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暨嵩山东南麓旧石器地点群(三)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暨嵩山东南麓旧石器地点群

嵩山东南麓旧石器地点群
  
自2004年冬季以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连续组织多次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有计划地对郑州地区含更新世堆积的地区展开系统调查工作,已经发现300多处旧石器及动物化石地点。这些地点西起颍河上游,向东到潩水河与双洎河流域均有分布。新发现的旧石器遗址或地点沿几条河流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成群组聚集分布,构成多个相对密集分布、类似贾鲁河上游老奶奶庙附近的遗址群。绝大部分埋藏在马兰黄土上部堆积之下的河漫滩相堆积或与其同期异相的红褐色古土壤层中,时代也与老奶奶庙遗址等发现相当。2009年以来,对其中的新郑赵庄与皇帝口遗址首先进行发掘,并取得重要进展。

赵庄遗址

赵庄旧石器遗址位于新郑市赵庄村北,潩水河东岸3级阶地。遗址西部是陉山与具茨山,东临黄淮平原。该遗址2009年10~12月发掘。

(1)地层
  
遗址地层从上至下分为七层,分别为全新世堆积,含钙质结核的马兰黄土,以及其下的漫滩相堆积即旧石器时代文化层。旧石器文化层的主体部分为灰白色黏质砂土,有锈黄色斑点,土质略硬,含砂量较大,局部可见黄灰相间的水平层理。大量石制品及动物化石主要分布在厚约10~30厘米的范围内。

(2)遗迹
  
该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置放象头的石堆与石器加工场。两者位于同一活动面,是同一时期活动的遗存。活动面由南向北分布着古棱齿象头骨、大块的紫红色石英砂岩块和乳白色碎小的石英制品。象头骨呈竖立状,臼齿嚼面朝南;由于长期的挤压作用已明显变形,但仍保存完整。大多数石英砂岩块位于象头骨的下部和周围,互相叠压,形成堆状。调查发现,这些紫红色石英砂岩是直接采自距遗址5公里以外的陉山基岩原生岩层。其搬运至此的主要功能并非加工工具,而是围成石头基座,在上面摆置象头。

(3)石制品与动物化石
  
石英制品则主要分布于象头骨的北侧,绝大部分是加工石器产生的石核、石片、断块与碎屑等副产品,很少见到加工完成的精制品,说明当时人类在这一区域的主要活动是石器生产。发掘所获石制品数量超过5000件。石英制品数量占绝对多数,但个体较小,多在5厘米以下。种类主要是石核、石片、断块、碎屑以及未加工的石料。还有少量经过修理的工具,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等。
  
该遗址保存哺乳动物化石很少,除古棱齿象头骨外,仅有一段象门齿、零星象肢骨片,以及个别羊、鹿化石等。亦不见灰烬与炭屑等用火遗存。

皇帝口遗址

与赵庄遗址隔河相望,直线距离不足1公里的皇帝口遗址,文化层厚度仅10厘米左右。发掘所获各类文化遗物也仅有100多件。石制品也以石英原料为主,个体较小,砸击法与锤击法并用。经过第二步加工的工具很少,仅见几件刮削器和尖状器。余者均为石核、石片以及断块、碎屑等。动物化石有鹿类等,少数具有人工打击疤痕,还有清楚的被切割痕迹。遗物与堆积状况表明黄帝口遗址为一处人类短暂活动的场所。当时人类曾在这里进行处理猎物等活动。加速器14C的年代结果说明皇帝口与赵庄遗址当属同一时代,均为距今35000年前后(校正后)。

潩水河流域与嵩山东南麓旧石器地点群

在赵庄与皇帝口附近,还有另外10多处调查发现的旧石器地点。这些地点沿潩水河两岸分布,出露地层与埋藏状况与前两者相同,显然同属潩水河流域的同一遗址群。这些地点多数也是堆积较薄,已发现的遗物不多,与皇帝口的情况类似,应属于临时活动场所。但其中也有少数遗址的文化遗存丰富,有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灰烬等,是类似老奶奶庙的中心营地遗址。
  
如前所述,北起贾鲁河上游的老奶奶庙,南到潩水河流域的赵庄-皇帝口遗址,郑州地区嵩山东南麓广泛分布着距今3-5万年的旧石器地点。这些地点既有临时活动场所,也有长期居住的中心营地,还有专门的石器加工场所,以及摆放石堆与大象头骨的特殊活动遗迹。其分布明显成群组聚集,构成多个以基本营地为中心,各类临时活动地点成放射状分布的遗址群。这些遗址群沿古代河流两侧分布,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系统地展示了郑州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之交阶段的聚落与栖居形态,清楚地记录了晚更新世人类在该地区生存发展的辉煌历史。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旧石器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