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发现大量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包括恐爪龙类、实雷龙、韩国鸟和雷龙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发现大量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包括恐爪龙类、实雷龙、韩国鸟和雷龙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发现大量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包括恐爪龙类、实雷龙、韩国鸟和雷龙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发现大量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包括恐爪龙类、实雷龙、韩国鸟和雷龙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发现大量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包括恐爪龙类、实雷龙、韩国鸟和雷龙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发现大量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包括恐爪龙类、实雷龙、韩国鸟和雷龙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发现大量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包括恐爪龙类、实雷龙、韩国鸟和雷龙(Credit: VCG Photo / Xing Lida)

(化石网报道)据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黄海华):记者获悉,2019年12月6日,中美澳科学家宣布,他们的研究团队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区的恐龙足迹研究。令人称奇的是,绝大部分足迹分布在承德避暑山庄,这个世界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的地面上,是世界罕见的古生物遗迹化石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的案例。这些恐龙足迹数量大,保存好,对研究恐龙的演化有重要价值,并对进一步探索恐龙行为习性、生活环境以恢复该地区古环境及其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领衔,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安东尼·罗米里奥博共同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古生物学期刊《白垩纪研究》上。

以带毛的恐龙、原始的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为代表,中国东北部的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举世闻名,前者距今约1.67亿年,后者约1.35亿年,这两个生物群之间存在巨大的脊椎动物化石记录空白。从燕辽生物群到热河生物群,这一漫长的变化记录在土城子组中,目前仅发现有朝阳龙、宣化角龙和腕龙类的骨骼化石。土城子组发现过大量的恐龙足迹,是对动物群演变过程的重要补充。其中,河北承德就有大量的记录。河北承德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西南临北京市与天津市,东南临唐山市与秦皇岛市。该区分布着一套较厚的地层,称之为土城子组。土城子组的足迹化石第一次被报道是1992年。1992年4月5日,哈佛大学的生态学家福曼和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黄润华在承德旅游期间,在承德避暑山庄的热河泉动侧和东南侧的厚板上发现了超过20个恐龙和鸟类脚印。而后,在须弥福寿庙正门和牌楼的厚板上发现了超过40个长度在6厘米到20厘米之间的恐龙和鸟类脚印。1992年的4月21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郭建崴和尤海鲁对承德地区进行了调查并且在热河泉附近的铺路石板表面上发现了单个的足迹化石。而后,该区域发现恐龙足迹的新闻就经常在媒体上出现。2006年,科罗拉多大学(丹佛)马丁·洛克利教授等学者描述了该地区发现的一块厚石板上的四个鸟类足迹,归入水生鸟足迹。然而,除了这四个鸟类足迹之外,承德地区的恐龙足迹几乎是一片空白。

2007年开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团队陆续对麻地沟、避暑山庄、须弥福寿之庙和普陀宗成庙(小布达拉宫)等地的大量恐龙足迹化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恐龙足迹化石记录,同时也为承德侏罗纪最晚期的恐龙活动进一步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从避暑山庄地面的大量无脊椎动物遗迹来看,距今1.5亿年前的世界应该是一片较为平静浅水湖畔,有着平坦的沙地。这也是各种小虫与恐龙能留下足迹的先决条件。邢立达团队重点考察了产出铺路石板的麻地沟足迹点,该足迹点海拔约800米,西坡和北坡均有民居分布,这些建筑不少都是由当地的石头搭建而成。在1979年至80年代初,承德避暑山庄和八座周围寺庙的修建都采用了这些地区的石板。2001年的春天,承德县政府宣布将麻地沟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在麻地沟遗留的足迹已经不多,而大量的足迹是保存在避暑山庄的地面上。

经过详细的考察,该区至少保存了以下几种类型的恐龙足迹:

一,恐爪龙类足迹。产于麻地沟足迹点,平均长度为8.7厘米,足迹具有两趾印痕(第III 趾和第IV 趾)和圆形脚跟,这种形态表明了其与恐爪龙类的亲缘关系,被归入伶盗龙足迹(Velociraptorichnus)。恐爪龙类足迹在世界上的发现较少,目前仅有我国山东的驰龙足迹、四川的伶盗龙足迹、韩国的哈曼驰龙型足迹等。这些足迹都发现在白垩纪早期,而土城子组此前发现过猛龙足迹,是这个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恐爪龙类恐龙包括了伶盗龙类与伤齿龙类,这类恐龙的共通之处就是它们都长着大型的、弹簧刀般的第Ⅱ脚趾,这是它们捕猎的“杀手锏”。有趣的是,该第Ⅱ脚趾在恐龙平时行走时并不与地面接触,于是就留下了两趾型的足迹,这些足迹统称恐爪龙类足迹。

