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树忠

沈树忠

简历:

1989在中国矿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89-1996;中国矿业大学讲师-副教授。
1996年10月被国家教委公派到日本新泻大学理学部做博士后。
1997年6月-2000年12月,澳大利亚Deakin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博士后。
2001年1月-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二叠纪腕足动物化石系统分类学、生物大灭绝及其以后的复苏、定量生物古地理学、生物多样性和古环境学等方面的研究。1994年第一次赴西藏希夏邦马峰地区进行野外工作以后对喜马拉雅地区二叠纪地质产生浓厚兴趣。先后5次进入西藏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分别对藏南地区的色龙剖面、土隆剖面和珠穆朗玛峰地区的曲布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地层和古生物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建立了喜马拉雅地区的高分辨率的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和地球化学剖面,基本阐明了南方高纬度地区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模式。

与此同时,每年数次到华南各地进行二叠纪地层和腕足动物化石群的研究,特别对广西来宾、四川重庆、贵州贵定、云南保山地块等地二叠纪地层和腕足动物化石群进行了详细地研究。

对建立详细的大型数据库具有浓厚的兴趣。完整建立了长兴阶、吴家坪阶和开匹顿阶的全球腕足动物数据库,并按阶对全球腕足动物的分布进行定量分析,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从数据库的建立,到数据分析,最后接合大地构造重建图进行解释的一整套研究方法。此外,还对石炭纪-三叠纪腕足动物多样性进行了统计,阐明了腕足动物的古地理灭绝模式,并认为前乐平世灭绝事件可能与当时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海退所引起的栖息地减少有关。

除了腕足动物化石群以外,本人还对牙形类化石、菊石类化石、古植物化石等都有一定地兴趣,现有研究生分别从事这些方面地研究。

获奖及荣誉:

1995年: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2003年: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第3层次)。
2003年:《优秀回国人员成就奖》(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人事部和科技部联合颁发 。
2004年:中国科学院优秀百人计划。
2004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联合颁发)。
2004年:获得江苏省在宁部属科研院所《科技标兵》称号。
2005年:被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07年: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第2层次)。
2008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获奖人)
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获奖人)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主持和参加了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澳大利亚联邦基金委、科技部和原煤炭部的项目。1997-2000年在澳大利亚期间是《中国的冈瓦纳-晚古生代西藏与滇西海相动物群》这一澳联邦基金委重大项目从野外工作到最后论著的完成的主要参与者和完成人。是2000年度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计划》(百人计划)获得者,2003年获得《百人计划延续资助》,2002年度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优秀创新群体》学术带头,2006年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得科技部973项目《地史时期海陆生物多样性的演变》。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新元古代-寒武纪与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时期生物事件与环境背景对比研究》和《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项目。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沈树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