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遗址新发现人类顶骨化石 失踪的北京人头盖骨原件最早复制模型珍藏北疆博物院

周口店遗址新发现人类顶骨化石 失踪的北京人头盖骨原件最早复制模型珍藏北疆博物院

周口店遗址新发现人类顶骨化石 失踪的北京人头盖骨原件最早复制模型珍藏北疆博物院

周口店遗址新发现人类顶骨化石 失踪的北京人头盖骨原件最早复制模型珍藏北疆博物院

周口店遗址新发现人类顶骨化石 失踪的北京人头盖骨原件最早复制模型珍藏北疆博物院

馆藏裴文中发现的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模型,及贾兰坡依次发现的三个北京猿人头盖骨模型。

(化石网)据每日新报:日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应用CT扫描和3D重建等一系列新技术,从周口店第15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成功识别出一块人类顶骨,该顶骨化石是50年来在周口店遗址区域首次发现的人类化石。

本次发现引发社会关注的同时,对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北京人”头盖骨的失踪,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天津自然博物馆北疆博物院和“北京人”头盖骨也有着不解之缘:收藏着当年最早的一批直接从原标本复制而成的模型;古生物学家胡承志曾在此鉴定证明模型为自己亲手制作;北疆博物院老专家还曾参与在天津寻找消失的头盖骨下落……

新报专访天津自然博物馆古生物部许渤松老师,听他讲述这批化石模型及相关的“北京人”头盖骨的传奇往事。

“副院长”参与周口店的发掘鉴定

在北疆博物院,记者看到陈列室里四个珍贵的“北京人”头盖骨标本模型。其中,裴文中发现的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标本模型式样还保持着出土“半埋藏”状态,其他三颗由贾兰坡发现的“北京人”头盖骨,标本模型内部还标识着编号、发现时间、发现人及模型制作者和绘色者姓名。

许渤松告诉记者,2000年5月30日,80多岁的著名古生物学家胡承志来津,他是当年负责“北京人”化石包装及装箱的参与者,也是当年负责头盖骨模型的制作者。他鉴定后说,这4个头盖骨化石模型,是最初制作的一批——其中一个是1930年春,由加拿大古人类学家步达生用瑞士的原料做了后,到英国翻制的;另外3个是胡承志亲手制作的,时间约在1937年,“这四件很可能是目前在我国保存的制作最早的模型,尤为珍贵!”

许渤松解密“细节”介绍道,1929年12月2日,青年科学工作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后,由步达生首先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实验室里制作了本模型后,以此为“母版”送到英国进行翻制,首批翻制的其中一个,就赠送给了北疆博物院;1936年,贾兰坡连续发现三件“北京人”头盖骨,由胡承志制作了首批几套标本模型后,也赠送给了北疆博物院一套,“当时的北疆博物院,属于国际一流博物馆的行列,其中,能‘接受’到如此宝贵的化石标本模型,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德日进。”

1914年,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在天津创立了黄河白河博物馆(北疆博物院),1923年,桑志华邀请法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到天津,德日进也就一直担任北疆博物院副院长的职务。根据资料记载,1923年,德日进在整理桑志华于1922年从萨拉乌苏邵家沟湾带回的化石时,发现一枚疑似人类牙齿的化石,于是委托北京协和医院的步达生教授进行鉴定,最终确认这是生活于更新世晚期的人类的牙齿、一颗约七岁儿童的左上外侧门齿。

在1929年,为周口店发掘专门成立新生代研究室,德日进受邀担任顾问,一起参与发掘、研究、鉴定工作。正是这样的契机,北疆博物院副院长德日进能从步达生处获赠化石标本模型。贾兰坡晚年回忆说,他23岁见到德日进,并成为其助手,学得许多知识:“德日进是我最敬爱的老师之一。”

相关:老专家曾在津 一起寻找化石

(化石网)据每日新报(单炜炜):回到化石标本本身,许渤松还讲述了一个细节。

在胡承志教授制作的一件化石标本模型上还有一个外文名字“Weidenreich”,是当时步达生离世后接手周口店“北京人”化石研究工作的德国古人类学家魏敦瑞。“胡老来北疆博物院时说,魏敦瑞看到他制作好的第一件标本模型后,提出以后不用写上他的名字。”这也就成为胡承志教授的鉴定依据之一。