二,实雷龙足迹(Eubrontes)和跷脚龙足迹(Grallator)。分布在承德各个足迹点,这些三趾足迹至少有140个足迹,其中130个是完整的足迹。这些足迹平均长13.4厘米,长度在4.1厘米到23.4厘米之间变化,其中长度小于10厘米的足迹被归为小型足迹,长度在10厘米到20厘米的足迹被归为中型足迹,长度大于20厘米的被归为大型足迹。所有的足迹中,以中型足迹为主。这些足迹分为两个类型,形态类型A,中趾比较短,属于兽脚类恐龙足迹中的实雷龙足迹(Eubrontes),形态类型B,中趾比较长,归属于跷脚龙足迹(Grallator)。这些足迹属于两足行走的中小型肉食性兽脚类恐龙所留,由于沉积物比较柔软潮湿,因此脚垫不是很清楚,末端的爪痕明显,功能趾为第二、三、四趾,只有极个别足迹留下拇趾迹。

三,韩国鸟足迹(Koreanaornis),分布于麻地沟足迹点。该足迹点保存了至少四条连续的三趾行迹。这些足迹平均最大长度为3.4厘米,最小长度为2.5厘米,最大长度为4.6厘米。从形态上看,这些鸟类足迹被归为韩国鸟足迹类型。韩国鸟足迹最初发现于韩国咸安郡,是一类非常典型的中生代鸟类足迹。韩国鸟足迹属于鸻鹬类足迹,鸻鹬类在英文中被称为Shorebirds,直译为滨鸟类,这些鸟类中最大的不过体长70厘米,体重400余克,因此也称之为小型涉禽。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大部分时间栖息于各种湿地,主要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食,绝大多数种类有迁徙习性。

四,可能的雷龙足迹(Brontopodus)。承德避暑山庄足迹点产生了一些椭圆形的痕迹,长度28.9厘米,宽22.6厘米。在形态上类似于蜥脚类动物的后足迹,例如白垩纪最出名的蜥脚类动物足迹:雷龙足迹(Brontopodus)。但是,由于保存较差,没有行迹,目前还不能完全确认。

邢立达介绍,本次考察他们发现了一个多元化的土城子恐龙动物群。该动物群显然是由蜥臀目(包括兽脚类和蜥脚类)组成,其中又以兽脚类,鸟类占绝大多数的。承德地区这些丰富的足迹记录表明,我国华北地区的恐龙演化记录基本上是连续的,从燕辽生物群开始,到土城子足迹动物群,再到热河生物群。目前,邢立达团队正在与承德相关部门密切沟通,讨论下一步的保护与利用方案,促进旅游业与科学普及的发展与落地。

相关报道:石板路惊现恐龙足迹!承德避暑山庄原来是“侏罗纪公园”

(化石网报道)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李祺瑶):今天(12月6日)上午,中美澳科学家宣布,他们的研究团队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区的恐龙足迹研究,令人称奇的是,绝大部分足迹分布在承德避暑山庄,这个世界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的地面上,是世界罕见的将古生物遗迹化石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的案例。

这些恐龙足迹数量大,保存完好,对研究恐龙的演化有重要价值,并对进一步探索恐龙行为习性、生活环境以恢复该地区古环境及其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承德避暑山庄发现恐龙足迹虽然一直备受各界关注,多年来一直有媒体陆续报道,但从没得到官方权威机构证实。

2007年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的团队陆续对麻地沟、避暑山庄、须弥福寿之庙和普陀宗成庙(小布达拉宫)等地的大量恐龙足迹化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恐龙足迹化石记录,同时也为承德侏罗纪最晚期的恐龙活动进一步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从避暑山庄地面的大量无脊椎动物遗迹来看,距今1.5亿年前的世界应该是一片较为平静浅水湖畔,有着平坦的沙地。这也是各种小虫与恐龙能留下足迹的先决条件。”

