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华

李保华

简历:

李保华,男,1969年出生,江苏如皋人。理学博士,研究员。

学历

1987-1991年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古生物及地层学专业 本科
1991-1994年 上海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学系 硕士
1994-1997年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博士

工作经历

2001年1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1997-1998年 韩国海洋研究所博士后
1999-2000年 德国基尔大学地质系合作
2004年3-6月 德国图宾根大学合作。

主要科研成果

在冲绳海槽的古海洋学研究中首次发现了全新世“普林虫高峰期”、“普林虫低值”等事件,成为晚第四纪以来该海区生物地层划分的一个重要标志,并证实了东海“新仙女木”事件的存在以及表层水与底层水在气候突然变化和短期事件中的差异及其黑潮主流轴移动与强弱演化。
通过国际合作“太阳”号95航次材料对南海近百万年来的上部海水结构的演化研究:首次揭示了南海长时间尺度上的古海洋学记录和浮游有孔虫演化规律。参加南海大洋钻探ODP-184航次后研究,建立了南海一千万年来的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学,通过表层海水结构变化研究恢复了西太平洋“暖池”演化历史。

参加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3、2004、2008年西太平洋航次考察,取得活体浮游有孔虫样品、并首次成功获得了西北太平洋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 Globigerina sp.)的SSU rRNA基因序列。根据其序列特征与太平洋其它地区的DNA序列进行对比,显示了以浮游有孔虫P. obliquiloculata为标志的太平洋西部边界流系统对该地区浮游有孔虫基因交流和演化的重要性。

获奖情况:

1996年 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
1999-2007江苏省 “333工程”第三层次人员
2006年 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后称号奖
2007-  江苏省 “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研究领域

东海、南海等西太平洋边缘海古海洋学
浅海及海陆过渡相有孔虫与古环境
极地有孔虫与古环境
西北太平洋有孔虫分子生物学。
新生代海相地层的划分、对比与古环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