一件标本模型已近百年、三件标本模型将近90年——在许渤松看来,这是当年最早的一批直接从原标本复制而成的模型,由于失真度很小,在“北京人”化石原件丢失之后,就显得弥足珍贵。许渤松还提到,这四件标本模型所代表的古人类个体是“三男一女”,其中贾兰坡发现的II号头骨为女性;“现在,大家常在博物馆里看到‘北京人’复原像,就是以‘她’为原型制作的。”

配合馆藏的这四件标本模型,不仅有展出的底托,还有专门用于保存的木制藏品柜,“尤其是藏品柜内当年制作的卧囊,与标本模型及底托的形状配合得天衣无缝。”这套藏品柜应该是多年前北疆博物院为珍稀藏品量身定制的。许渤松告诉记者,从2016年初北疆博物院重新开放开始,这四件珍贵的藏品就作为“明星展品”对外展出。

“北京人”头盖骨的下落有很多传说,其中不少还与天津有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头盖骨原件在天津的美国兵营里。有资料记载,这个消息是一位美国人类学家通过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解密档案而得知的。这位人类学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专门到天津来寻找过,但并无结果。

这个说法影响很广。许渤松说,馆里一位老专家也曾在媒体的邀请下,带领记者去今天津医大广东路校区进行“寻找”,但是,当年的兵营旧建筑早已不复存在。

相关:溯源世纪大发现历史背景 专家讲述老照片经典瞬间 寻找化石原件的脚步 一直未停下

周口店遗址新发现人类顶骨化石 失踪的北京人头盖骨原件最早复制模型珍藏北疆博物院

裴文中抱着“北京人”头盖骨化石——震惊世界的世纪发现,留下了一张特别的照片。

周口店遗址新发现人类顶骨化石 失踪的北京人头盖骨原件最早复制模型珍藏北疆博物院

北疆博物院馆藏第一件“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模型。

(化石网)据每日新报(单炜炜):从馆藏珍贵的化石模型,话题也扩展到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周口店遗址的世纪大发现。许渤松说,“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可谓全人类的宝贵遗产,“近百年前开始的周口店发掘,是一次中外科学家参与的国际合作。”

世界目光聚焦在中国

自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之后,认同达尔文学说、主张人猿同祖的科学家们便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从猿到人的中间化石证据。许渤松说,最初在欧洲的搜寻无果后,学术界兴起“中亚热”假说(即到中亚去寻找从猿到人的缺环),在二十世纪初期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亚洲,进而投向了中国。

“北京周口店遗址的发现恰逢其时。”许渤松介绍,周口店是我国最早发现的一个直立人遗址,其内涵之丰富,研究历史之长,在我国所有古人类遗址中首屈一指。1927年,加拿大解剖学家步达生经过对在周口店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进行详细描述研究之后,提议建立一个人科的新属新种,中文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称“北京中国猿人”,美国著名学者葛利普为其取了一个通俗的名字叫“北京人”。从此,“北京人”名扬四海。许渤松说,与以往不同,周口店的系统发掘工作第一次有了中国科学家的参与,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等人与外国科学家并肩作战,共同铸造出辉煌成就。

希望原件仍然存世

提到裴文中先生发现第一件“北京人”头盖骨背后的故事时,许渤松还提供了当年的一张老照片。照片中的裴文中怀抱着包裹好的“北京人”头盖骨,但摄影者王存义因关注点都在化石上,忽视了裴文中的头,只留下裴文中的下半部脸,“这张记录历史的照片,已成经典”。

对“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研究确证了人类演化史上“直立人”阶段的存在,将人类祖先的历史上推了至少50万年,填补了“从猿到人”之间丢失的缺环,为达尔文进化论提供了坚实的科学证据。

包括“藏在天津美国兵营”,还有“被藏在天津某个洋行里”“随葬在阿波丸号巨轮”“被日寇调包”……这些传闻的“故事性”太强。许渤松说,1941年,考虑到“北京人”化石的安全,由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和北京协和医院负责人胡恒德商议,计划把化石暂时运至美国。太平洋战争突然爆发,化石就在转运至美国的路途中被弄得下落不明,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世纪谜团,“大家都希望化石原件依旧存在世上”。至今,世界上寻找失踪的化石原件的脚步仍未停。

对于本次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应用CT扫描和3D重建等新技术识别出一块周口店古人类顶骨化石,许渤松也很振奋,每一件人类化石都是人类演化研究的重要实证。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北京人 周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