恐龙的足迹为什么会出现在人文建筑上?原来,这些足迹化石的原产地——麻地沟,产出铺路石板。邢立达团队重点考察了麻地沟足迹点,该足迹点海拔约800米,西坡和北坡均有民居分布,这些建筑不少都是由当地的石头搭建而成。

在1979年至80年代初,承德避暑山庄和八座周围寺庙的修建都采用了这些地区的石板。2001年春天,承德县政府宣布将麻地沟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在麻地沟遗留的足迹已经不多,大量的足迹被转移、保存在避暑山庄的地面上。

这次由邢立达领衔的研究,是对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发现大量侏罗纪恐龙足迹最为有力的官方回应。经过详细的考察,科学家们发现,该区至少保存了恐爪龙类足迹、实雷龙足迹和跷脚龙足迹等类型的恐龙足迹。

恐爪龙类足迹产于麻地沟足迹点,平均长度为8.7厘米,足迹具有两趾印痕(第III趾和第IV趾)和圆形脚跟,这种形态表明了其与恐爪龙类的亲缘关系,被归入伶盗龙足迹。

恐爪龙类足迹在世界上的发现较少,目前仅有我国山东的驰龙足迹、四川的伶盗龙足迹、韩国的哈曼驰龙型足迹等。恐爪龙类恐龙包括了伶盗龙类与伤齿龙类,这类恐龙的共通之处就是它们都长着大型的、弹簧刀般的第Ⅱ脚趾,这是它们捕猎的“杀手锏”。

有趣的是,第Ⅱ脚趾在恐龙平时行走时并不与地面接触,于是就留下了两趾型的足迹,这些足迹统称恐爪龙类足迹。

实雷龙足迹和跷脚龙足迹,分布在承德各个足迹点,这些三趾足迹至少有140个足迹,其中130个是完整的足迹。所有的足迹中,以长度在10厘米到20厘米的中型足迹为主。这些足迹分为两个类型,一种形态类型,中趾比较短,属于兽脚类恐龙足迹中的实雷龙足迹;另一种形态类型,中趾比较长,归属于跷脚龙足迹。这些足迹属于两足行走的中小型肉食性兽脚类恐龙所留,由于沉积物比较柔软潮湿,因此脚垫不是很清楚,末端的爪痕明显,功能趾为第二、三、四趾,只有极个别足迹留下拇趾迹。

韩国鸟足迹分布于麻地沟足迹点。该足迹点保存了至少四条连续的三趾行迹。从形态上看,这些鸟类足迹被归为韩国鸟足迹类型。韩国鸟足迹最初发现于韩国咸安郡,是一类非常典型的中生代鸟类足迹。这些鸟类中最大的不过体长70厘米,体重400余克,因此也称之为小型涉禽。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大部分时间栖息于各种湿地,主要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食,绝大多数种类有迁徙习性。

承德避暑山庄足迹点还产生了一些椭圆形的痕迹,在形态上类似于蜥脚类动物的后足迹,例如白垩纪最出名的蜥脚类动物足迹:雷龙足迹。但是,由于保存较差,没有行迹,目前还不能完全确认。

本次考察发现了一个多元化的土城子恐龙动物群。该动物群显然是由蜥臀目(包括兽脚类和蜥脚类)组成,其中又以兽脚类、鸟类占绝大多数的。承德地区这些丰富的足迹记录表明,华北的恐龙演化记录基本上是连续的,从燕辽生物群开始,到土城子足迹动物群,再到热河生物群。

据悉,下一步,承德市文物局和邢立达团队将就恐龙足迹的保护与利用进行讨论,以此项工作促进承德旅游业与科学普及的发展与落地。

相关报道:承德惊现恐龙足迹,网友:恐龙也需要避暑?

(化石网报道)据北晚新视觉网:今天,承德市文物局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同召开“避暑山庄恐龙足迹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表示,通过对恐龙足迹的研究,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多元化的土城子恐龙动物群。

据介绍,1992年4月5日,美国哈佛大学福尔曼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地理系的黄润华教授和高豫功讲师来到避暑山庄参观考察。当他们来到“热河泉”畔,欣赏此处美景时,脚下的石板路把福尔曼教授吸引住了。他指着一块石板上碗口大小的三趾状印迹说:“这不是恐龙的足迹吗?”

