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德干:探寻5亿年前生命起源与演化之谜

舒德干:探寻5亿年前生命起源与演化之谜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和《自然》杂志发表论文11篇,先后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他就是十八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地质系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舒德干。

枯燥的工作他当做快乐

夜以继日、如饥似渴地在一块块石头上搜索、寻觅着远古的信息,很多人说舒德干的工作枯燥,他说这里充满着“发现的快乐”:“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摆在眼前,你能看到,并且能揭示其中的秘密,然后传递给别人并共同享受,是一种快乐。”

从1981年第一次在云南澄江帽天山“澄江动物化石库”进行高肌虫研究开始,舒德干就在这个“离寒武纪大爆发最近的一个科学窗口”上仔细地探索观察着。

1996年,舒德干开始破译来自地层深处的原始语言。他和助手们的论文《云南虫被证实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半索动物》在《自然》杂志发表;同年,《自然》又发表了他与其他学者合作的《中国发现脊索动物的早期祖先-华夏鳗》,将脊索动物的演化历史向前整整推进了1000多万年,澄清了困扰学术界多年的疑惑。

1999年,《中国发现早寒武世奇特“皮鱼”形化石-西大动物》在《自然》发表后,舒德干团队对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生命景观的多样性勾勒越来越清晰。

真正被誉为“对达尔文进化论的重要发展”、“100多年来关于寒武纪大爆发研究中最重大的关键性突破”的研究,是“昆明鱼”和“海口鱼”的发现。这两条一度在黑暗中沉睡的小鱼,“让一直在探索早期生命起源而久追不得其解的古生物学家们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也正是舒德干的这一发现,将脊椎动物的起源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

目前,这些最古老的鱼已经被收录入中、美、英、德、法等国的教科书、百科全书、科学辞典和博物馆中,成为地球生命历史上的里程碑。

始终以传道授业为己任

从教31年来,舒德干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教师的职责。他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常抓不懈,形成了享誉国内外的“西北大学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学术团队”,取得了一项项为人瞩目的成果,以对学生的热心教育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赢得了无数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舒德干说,“教师应该以传道授业为己任,引导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优胜劣汰。”在学校工作的30年中,舒德干为了使学术精神得以传承,勤恳执教、甘于奉献,其勤勉负责的态度成为年轻一代教师的典范。从野外地质调查、化石采集,到实验室化石整修,从鉴定、查阅资料到撰写论文,他无一不是亲自动手。正是在这样以身作则态度的引领下,舒德干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同时也为学校留住和吸引了一批学术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古生物研究团队,形成了享誉国内外的“西北大学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学术团队”。舒德干、张兴亮、韩健、张志飞、刘建妮,5位从65岁到33岁的老中青搭配得当的理学博士,依托“澄江动物化石库”,系统地研究了包括刺胞动物、栉水母动物、腕足动物、鳃曳动物、叶足动物、节肢动物以及后口动物亚界中多个动物门类的起源及早期演化,取得了一项项为人瞩目的成果。这样优秀的团队,正是舒德干将“文化基因”代代相传理想最好的注脚。

拿出个人奖金设立“德才奖学金”

舒德干还将奖励给他本人的15万元奖金捐出,在西北大学设立了“德才奖学金”,奖励在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成绩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这也是西北大学第一项专用于科研创新方面的奖学金。他说,“花上一些钱,能够起到激发和鼓励的作用。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培养后代的价值结合起来,借助年轻一代实现自身的一点价值,也算是对社会有交代了。”

作为一位长年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他把“做人”与“育人”、“教学”和“科研”都做得相得益彰,他有着淡泊名利的学者精神,也有着无私奉献的师者之姿,这一切,不仅使他赢得了无数师生的尊敬与爱戴,更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同和赞扬。


西安日报 吉卫华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生命起源 舒德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