研成果的推出让我们联想到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电影中,科学家从包有侏罗纪时代吸血昆虫的琥珀中提取了恐龙的血液,又从血液中得到恐龙的部分DNA样本,并用青蛙的DNA替代样本中的残缺部分,成功令恐龙复活。现在,类似的技术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有了这样的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会不会真的出现侏罗纪公园那样壮观的场景呢?

但是,生物学家们表示,复活恐龙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现有研究认为,DNA能够保存的最长时间是680万年,超过这个时间DNA就会分解,而恐龙在上千万年前就已绝迹,所以,理论上我们已经无法提取到恐龙的DNA样本。退一步说,即便真能从血液中提取出部分DNA,用青蛙的DNA代替恐龙的DNA这样的技术在当下也是不可能的。

虽然恐龙在短时间内复活无望,但我们还是可以考虑复活一些灭绝时间不长的动物。2009年,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将DNA保存的完好程度以及寻找“代孕母亲”的难易程度综合在一起,评出了10大最有可能复活的古生物,其中灭绝了不过几百年且有合适“代孕母亲”的恐鸟赫然在列。除此之外,比较耳熟能详的生物还有剑齿虎、大树懒、塔斯马尼亚虎等。近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一场会议上,科学家们探讨了复活已灭绝动物的问题,被列入讨论名单的包括渡渡鸟和白氏斑马等24种已灭绝动物。科学家们在会上还讨论了选择复活何种动物的一系列标准,比如物种是否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是否受人类喜爱;他们还探讨了复活动物的可行性,例如是否有良好的DNA样本或胚细胞样本来复活这一物种,以及复活后的物种能否融入新世界等。

从以上信息不难看出,复活灭绝动物时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DNA是否保存完好以及寻找合适的“代孕母亲”。对于灭绝时间不长的生物来说,从它们的标本、化石和保存的身体组织中都能够得到比较完整的DNA样本,这就具备了复活的关键点;此外,合适的“代孕母亲”也是非常必要的,前文提到的恐鸟就可以通过鸵鸟或者鸸鹋来做“代孕妈妈”。

当然,复活的动物能否适应当前的生态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有希望复活的动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现代文明出现前的时期内存在的,所以,科学家也需要考虑,一旦将它们复活,它们能不能适应当下的生存环境。

复活灭绝生物的意义:

或能助人类治疗绝症

复活灭绝生物听起来很美好,但是,这样做会不会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呢?科学松鼠会成员、细胞生物学博士生顾方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如果对灭绝生物进行复活,短时间内应该不会给我们的生态带来影响。这是因为,人和物种要对生态产生影响,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种群,而维持这样一个种群则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况且,刚被复活的生物非常珍贵,一定会在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中进行监护,直到种群稳定、有野外生存能力后,才可能放归野外。同时,在复活生物之前,科学家也会评估复活的物种是不是能够完善现有生态系统,或者能不能对现有生态系统造成威胁。所以,即便这些生物终有一天被放归自然,它们也只会有益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除了对生态的影响外,复活灭绝生物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能够让人类对细胞运作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顾方为认为,通过复活灭绝生物得到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无疑会在疾病治疗方面对人类产生益处。比方说,很多癌症是由于体内的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有些疾病如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症等也同细胞学息息相关,复活这些生物所运用的技术如果能够运用在人类身上,或许可以成为治愈这些疾病的契机。

努力复活灭绝生物:

人类对破坏生态的自我救赎?

每年10月份的最后一天,纽约动物园的大型草地上都会竖起一些新的墓碑,每块墓碑都是为刚灭绝的一种物种而立。

迄今为止,古生物学家认为地球上共经历了五次物种大灭绝,导致这些物种大灭绝的可能是火山喷发、气候日趋寒冷、氧气减少或者重大历史地质事件(例如行星撞击地球)等。有学者认为,当今生物界已进入了“第六次大灭绝”时期,甚至认为现代人类正亲身遭遇到生物大灭绝的过程,而这一次“物种大灭绝”的始作俑者,恰恰是我们人类自己。

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长江中的白鳍豚一直以来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在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发表报告,正式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白鳍豚在历史上曾经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但长期以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不断缩小。人类对长江的过度开发、水体恶化、滥捕滥捞和繁忙的航运业等,都使野生白鳍豚种群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唯一一条人工养殖的白鳍豚淇淇的死亡,以及2006年对长江水系中淡水豚类考察的无功而返,都宣告了白鳍豚这一物种的功能性灭绝。

物种多样性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种动物都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每一种动物的消失都有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连锁反应,最终的恶果还是要我们人类自己承担。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对自然和生态的破坏非常严重,因此相关领域的科学家都行动了起来,开始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努力弥补之前闯下的生态之祸,希望我们觉悟得还不晚。


天津网-数字报刊 李超然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动物 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