2018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带领团队来到避暑山庄,根据当年留下的线索,开展了一场“恐龙足迹”发现之旅。通过深入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实地探勘,最终发现近300枚恐龙足迹化石。

很快,避暑山庄恐龙足迹成为国际古生物学者研究关注的焦点,更让“多元化”的避暑山庄再次呈现在世界舞台。

至少保存了以下几种类型的恐龙足迹

一,恐爪龙类足迹。产于麻地沟足迹点,平均长度为8.7厘米,足迹具有两趾印痕(第III 趾和第IV 趾)和圆形脚跟,这种形态表明了其与恐爪龙类的亲缘关系,被归入伶盗龙足迹(Velociraptorichnus)。恐爪龙类足迹在世界上的发现较少,目前仅有我国山东的驰龙足迹、四川的伶盗龙足迹、韩国的哈曼驰龙型足迹等。这些足迹都发现在白垩纪早期,而土城子组此前发现过猛龙足迹,是这个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恐爪龙类恐龙包括了伶盗龙类与伤齿龙类,这类恐龙的共通之处就是它们都长着大型的、弹簧刀般的第Ⅱ脚趾,这是它们捕猎的“杀手锏”。有趣的是,该第Ⅱ脚趾在恐龙平时行走时并不与地面接触,于是就留下了两趾型的足迹,这些足迹统称恐爪龙类足迹。

二,实雷龙足迹(Eubrontes)和跷脚龙足迹(Grallator)。分布在承德各个足迹点,这些三趾足迹至少有140个足迹,其中130个是完整的足迹。这些足迹平均长13.4厘米,长度在4.1厘米到23.4厘米之间变化,其中长度小于10厘米的足迹被归为小型足迹,长度在10厘米到20厘米的足迹被归为中型足迹,长度大于20厘米的被归为大型足迹。所有的足迹中,以中型足迹为主。这些足迹分为两个类型,形态类型A,中趾比较短,属于兽脚类恐龙足迹中的实雷龙足迹(Eubrontes),形态类型B,中趾比较长,归属于跷脚龙足迹(Grallator)。这些足迹属于两足行走的中小型肉食性兽脚类恐龙所留,由于沉积物比较柔软潮湿,因此脚垫不是很清楚,末端的爪痕明显,功能趾为第二、三、四趾,只有极个别足迹留下拇趾迹。

三,韩国鸟足迹(Koreanaornis),分布于麻地沟足迹点。该足迹点保存了至少四条连续的三趾行迹。这些足迹平均最大长度为3.4厘米,最小长度为2.5厘米,最大长度为4.6厘米。从形态上看,这些鸟类足迹被归为韩国鸟足迹类型。韩国鸟足迹最初发现于韩国咸安郡,是一类非常典型的中生代鸟类足迹。韩国鸟足迹属于鸻鹬类足迹,鸻鹬类在英文中被称为Shorebirds,直译为滨鸟类,这些鸟类中最大的不过体长70厘米,体重400余克,因此也称之为小型涉禽。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大部分时间栖息于各种湿地,主要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食,绝大多数种类有迁徙习性。

四,可能的雷龙足迹(Brontopodus)。承德避暑山庄足迹点产生了一些椭圆形的痕迹,长度28.9厘米,宽22.6厘米。在形态上类似于蜥脚类动物的后足迹,例如白垩纪最出名的蜥脚类动物足迹:雷龙足迹(Brontopodus)。但是,由于保存较差,没有行迹,目前还不能完全确认。

据了解,下一步,承德市文物局和邢立达教授团队将就恐龙足迹的保护与利用进行讨论,促进承德旅游与科学普及的发展与落地,以文旅融合激活宝贵遗产的活力,使避暑山庄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相关报道:承德避暑山庄发现恐龙足迹,网友:原来是侏罗纪公园

(化石网报道)据经济日报:12月6日,承德市文物局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同召开“避暑山庄恐龙足迹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

记者从会上获悉,这次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地面上不仅发现大量侏罗纪恐龙足迹,而且保存完好,对研究恐龙的演化和地球气候变化有重要价值。

