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举办“古昆虫特展”

夫妻沙螽

1.65亿年前,一对沙螽(读zhōng)“夫妇”正在头碰头说着“悄悄话”。突然周围的火山喷发了,漫天的火山灰将它们“掩埋”起来。它们形成的化石被古生物专家在内蒙古宁城发现。昆虫是自然界种类最丰富的类群,从出现至今已有4亿年的历史,人类自然无法观察它们漫长的演化历程,然而化石却是记录地球生命演化历史的最直接的“物证”。昨天,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飞向天空的先驱——古昆虫特展”开展,一大批保存精美的昆虫化石被集中展示。展览将至少持续三四个月,票价20元。

灾难降临前沙螽夫妻在说“悄悄话”

一进入展厅,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张海春教授就向记者推荐了一块奇特的化石:上面清晰地保留了两只昆虫。“这是沙螽,化石上面的是一雌一雄两只。”张海春告诉记者,这块化石被发现在内蒙古宁城地区,属于著名的道虎沟昆虫群。地质年龄大约是1.65亿岁,该生物群也是世界上中生代昆虫类别最繁多的动物群。

沙螽究竟是什么昆虫呢?据了解,它属于直翅目长角亚目,一直存活至今。但是因为环境的变化,现在沙螽的数量已经不多了。它们主要生活在树上或石缝间,身上长有多只脚和许多刺。这种昆虫在近两亿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一点进化,其形体特点一直保持到现在,是整个自然界最大的昆虫。其中有的重达七八十克,比苍蝇大100倍~150倍,是一般蝗虫的50倍。“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报道,在南极都有沙螽的存在,它们以藻类为生。”不过,和现在的沙螽不同,它的“祖先”是有翅膀的。经过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化石的表面有火山灰,证明当时有可能出现了火山爆发。但是这对沙螽“夫妻”光顾着说“悄悄话”了,转瞬就被厚厚的火山灰“盖”住。

其实,像这样“夫妻版”古化石,这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去年,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热带生物群化石精品展”上,就曾经展出震惊世界的“夫妻孔子鸟”化石。“我也曾经找到过一块琥珀,里面有两只正在交配的蚊子。”张海春说,这样的化石“可遇不可求”。

最古老的“情歌”1.65亿年前就有

而在沙螽化石的旁边,摆放着鸣螽化石。现生类群非常稀少,在我国云南、四川等省以及印度东北部和北美落基山脉等地有分布。和沙螽一样,鸣螽也是出现在1.65亿年前,属于道虎沟昆虫群。“它和我们现在常见的蝈蝈很类似,都会叫。”张海春指着化石说。

据介绍,最近我国科学家研究复原了鸣螽的叫声,这种叫声也被称为最古老的“情歌”。专家研究了这个化石发音器官的解剖学结构,并与59种现有鸣螽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认为,这种昆虫一定产生非常悦耳的声音,这种声音是纯粹的单一频率。这一发现表明,大约1.65亿年前侏罗纪中期的动物可能已经开始利用发声进行交流。发出嘹亮清晰的声音“宣告”了它的地位,雌性根据声音判断是否做出响应。利用声音,雄性的叫声能够传播得更远、更有效。然而,这也令雄性被那些能够听到声音的天敌发现。

3亿年前的“蜻蜓”翼展有72厘米长

在展厅的上方,悬挂着一个“超大版”的蜻蜓模型。和我们现在常见的蜻蜓相比,它显然要大好几个“数量级”。蜻蜓真的能长那么大吗?张海春说,当然可以。这种“超大版”蜻蜓生活在3亿年前的石炭纪,它属于蜻蜓目,但和现在的蜻蜓还是有结构上的不同。“蜻蜓的翅膀上有翅节,古蜻蜓没有。”张海春告诉记者。

在3亿年前,这种巨型节肢动物大量存在,包括超大的蜉蝣、蝎子,吊兰大小的蜘蛛等。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巨型古蜻蜓,它们的翼展长达72厘米,如同一只鹰,是地球有史以来最大的昆虫。近年来通过对远古蜻蜓的飞行机制的研究,证明这种巨型蜻蜓也会飞。化石资料表明,它的双翅上有类似现代蜻蜓的褶皱结构。现代蜻蜓能扭动外部的翅膀,而古蜻蜓可以缓缓扭动全部翅膀。古蜻蜓的翅膀翅脉密集,众多起着支撑作用的主脉交错分布。而巨大的眼睛帮助古蜻蜓成为优秀的“掠食者”,庞大的双颚锋利无比,任何较小体型的种类,无论是蚂蚱还是自己的同类,都难逃劫难。“巨型古蜻蜓在3亿年前曾经昌盛一时,但大约经过5000万年的二叠纪晚期,就神秘地消亡了。”张海春说。

为什么这个时候的昆虫的体型可以如此巨大?张海春解释说,一是与当时大气中的氧含量有关。经过科学模拟还原,证明当时大气中的氧含量最高达到了35%,而现在的氧含量只有21%。许多节肢动物是通过遍布它们肌体中的微型气管直接吸收氧气,所以高氧气含量能促使昆虫向大个头方向进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生物界并没有“竞争对手”。就拿古蜻蜓来说,那个时候空中没有翼龙,也没有鸟类。“没有了威胁,长得也会更大。”


通讯员 陈孝政 扬子晚报记者 朱姝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博物馆 古生物 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