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盐边志留纪牙形类动物群研究取得新进展

图示稗子田剖面部分牙形类化石

图示稗子田剖面部分牙形类化石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牙形类是志留系研究中的重要门类之一,在生物宏演化和生物地层等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华南志留系牙形类研究过去多集中于兰多维列统(Pterospathodus eopennatus带之下)、罗德洛统上部和普利道利统,而对于兰多维列统上部和温洛克统的牙形类的研究却相对薄弱,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精度也有待提高。 

此外,近三十年来,志留纪生物事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已识别出多个生物灭绝以及环境事件,例如Ireviken、Mulde和Lau等事件,其中发生于志留纪温洛克世早期的Ireviken事件被认为重创了牙形类动物群。然而,该事件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波罗的卡地区的材料来展开的,尚欠缺其他地区的证据。因此,华南兰多维列统和温洛克统牙形类的研究不仅是志留系国际标准生物地层建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还对深入理解牙形类宏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四川盐边的稗子田剖面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华南志留系兰多维列统至罗德洛统中上部发育最完整的剖面。该剖面出露良好,有较好的工作基础条件,是研究华南志留纪早中期牙形类最理想的剖面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前人对这个剖面的牙形类仅开展了生物地层学研究,可整体牙形类动物群面貌并不是很清楚,缺乏系统的研究报道。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闫冠州在吴荣昌研究员的指导下,对盐边稗子田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和温洛克统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牙形类样品采集,力图通过系统研究,全面揭示兰多维列世晚期至温洛克世的牙形类动物群面貌,构建高精度的牙形类生物地层框架,并实例分析牙形类历经志留纪温洛克早期Ireviken事件的表现型式。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在线发表在Papers in Palaeontology上。 

经实验室分析,在盐边稗子田志留系下稗子田组和上稗子田组共挑选产出32000余枚牙形类,通过精深的系统古生物学研究,鉴定出17属50种,并建立一新种Apsidognathus yanbianensis sp. nov.。其中生物地层学中重要的牙形类Aulacognathus chapini、Kockelella amsdeni、Kockelella ranuliformis、Kockelella walliseri和Pseudooneotodus linguicornis等为华南首次报道。基于牙形类各个属种的产出情况,识别6个牙形类化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Pterospathodus eopennatus带、Pt. amorphognathoides angulatus延限带、Pt. a. amorphognathoides超带、Kockelella ranuliformis带、Kockelella walliseri延限带和Kockelella patula延限带,并与北美、波罗的卡和澳大利亚等地区进行了细致的对比。 

本次研究还运用定量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了稗子田剖面牙形类多样性演变和动物群转换事件,识别出特列奇阶Pterospathodus amorphognathoides amorphognathoides超带下部的牙形类多样性峰值和华南Ireviken生物事件的发生层位以及牙形类动物群转换型式。此外,根据丰富的标本产出,对比了特列奇阶关键带化石Pterospathodus的种(或亚种)在华南、北美和波罗的地区地层延限,提出生态特征差异可能是Pterospathodus的种或亚种在不同地区延限不同的原因。 

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Yan, G.Z. & Wu, R.C. 2021. Silurian (late Llandovery – Wenlock) conodont fauna and biostratigraphy from the Yanbian area of Sichu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Papers in Palaeontology, 1-32, https://doi.org/10.1002/spp2.1364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牙形类 志留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