本次考察发现了一个多元化的土城子恐龙动物群。该动物群显然是由蜥臀目(包括兽脚类和蜥脚类)组成,其中又以兽脚类、鸟类占绝大多数的。承德地区这些丰富的足迹记录表明,华北的恐龙演化记录基本上是连续的,从燕辽生物群开始,到土城子足迹动物群,再到热河生物群。

避暑山庄发现恐龙足迹虽然一直备受各界媒体关注,多年来一直有媒体陆续报道,但从没得到权威机构证实。这次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领衔,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Martin G .Lockley)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安东尼·罗米里奥博(Anthony Romilio)共同研究的成果论文,在国际知名古生物学期刊《白垩纪研究》上发表,是对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发现大量侏罗纪恐龙足迹最为有力的回应。

承德市文物局和邢立达教授团队下一步就恐龙足迹的保护与利用将进行讨论,以此项工作促进承德旅游业与科学普及的发展与落地。

相关报道:恐龙曾在这里出没!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发现大量侏罗纪恐龙足迹

(化石网报道)据央视网:昨天(6日)记者从河北省承德市文物局和中国地质大学共同召开的“避暑山庄恐龙足迹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地面上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侏罗纪恐龙足迹,对研究恐龙的演化和地球气候变化有重要价值。

据悉,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达领衔,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名学者共同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古生物学期刊《白垩纪研究》上。

中美澳科学家宣布,研究团队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区恐龙足迹研究,绝大部分足迹分布在承德避暑山庄。 据介绍,经过详细考察,承德地区发现多种类型的恐龙足迹:实雷龙足迹、跷脚龙足迹、韩国鸟足迹等。承德地区丰富的足迹记录表明,华北的恐龙演化记录基本上是连续的。

目前,承德市文物局正在与邢立达团队密切沟通,讨论下一步的保护与利用方案。

相关报道:避暑山庄恐龙足迹是怎么发现的?

(化石网报道)据北京青年报(屈畅):昨日,河北省承德市文物局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专家们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科研人员近年在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地面上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侏罗纪恐龙足迹,总数近300个,分布在150多个铺路石板上,这些足迹化石对研究恐龙的演化和地球气候变化有重要价值。专家介绍,这批足迹最早是两名专家在避暑山庄知名景点“热河泉”边的石头上休息时,偶然在地面的石板上发现的。

承德避暑山庄发现恐龙脚印化石

“承德避暑山庄里发现恐龙化石了!”6日,北青报记者从河北省承德市文物局调研员周余良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万晓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等专家处获悉,科研人员近日在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地面上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侏罗纪恐龙足迹,对研究恐龙的演化和地球气候变化有重要价值。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属于一个多元化的土城子恐龙动物群。该动物群是由蜥臀目(包括兽脚类和蜥脚类)组成,其中又以兽脚类、鸟类占绝大多数。承德地区这些丰富的足迹记录表明,华北的恐龙演化记录基本上是连续的,从燕辽生物群开始,到此次发现的土城子足迹动物群,再到热河生物群。“此次发现,相当于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这两个著名生物群之间的桥梁,填补了此前的空白。”

一位承德避暑山庄的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承德避暑山庄很多工作人员每天在避暑山庄巡查,但从没有人注意过脚下的铺路石上居然有恐龙的脚印,“听到专家发现恐龙脚印的消息,我们也感觉很惊讶。”

参与此次考察的科研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考察中,科研人员几乎走遍了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每个角落,“有些脚印,只有在特定的光照条件下才能看清楚,还有些鸟的脚印非常浅,我们需要用手去摸,靠感觉判断这些痕迹是否就是鸟的脚印。”

300个足迹分布在150个石板上

据悉,这些足迹化石最早是两名科研人员在避暑山庄休息时,偶然从地面的石板上发现的。

邢立达介绍,从避暑山庄地面的大量无脊椎动物遗迹来看,距今1.5亿年前的避暑山庄地区应该是一片较为平静的浅水湖畔,有着平坦的沙地。这也是各种小虫与恐龙能留下足迹的先决条件。

此前,邢立达团队重点考察了产出铺路石板的麻地沟足迹点,该足迹点海拔约800米,西坡和北坡均有民居分布,这些建筑不少都是由当地的石头搭建而成。在1979年至80年代初,承德避暑山庄和八座周围寺庙的修建都采用了这些地区的石板。而此次发现的足迹也几乎都出自这些石板上。

