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龙宫”:自贡恐龙博物馆

“东方龙宫”:自贡恐龙博物馆

自贡不仅是著名的盐都,也有中国唯一的恐龙化石埋藏遗址博物馆。位于市东北郊11公里,占地6.6万余平方米的自贡恐龙博物馆,是上个世纪80年代在驰名中外的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上,就地兴建的一座大型遗址类博物馆,是我国继半坡遗址和秦始皇兵马俑坑之后又一大型现场博物馆。

作为我国第一座专门性恐龙博物馆,馆内拥有的许多堪称世界级、国家级的化石奇珍,为我们认识恐龙,复原恐龙的生活场景提供了宝贵的依据。馆藏的这些珍贵化石在发现之初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些化石又向人们“诉说”着什么呢?日前,记者来到该博物馆,探寻“东方龙宫”背后那些正逐渐被人淡忘的故事。

恐龙早已退出了生命的历史舞台,它们的化石成为了沧海桑田的见证。近百年来,自贡采集到的恐龙化石占中国已知恐龙化石的五分之一。

博物馆内大量的铁树、银杏、松柏、桫椤等植物充斥在石砌的人行道两边,来到这里,让人恍惚走进了恐龙生活的史前环境。博物馆主馆的造型远望犹如巨型“岩窟”,俯视又恰似一具侧卧着的恐龙,粗犷朴实,简练浑厚。刚跨过主馆大门,记者就被眼前蔚为壮观的“远古景象”所震撼:天然砂岩石块堆垒而成的“龙宫”高大宽敞,多具大型恐龙的复原骨架组合,以及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再配合岩洞内各种灵动的灯光光线,让人瞬间产生穿越之感。

恐龙是远在人类之前出现的陆生爬行动物,它们生活在距今约2.3亿年至0.26亿年的中生代。最早的恐龙出现在中生代三叠纪中期,从晚三叠纪开始繁盛,到侏罗纪至白垩纪便成为独霸地球的优势动物,占据了陆地环境的多种生态领域,盛极一时,直到白垩纪末才全部灭绝,结束了其近1亿7千万年的“恐龙王朝”,退出生物进化的历史舞台。如今能证明这种古老生物曾经存在过的唯一见证,就是它们的遗体和遗迹保存在地层中所形成的化石。

据地质考察,侏罗纪时期,自贡这一带是开阔的滨湖地带,气候炎热,水草丰茂,大树参天,是恐龙理想的生活场所,而大山铺所处的地方风平浪静,有砂质浅滩。在此死亡的以及被河水从远处搬运来的恐龙尸骸,都被浅滩上的泥沙掩埋起来。尸骸的堆积与泥沙的掩埋交替进行了很长时期,以后再经过漫长岁月的积压,终于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含化石的砂岩层。在自贡地区,中生代陆相地层分布广泛,沉积连续,其间蕴藏着丰富的恐龙化石。自1915年以来,自贡已累计发现恐龙化石点近200处,采集到的恐龙化石几乎包括了侏罗纪早、中、晚期的所有恐龙种型,有原蜥脚类、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和剑龙类的数百个个体、上万块骨骼,占四川盆地已知恐龙化石的一半和中国已知恐龙化石的五分之一。

自贡恐龙博物馆遗址厅约1000平方米的大坑内,散布着大量距今约1亿6千万年前,以恐龙为主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它们或首尾相连,或重叠交错,好似一个庞大的“恐龙公墓”,众多的恐龙遗骸,酷似是恐龙惨遭杀戮后被埋葬在“万龙坑”里。这种神奇的景观,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令人叹为观止。漫步在恐龙“集体墓穴”的观景平台和栈道中,你会发现脚下和四周那些恐龙遗骸仿佛触手可及,上亿年的时空就这样交错。

走出“恐龙墓地”,来到标本陈列厅内。这里陈列着从这个化石遗址出土的形态各异的恐龙及其共生动物如鱼类、龟类、两栖类、蛇颈龙类、翼龙类的化石标本,向游人展示了大山铺中侏罗纪生物群体的生态面貌与组合特征。

黄建国与同事的一次散步,为揭开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迈出了第一步。石油开采队伍开山炸石,炸出了一座恐龙化石宝库。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一经面世,便震惊了考古学术界,它的发现,填补了恐龙演变史、发掘史和研究史上的空白,像一块磁石吸引着中外专家学者和游人。如今博物馆已经成为自贡的城市名片,同时也为确定我国“世界恐龙大国”的地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化石是怎么被发掘的呢?自贡恐龙博物馆科教部负责人、自建馆之日起就在馆内工作的曾上游,向记者娓娓道出了大山铺发现恐龙化石的故事。

那是1972年8月下旬的一天,天气异常闷热。晚饭过后,驻扎在大山铺镇东侧的原地质部第七普查大队的地质助理工程师黄建国邀约同事出去散步,他们沿着公路往大山铺镇北面的万年灯走去。由于职业习惯,黄建国总是对身边的地形地貌很留心。走着走着,他感觉到前面一处4米多高的因风化而变得光秃秃的小山坡上,有一些异样的东西突出来,十分打眼。黄建国随即爬上去,用石头砸下一块观察。虽然那时天色已昏暗起来,但是从外形和纹理上,可判断为是一块像古代动物骨骼的岩石。经过形状和断口的初步观察,黄建国和同事认为是恐龙骨骼化石,二人十分激动。

