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的解说系统

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

举世闻名的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是我国重要的恐龙化石遗址,是自贡恐龙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核心。遗址出土的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数量丰富,种类众多,埋藏集中,保存完整,目前博物馆内展出的遗址面积达1350平方米,出露的恐龙骨骼2300余块。化石重叠堆积,交错横陈,蔚为壮观。对广大观众来说,观赏和了解遗址现场是他们来博物馆参观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如何对遗址进行生动的展示和科学的解说是一个难题。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博物馆逐步建立了一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遗址解说系统,通过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形式让广大观众不仅了解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保护、研究历史,而且能了解遗址内重要恐龙化石的类型和特点,特别是遗址的形成原因,满足了广大观众对地质、古生物学知识的需求,充分发挥了遗址的科普教育价值。

形象直观的说明牌

为了让观众对遗址内的完整恐龙骨架和重要代表性化石有深入的认识,在遗址四周设立了15块标本说明牌,在文字说明旁附了一张骨架复原图,在图中用不同的颜色标明不同部位的化石(图1)。为了不影响遗址的美观,又方便观众观看,说明牌均固定在遗址四周的栏杆内侧,而相对应的在遗址内需要说明的化石旁边设立一个指示标记。该标记是一个四面锥体,上面刻有一个红色的数字,与围栏上说明牌的编号相对应。这样观众在参观遗址时就能很直观地了解所看到的化石是什么恐龙、保存的是恐龙的哪个部位。另外,该标记是用砂岩雕刻而成的,与传统采用的指示灯相比,不需要铺设电线和使用电源,颜色和质地又与遗址内的围岩融为一体。

丰富多彩的灯箱

恐龙化石遗址位于博物馆的负一层,最初的设计是观众只能在上一层远距离俯看。2002年博物馆基本陈列改造时,在遗址南、北厅交界处设立了一个观景平台(图2),在北厅西侧设立了一条长约30米的观景木栈道,使观众能下到负一层的观景平台和木栈道上近距离地观看和欣赏遗址内的恐龙化石,极大地提高了观众的兴趣和遗址的吸引力。但是由于遗址北厅内恐龙化石埋藏相对较少,观众可参观内容不多,因此通常到观景平台上的观众很多,而到木栈道上去的观众很少。为了丰富遗址的展示内容,2009年博物馆又在木栈道旁的墙壁上设立了8个照片灯箱,其内容均是遗址最初发掘时的老照片。通过照片灯箱的设立既改善了遗址厅较为单调的展示环境,增加观众的参观内容,同时又让观众了解该遗址的发掘历史,感受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遗址大规模发掘时的震撼场景。

内容丰富的触摸屏

遗址内设立了四台触摸屏,内容包括了与遗址和博物馆有关的三大主题:恐龙的奥秘、壮观的侏罗纪恐龙公墓、自贡地质公园。每个主题除了有很详细的文字说明,还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片。触摸屏的形式设计采用了四级界面:第一级是主界面,设计为一本书,名称即是该触摸屏的主题;第二级界面则是该书的目录;第三级界面则是该书各章节的提纲;最后一级界面则是各章节的具体内容。观众如果有兴趣,通过层层点击即可了解该主题的详细内容。因此,通过触摸屏不仅能了解恐龙的定义、种类、分布和绝灭等基本知识,而且能了解自贡恐龙博物馆和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和发展历程,还能了解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的发现、发掘、保护、研究历史,遗址的特点和价值及遗址的形成之谜等。

形象生动的多媒体

为了更形象生动地展示遗址的形成原因,在遗址旁设立了一个多媒体播放区,播放的内容是关于遗址形成之谜的短片,采用了科学家解说和动画演示的方式。短片的内容由博物馆的科研人员根据目前对遗址的研究现状和取得的成果来编写,然后由专业的影视制作公司进行拍摄和动画制作。为了保证短片的科学性,博物馆专门邀请了两名从事四川盆地恐龙化石埋藏学研究的专家到博物馆拍摄,现场阐述他们关于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形成原因的研究成果和观点。观众通过这个几分钟的短片,能非常形象地了解大山铺地区在侏罗纪时期的古生态环境、恐龙的生活场景、恐龙是怎样死亡、怎样被埋藏、怎样形成化石的等知识。

专业而系统的讲解

由于遗址的展示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涵盖地层学、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生物学和博物馆学等诸多领域,而且涉及地学方面的知识都非常专业,观众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仅仅通过一些图片、文字和多媒体,通常很难完全理解和领会,需要有专业而系统的解说。这种解说不仅要有科学性,而且还要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因人而异。这就要求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解说员队伍。自贡恐龙博物馆目前建立了一支高素质、多层次的解说员队伍,其中既有专业解说员,也有古生物专家和志愿者。


中国文物信息网 叶 勇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恐龙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