2001年春天,承德县政府宣布将麻地沟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在麻地沟遗留的足迹已经不多,而大量的足迹是保存在避暑山庄的地面上。

在承德须弥福寿之庙里,北青报记者看到,多块石板上有明显的脚印痕迹。邢立达指着其中一块说:“这个脚印是典型的雷龙足迹,这是一种肉食类恐龙,从足迹来看,它的身长有2米左右,但其中一半是尾巴,因此并不算是很大的恐龙。你看这个足迹,上面还能看到尖锐的指尖,这种指尖和现在鹰的指尖很像,它们都被记录在石板上,告诉我们过去它们的样子。类似这样的石板,在须弥福寿之庙里就有30多块。”

“这是首次系统地对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的恐龙足迹化石进行统计,目前我们已经发现了近300个足迹,分布在约150个铺路石板上。这些足迹还有助于我们了解从恐龙到鸟类的演化历史。”邢立达说。

1.5亿年前皇家园林是“侏罗纪公园”

据邢立达调查发现,考察的地区至少保存了以下多种类型的恐龙足迹。

“首先是恐爪龙类的足迹,恐爪龙类足迹在世界上的发现较少,目前仅有我国山东的驰龙足迹、四川的伶盗龙足迹、韩国的哈曼驰龙型足迹等。这些足迹都发现在白垩纪早期,而土城子组此前发现过猛龙足迹,是这个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

此外,还有140个雷龙足迹和跷脚龙足迹,分布在承德各个足迹点,其中130个是完整的足迹。这些足迹属于两足行走的中小型肉食性兽脚类恐龙所留,由于沉积物比较柔软潮湿,因此脚垫不是很清楚。

科学家们还在避暑山庄发现了古鸟类韩国鸟足迹以及疑似的雷龙足迹。“1.5亿年前,这一带是名副其实的‘侏罗纪公园’。”

据悉,承德市文物局和邢立达教授团队下一步将就恐龙足迹的保护与利用进行讨论,以此项工作促进承德旅游业与科学普及的发展与落地。

专家对话

邢立达:未来人们可以在避暑山庄找恐龙足迹

北青报:此次发现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邢立达:我们是首次对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石板上的足迹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相关的报告也发布在了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此外,这周边有两个主要的古生物群,分别是热河生物群和燕辽生物群,但这两个生物群之间是有断层的,我们此次发现的足迹时代就正好在两个生物群之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生物的演化,这次的发现相当于两个古生物群的桥梁。

北青报:避暑山庄的足迹最早是怎么被发现的?

邢立达:最早的时候是1992年,当时哈佛大学和北大的两个专家在避暑山庄的景点热河泉参观时,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两人就凭借职业敏感,发现脚下的一块石板上有古生物的足迹。随后,不少地质专家开始关注到这里的恐龙足迹化石。我们的团队从2007年开始,陆续对麻地沟、避暑山庄、须弥福寿之庙和普陀宗成庙(小布达拉宫)等地的大量恐龙足迹化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恐龙足迹化石记录,同时也为承德侏罗纪最晚期的恐龙活动进一步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北青报:未来这些足迹化石该如何进行保护呢?

邢立达:我们建议,对于一些特别重要的足迹,可以专门保存到展馆中,供游客观赏。对于一些保存一般的足迹,也可以在足迹旁进行标注,提醒人们注意不要践踏,注意保护。我们也在考虑对这些足迹进行数字扫描的保存。今后,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我们也可以发布在避暑山庄寻找恐龙足迹的攻略,让大家在参观皇家园林的同时,了解到恐龙的生活状态。

相关报道:承德避暑山庄发现大量侏罗纪恐龙足迹

(化石网报道)据承德市委、市政府官方微信消息,2019年12月6日,承德市文物局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同召开“避暑山庄恐龙足迹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承德市文物局调研员周余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万晓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青年古生物学者邢立达;北京小天下时代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王津出席此次会议。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首批5A级景区,是中国现存最大古典皇家园林。避暑山庄集东方文化之大成,“形貌如中华成一统,名胜集全国于一园,文化融华夏五千年”。这次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地面上不仅发现大量侏罗纪恐龙足迹,而且保存完好,对研究恐龙的演化和地球气候变化有重要价值。避暑山庄恐龙足迹成为国际古生物学者研究关注的焦点,更让“多元化”的避暑山庄再次呈现在世界舞台。