黄建国将这一发现向他所在的单位领导作了汇报,地质科负责人还和他商量了有关发掘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加上技术力量、参考资料和经费等问题难以落实,发掘之事被搁置起来。1973年4月,成都地质学院何信禄教授和蔡开基讲师因收集自贡鸿鹤坝金子函的鸟脚类恐龙化石来到自贡。他们到万年灯恐龙化石现场进行了考察,协助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在黄建国发现恐龙化石的那面岩壁上采集到一根完整的蜥脚类恐龙股骨以及部分尾椎和趾骨化石。但是这个小山坡里到底还有没有化石,有多少?在小山坡被“揭开”以前都是一个迷。

1975年9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年近八旬的杨钟建教授在大山铺仔细察看了发现化石处的地层分布和岩性。当看到岩壁上的印痕和微微露出的化石时,杨教授兴奋不已,禁不住满怀激情地向陪同人员发出了“四川恐龙多,自贡是个窝”的由衷感慨。杨教授指着那个小山坡说:“这里很有希望,层位也很重要,以后应组织力量挖一下。”

1979年末,一支石油开采队伍在大山铺进行基建施工。伴着阵阵开山炸石的隆隆炮声,一座被大自然隐秘了约1亿6千万年之久的恐龙化石宝库终见天日,大量珍贵化石暴露出来,由此揭开了中国乃至世界恐龙化石发掘、研究史上新的绚丽多彩的一页。化石的出露情形,恰似发现者们形容的那般壮观:“就像秋收时节农民在土里挖出的红苕一样,地面上东一堆,西一堆,南一片,北一片,横七竖八,俯拾皆是,实在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大山铺中侏罗纪恐龙化石群的发现,填补了恐龙演化史上的一段空白。张爱萍将军一锤定音,遗址发掘现场建起了亚洲最大的恐龙自然博物馆。

大山铺恐龙化石被大量发现后,如何有效地加以保护和科学利用,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曾上游回忆说,1982年5月20日,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工委主任的张爱萍将军来到大山铺恐龙化石发掘现场视察。老将军一锤定音,作出了“就地建馆、就地研究、就地陈列”的重要指示,并欣然写下了“恐龙群窟,世界奇观”的题词。

为了展现自贡地质史上这一光辉篇章,国家投资数千万元,在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发掘现场,修建了亚洲最大的恐龙自然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

1985年春天,正当博物馆的建设最关键的时候,当时仲权乡银河村4组村民甘学良来到即将建成的自贡恐龙博物馆,说他在建新住房的时候发现了恐龙化石。专业人员立即赶赴现场调查,发现了一具保存非常完好的剑龙类恐龙骨架。此后,银河村周围的村民们在采集石材修建房屋、鱼塘的时候,又陆陆续续发现了恐龙化石。这些恐龙化石,丰富了建成后的自贡恐龙博物馆馆藏。

在专家们的努力下,一具具珍稀的恐龙化石骨架呈现在了世人眼前。在已发掘出的200多个化石个体中就有40多具完整率在60%以上的骨架,完整率在80%以上的骨架有10多具,这在世界古脊椎动物化石中是非常难得的,具有极高的价值。除保存完好的恐龙骨架外,还有恐龙皮肤、恐龙蛋、恐龙足迹、恐龙尾锤等稀有的化石,以及鳄、鱼、龟、桫椤、银杏等许多与恐龙同时代的动物和植物化石。在大山铺恐龙化石群发现之前,早、中侏罗纪的恐龙化石仅零星见于北非、东亚、西欧和澳大利亚,以致在恐龙进化系列上不能很好地衔接,存在“盲区”。大山铺这一丰富的中侏罗纪恐龙化石群的发现,恰好填补了恐龙演化史上的这段空白,对研究恐龙及相关古动物的系统演化、生理特征、生活环境等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学价值。

自贡恐龙博物馆被誉为“东方龙宫”,与美国国立恐龙公园、加拿大恐龙公园并称“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作为标志性文化品牌,该博物馆提升了自贡的形象和品位。早在开馆之初的1988年,自贡恐龙化石就开始走出家门、国门,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市场竞争,相继在日本、泰国、丹麦、美国、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被外国友人誉为“一亿六千万年前的友好使者”。自贡恐龙博物馆先后荣获“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景区”等殊荣。

今年9月21日,在葡萄牙阿洛卡世界地质公园召开的欧洲地质公园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通过中期评估的世界地质公园名单,自贡名列其中,并获得绿牌。自贡世界地质公园以闻名遐迩的恐龙化石群遗迹为主体景观,恐龙博物馆再次成为了盐都人民的骄傲。不久前,在2012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认定工作中,自贡恐龙博物馆又成功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恐龙这曾经不可一世的史前生灵,随着辉煌时代的逝去,早已深埋地底,给世人留下一个永恒之谜。如今恐龙化石的发掘还在进行,探索还在继续,恐龙留给世界的奥秘终将被逐个解开。


自贡网 赵翌倩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博物馆 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