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非岩画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

核心提示:近日,“中国—南非岩画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此次会议打破了以往国内岩画学界以单一学者外出考察为主的对外学术交流形式,首次实现了中外岩画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交流,并为将来通过互派学者和留学生的方式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10月11—12日,“中国—南非岩画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原始符号与意象思维——中非岩画的互动与交流”。来自国内多家科研单位与南非金山大学岩画研究所的多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岩画研究面临的断代、释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

发掘岩画的创作动机

如何准确破译岩画这一远古人类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和文明密码,进而探寻出文字产生以前人类的世界观,一直是摆在国际岩画学界面前的一道难题。以凹穴岩画为例,澳大利亚学者贝德纳里克曾梳理出崇拜或巫术仪式、记忆或记录工具、表现天体地貌等共11类69种解释。

由于缺乏明确的佐证,很多关于岩画的解释仍是猜测。即便是在目前仍保存岩画创作这一古老传统的非洲地区,活态的岩画制作过程也并不能完全证实古今人类在岩画内涵上的一致性。

金山大学岩画研究所所长本杰明·史密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简单地将岩画认作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场景的直接反映,是岩画释读研究中的一个误区。岩画研究中,我们应着重思考一幅岩画的创作动机是什么,是什么促使这幅岩画诞生。

金山大学岩画研究所学者努督库雅凯·努多万以南部非洲狩猎—采集岩画的比较分析为例表示,该研究结果有力地说明了人类在岩石上涂绘或雕刻的动物与他们猎食的动物没有联系。在南非各地的发掘记录证实,出土的动物骨骼并不总是与当地岩画中的动物种类相吻合。努多万认为,该项研究可表明,在南非甚至更大地域的岩画上,大量的动物图像并非人们日常生活场景的照搬,并希望通过对这些动物图像的定量描述,分析当时人们在选择该岩画主题时的环境和文化背景。

中央民族大学文博系主任肖小勇对南非学者的发言表示赞同,并认为,岩画研究要取得深层次的进展,需要打破“经验主义”的桎梏。

相互借鉴岩画断代方法

据金山大学岩画研究所大卫·皮尔斯介绍,该所通过与英国牛津大学相关实验室的合作,实现了用新的直接断代法,即利用加速器质谱放射性碳对分布于南部非洲东南地区德拉肯斯堡山脉和马洛蒂山脉的岩画进行“断代”。史密斯说:“这种断代方法刚开始实践,因此,目前只有12幅岩画通过该方法实现了‘断代’。我们希望在未来5—10年,能够进一步发展这种断代方法。”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汤惠生介绍道,当前,中国岩画研究有两种断代方法,即相对断代法和直接断代法。相对断代法即用考古的方法,以已知年代的材料为参照物对岩画进行相对年代判断;而直接断代法则是通过对岩画有关的化学物理材料进行“断代”。截止到目前,国内对岩画进行“直接断代”的不到10例。虽然直接断代的实验性研究实例数量较少,但其研究手段和方法却颇为丰富,比如碳14、AMS、微腐蚀分析法、地衣测量法、铀系法及岩晒色泽判断法等。此外,汤惠生向记者表示,他们即将采用AMS断代法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岩画进行断代研究。

基于汤惠生的介绍,史密斯对中国的岩画断代方法表示出了很大兴趣,并认为,这些方法和经验对南非的岩画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史密斯表示,希望通过双方合作,丰富岩画断代方法的多样化。

多学科交叉促进岩画研究

会上,开展国际合作和多学科共同参与研究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热点。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张亚莎告诉记者,由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和内蒙古岩画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此次会议打破了以往国内岩画学界以单一学者外出考察为主的对外学术交流形式,首次实现了中外岩画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交流,并为将来通过互派学者和留学生的方式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外,此次会议聚集了来自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及岩画所在地的文保机构等各个领域的岩画研究者,使破解岩画之谜的研究在学科上涵盖了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

金山大学岩画研究所席亚卡·穆古尼表示,过去的岩画研究活动大多是围绕小范围、地区性的课题展开的,而岩画研究是一个全球性课题。因此,要积极开展岩画研究的洲际间合作,整合人力和其他资源,为岩画研究创设良机。

张亚莎认为,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岩画研究在贡献出自己力量的同时,也必将受益于此。通过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岩画所蕴涵的人类古文明密码终将被揭开。


中国社会科学报 唐红丽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