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年前,谁是濛溪河畔的“生存专家”?

(化石网cnfossil.com)据新华社:2021年9月,暴雨袭击四川省资阳市濛溪河流域的乐至县,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垮了河岸,带走了河床中的老泥沙。在倒伏的植物断枝中,上万年的乌木和动物化石,以及具有明显打制痕迹的石器赫然呈现在世人眼前。考古学家们奔赴而来,一段人类5万-7万年前的古老记忆,从幽深的地下渐次展现在世人眼前。

日前,濛溪河遗址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3中国考古新发现”。学者认为,濛溪河遗址再现了先祖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勤劳智慧,显示出中华文明久远厚重的文化基因早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萌芽,根脉深长。

与大河“共舞”的祖先

濛溪河是沱江的支流,后者从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的上游奔流而出,滋养着包括成都在内的四川省多个大中城市。上世纪50年代,在沱江流域发现的旧石器晚期的真人类化石“资阳人”头骨曾震惊世界。数万年前,沱江流域即有人类生息繁衍已成为考古界的共识。

数万年前,谁是濛溪河畔的“生存专家”?

此次考古发掘的濛溪河遗址位于资阳市乐至县境内,距离“资阳人”的发现地大约35公里,年代距今5万-7万年左右,属于第四纪晚更新世。剑齿象、披毛犀等许多巨型动物在其间灭绝,古人类生理特征上已经和现代人基本一致。

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介绍,自2021年濛溪河遗址意外暴露于世以来,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此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沿濛溪河沿岸发现了11个相互关联的遗址点,构成了濛溪河遗址群。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面积约250平方米的发掘区。多根倒卧的乌木体量巨大,其中最长的9米多,树龄测定约为160岁。此外,在河床基岩上还散落着炭黑色的硅化木。

数万年前,谁是濛溪河畔的“生存专家”?

工作人员还从遗址泥土中发现数以万计的植物遗存,包括30余科的植物种子和果实,有核桃、桃、葡萄等人类至今经常食用的植物。其中,核桃是目前世界旧石器遗址中最早的发现。此外还从遗址提取了鹿角、羊角、熊的手指骨、鱼的牙齿、蛇骨、青蛙的骨头等。

其中比较有趣的是,遗址还发现了接骨草和筋骨草,是中医中治疗跌打损伤、舒筋活血的药用植物,推测可能蕴含着药用植物早期利用的行为。

郑喆轩告诉记者,遗址是古人类在水边栖居所形成,最大的特点是有机物遗存特别多。由于数万年来遗址都“藏”在濛溪河水位线以下,是难得的饱水埋藏环境,动物骨骼化石、植物种子等有机质得以幸运地保存下来。

已发现的化石,大中小、水陆空、食草、食肉类动物齐全,植物包括大的树木,小的坚果、水果,再到肉眼不可见的孢粉。“这么全面和丰富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见的,为我们了解数万年前古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他说。

刻在石头上的“奋斗史”

濛溪河遗址包含多个地层及较丰富的遗物,目前为止共出土各类石器和动物化石十万余件,石制品包括典型的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等。

数万年前,谁是濛溪河畔的“生存专家”?

在考古探方中,记者看到了炭黑色的硅化木,这种木化石非常坚硬,有着锋利边缘,被古人类用来制成刮削器、尖状器等工具,还有一些明显是被古人类加工使用过的木器和骨器。

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看来,这种对原材料的利用难能可贵。“因为濛溪河石器原料缺乏,当地基岩是疏松的砂岩,无法做成工具,古代人类就发挥聪明才智,把硅化木甚至动物骨骼和木头做成工具,这些工具所体现的技术和文化,反映了当时的人类为适应本地环境资源条件,在获取工具上所体现的智慧。”

更可贵的是,一些古人类认识、利用、改造自然的生活痕迹也留存下来。郑喆轩说,考古人员在清理遗址时,在其中一个区域内发现了碳化的木头和烧过的剑齿象上下颌,可能是远古先民用火加工消费象头的行为。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烧焦的橡果,同样推测可能和用火加工有关。

数万年前,谁是濛溪河畔的“生存专家”?

专家认为,濛溪河遗址真实地还原了古人类生活的画卷——在远古时代的河湖之滨,人类与动物在相互搏杀中共存。人类采集野果、狩猎、捕鱼捉鸟,甚至猎熊烤象,最终生存下来的同时,主动采取措施改进、提高适应环境的身体素质和智力。

“现代文明的基础是万年前的农业革命带来的,这个基础就是对资源的广谱利用,以前可以追溯到的最早材料是两三万年以前。濛溪河遗址发现的动植物遗存以及用火痕迹,把人类对资源的广谱利用提前到了距今六七万年以前,对探索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行为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材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说。

华夏文明的序章

人类长年对石头的使用、打磨、加工、制造,不但大大训练了人手的灵活敏锐,更重要的是训练了人的大脑。人类通过对石器进行加工打造,对整个外部世界有了和其他动物根本不同的认识,也使人类最终走上了和其他动物根本不同的进化道路。

在考古工作站,记者看到还有一些石头、动物骨骼和植物上有人工刻划的痕迹,肉眼可见有些痕迹连续平行,有些呈“十”字形或者是“×”形。

数万年前,谁是濛溪河畔的“生存专家”?

“这些刻痕可能是他们在记数、记事,这个发现让我们很兴奋,数万年前的祖先们已经有了朦胧的精神追求。”郑喆轩说,濛溪河以及远古森林里的动植物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材料,启发他们的身体进化和智力发育,也为人类在远古时代点亮文明的曙光做着准备。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上,考古学界一致认为濛溪河遗址的发现意义重大——为深入探讨早期人类对特殊石料及有机材料的加工利用方式、对植物资源利用的广谱化、艺术萌芽、技术与认知能力发展、现代人的出现和扩散等重大考古学问题提供了关键节点和重要材料。

数万年前,谁是濛溪河畔的“生存专家”?

但比较遗憾的是,目前在遗址范围内尚未找到古人类遗骸。“就算只找到半颗牙齿,也将带来巨大的惊喜。”郑喆轩说。

事实上,对濛溪河遗址的探索和研究还在继续。为了不漏掉微小的文物,继续寻找更多古人类的线索,遗址里的土都被装在白色的口袋里,小心地保存了起来,下一步还要对这些土进行分拣,并在显微镜下筛查、研究。

监制:卫铁民
记者:童芳、张海磊、刘坤、杨进
编辑:刘畅
新华社对外部、新华社四川分社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旧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