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洛南盆地孟洼旧石器地点发掘

首次正式的系统清理洛南盆地丰富的旷野旧石器地点,对洛南盆地遗址年代学和古人类生存环境背景研究以及旧石器工业性质的确定产生重要的影响

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洛南县博物馆联合组队,对正在建设中的榆林-商洛高速公路洛南-岔口铺段引线所穿越的洛南盆地孟洼旧石器地点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孟洼旧石器地点位于洛南盆地西部,遗址东距洛南县城约6公里。遗址所在地地处南洛河干流与南部支流县河之间第二级阶地“四十里梁塬”南缘靠近县河一侧的部分。2010年8月28日,在对公路建设工地沿线路基开挖后新暴露出的黄土堆积地层进一步复查时,从黄土地层剖面上采集到原位埋藏的旧石器制品13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和薄刃斧等类型,其中调查时从地层剖面上直接采集到的薄刃斧是洛南盆地1995年第一次发现旧石器工具以来,首次记录的有确切出土层位的同类器物。鉴于考古调查工作中新发现石制品的重要性,遂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牵头,会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洛南县博物馆,向国家文物局提起对孟洼旧石器地点进行正式抢救性发掘的申请。

洛南盆地分布着非常丰富的旷野类型的旧石器地点。本次发掘的孟洼地点的东南方即为1995年调查时发现的永丰镇李村大队贾渠地点(野外地点编号:95LP04),两个地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足300米,而西南方向约500米为马泉地点(野外地点编号:95LP05),从这几处地点相互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明显看出洛南盆地旷野旧石器地点密集分布的程度。

孟洼地点地层堆积为第二级阶地上部的黄土堆积物,这次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800平方米。从发掘过程结合施工现场开挖后所暴露出的新鲜黄土地层剖面看(该剖面未见底),遗址所在地的整个黄土堆积地层厚度最少不小于9米,其中上部5米左右厚的黄土地层为含旧石器遗物的文化层堆积,而5米左右以下的下部层位为长期经水浸泡的灰绿色黄土状堆积物。在对遗址附近更广阔区域的黄土地层排查时,我们曾在遗址东部其他地点观察到下部经水浸泡的灰绿色黄土状堆积物直接叠压于第二级阶地底部的沙砾层之上,在该层位中没有发现任何人类文化遗物。

本次发掘中从遗址上部不同时代形成的黄土及古土壤堆积地层中共出土各类石制品1700余件,此外,还在公路新开挖剖面上及其滑坡体黄土堆积物中和遗址周围陆续采集到脱层的石制品300余件。孟洼地点地层中出土的石制品种类包括石核、石片、修理的工具和碎片屑(块)等。修理的工具中,既包含有重型的砍砸器、手镐、薄刃斧和石球等器物,又含有轻型的刮削器和尖状器等器物。部分石制品出土时还可以在原地拼合起来。另外在T10第二层清理过程中,在南北长约5米,东西宽约3.5米的范围内,还发现了原始人类打制石器时遗留的工作面,该工作面出土可拼合的大小不等的石英石制品120余件。这说明遗址中相当一部分的石制品为原位加工时废弃后,被黄土沉积物快速掩埋起来。

本次抢救性发掘是针对洛南盆地丰富的旷野旧石器地点第一次正式的系统清理工作。过往的田野考古调查工作显示,在洛南盆地的黄土堆积物中包含有十分丰富的旧石器文化遗物。经过10余年来持续不断的野外调查,我们在洛南盆地发现了丰富的流行于非洲和欧亚大陆西部阿舍利工业的器物种类,如手斧、薄刃斧、三棱手镐和大型石刀等。手斧和薄刃斧等器物向来被认为属于非洲和欧亚大陆西部流行的阿舍利石器工业的器物类型,近年来我们在洛南盆地曾经采集到大量该类器物,但由于它们或为第二级阶地砖厂取土制砖时,已经脱层的人为抛弃物,或系高阶地旷野地点的地表采集品,器物基本都脱离了原生的埋藏层位,所以关于该类器物在洛南盆地出现的年代一直无法确定,本次田野考古发掘第一次从地层关系上证明了阿舍利石器工业类型的典型器物如薄刃斧等在洛南盆地出现的年代当不晚于第二级阶地上部黄土堆积物形成的时代。最近几年来的黄土地层及其年代学研究已经证实,洛南盆地中南洛河及其支流第二级河流阶地的旷野旧石器遗址的年代不晚于距今15万年左右。孟洼地点相应的遗址年代学和古人类生活环境背景研究地质样品采集工作也已随着发掘工作同步进行,第一批采集样品的实验室分析测试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当中。孟洼地点的发掘将对洛南盆地遗址年代学和古人类生存环境背景研究以及旧石器工业性质的确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王社江  洛南县博物馆  张小兵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旧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