避暑山庄发现恐龙足迹虽然一直备受各界媒体关注,多年来一直有媒体陆续报道,但从没得到官方权威机构证实。这次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领衔,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Martin G .Lockley)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安东尼·罗米里奥博(Anthony Romilio)共同研究的成果论文,在国际知名古生物学期刊《白垩纪研究》上发表,是对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发现大量侏罗纪恐龙足迹最为有力的官方回应。本次考察发现了一个多元化的土城子恐龙动物群。该动物群显然是由蜥臀目(包括兽脚类和蜥脚类)组成,其中又以兽脚类、鸟类占绝大多数的。承德地区这些丰富的足迹记录表明,华北的恐龙演化记录基本上是连续的,从燕辽生物群开始,到土城子足迹动物群,再到热河生物群。

承德市文物局和邢立达教授团队下一步就恐龙足迹的保护与利用将进行讨论,以此项工作促进承德旅游业与科学普及的发展与落地。以文旅融合激活宝贵遗产的活力,使避暑山庄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让游客的避暑山庄游留下更深刻、更美好的回忆。

相关报道:承德避暑山庄发现大量侏罗纪恐龙足迹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报(崔雪芹):12月6日,中美澳科学家宣布,他们的研究团队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区的恐龙足迹研究,绝大部分足迹分布在承德避暑山庄。这个世界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的地面上,有着世界罕见的将古生物遗迹化石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的案例。这些恐龙足迹数量大保存好,对研究恐龙的演化有重要价值,并对进一步探索恐龙行为习性、生活环境以恢复该地区古环境及其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领衔,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安东尼·罗米里奥博共同研究,论文发表在古生物学期刊《白垩纪研究》上。

据邢立达介绍,本次考察发现了一个多元化的土城子恐龙动物群。该动物群显然是由蜥臀目(包括兽脚类和蜥脚类)组成,其中又以兽脚类、鸟类占绝大多数。承德地区这些丰富的足迹记录表明,华北的恐龙演化记录基本上是连续的,从燕辽生物群开始,到土城子足迹动物群,再到热河生物群。

以带毛的恐龙、原始的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为代表,中国东北部的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举世闻名,前者距今约1.67亿年,后者约1.35亿年,这两个生物群之间存在巨大的脊椎动物化石记录空白。从燕辽生物群到热河生物群,这一漫长的变化记录在土城子组中,目前仅发现有朝阳龙、宣化角龙和腕龙类的骨骼化石。

但是,土城子组发现过大量的恐龙足迹,是对动物群演变过程的重要补充。其中,河北承德就有大量的记录。河北承德分布着一套较厚的地层,称之为土城子组。土城子组的足迹化石第一次被报道是1992年。而后,该区域发现恐龙足迹的新闻就经常在媒体上出现。

2007年开始,邢立达团队陆续对麻地沟、避暑山庄、须弥福寿之庙和普陀宗成庙(小布达拉宫)等地的大量恐龙足迹化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邢立达团队重点考察了产出铺路石板的麻地沟足迹点,该足迹点海拔约800米,西坡和北坡均有民居分布,这些建筑不少都是由当地的石头搭建而成。目前在麻地沟遗留的足迹已经不多,而大量的足迹保存在避暑山庄的地面上。

经过详细的考察,研究者认为,该区至少保存了以下几种类型的恐龙足迹:恐爪龙类足迹,产于麻地沟足迹点,平均长度为8.7厘米,足迹具有两趾印痕和圆形脚跟,这种形态表明了其与恐爪龙类的亲缘关系,被归入伶盗龙足迹。还有一种是实雷龙足迹和跷脚龙足迹,分布在承德各个足迹点,这些三趾足迹至少有140个足迹,其中130个是完整的足迹。另外一种是韩国鸟足迹,分布于麻地沟足迹点,该足迹点保存了至少四条连续的三趾行迹。再就是可能的雷龙足迹,但由于保存较差,没有行迹,目前还不能完全确认。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RETRES.2019.104310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恐龙 侏罗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