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化石论坛”在甘肃省永靖县举行 专家学者畅谈化石保护和利用

“黄河化石论坛”在甘肃省永靖县举行 专家学者畅谈化石保护和利用

“黄河化石论坛”在甘肃省永靖县举行 专家学者畅谈化石保护和利用

(化石网报道)据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吴正楠):11月5日,由中国化石保护研究创新战略联盟、甘肃农业大学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指导,永靖县委、县政府主办的黄河化石论坛在永靖召开。本次论坛活动围绕“化石保护与利用”主题展开交流研讨,对于传承黄河文明、提升文化品牌、彰显文化遗产,积极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坛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教授、博导王训练作了《化石给人类的启示》的报告;台湾石尚博物馆馆长冯正雄作了《龙游黄河—化石保护与恐龙文化产业的跨领域发展》的报告;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作了《不同自然环境下化石的保存状态与保护措施—以哈密和莱阳化石生物群为例》的报告;甘肃省地质博物馆主任彭措作了《甘肃省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探讨》的报告;原四川自贡博物馆馆长彭光照作了《新型纳米保护材料在化石保护中的作用》的报告;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物馆馆长冯伟民作了《博物馆在化石保护中的作用》的报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作了《刘家峡恐龙足印群的初步探索》的报告。

永靖地处丝绸古道,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独特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底蕴深厚的人文积淀。境内人文景观、自然资源丰富,有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有地质遗迹奇观——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和炳灵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有“黄河明珠”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水电站,有西北最大的人工淡水湖——炳灵湖、太极湖、恐龙湖三座“高峡平湖”,有黄河中上游最大的自然湿地太极岛,素有中国恐龙之乡、彩陶之乡、傩文化之乡、水电之乡、工匠之乡、花儿之乡等诸多美誉。

相关报道:齐聚恐龙之乡永靖 共话古生物化石保护与利用

(化石网报道)据新甘肃客户端兰州11月5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施秀萍 通讯员侯奇志 孔令洲):今天上午召开的“黄河化石论坛”上,中国“恐龙王”董枝明、李大庆等60余位国内恐龙化石研究与保护利用专家、高校科研院所、文博界人士,齐聚恐龙之乡永靖,共话古生物化石保护与利用,共庆甘肃刘家峡恐龙足印群地质遗迹发掘保护研究20周年。

论坛由中国化石保护研究创新战略联盟、甘肃农业大学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指导,永靖县委、县政府主办,以“化石保护与利用”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时提出的“保护好自然文化遗产”指示精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黄河化石资源的科学和科普价值,传承黄河文明、提升文化品牌、彰显文化遗产,积极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据介绍,1999年,甘肃省地勘局古生物研究中心博士李大庆在永靖县太极湖畔发掘了恐龙足印群化石地质遗迹。该遗迹以其保存之完整、清晰度之高、种类之多、规模之大堪称世界之最。此后,又相继在同时代地层发现了刘家峡黄河巨龙、炳灵大夏巨龙、大唐永靖龙等。在恐龙足印群发现20周年之后,今年又在永靖县关山乡发现了新的恐龙骨骼化石,将古生物化石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研讨会上,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王训练作了题为《化石给人类的启示》的报告,台湾石尚博物馆馆长冯正雄作了题为《龙游黄河一一化石保护与恐龙文化产业的跨领域发展》的报告,中科院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作了题为《不同自然环境下化石的保存状态与保护措施》的报告,甘肃省地质博物馆主任彭措作了题为《甘肃省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探讨》的报告,四川自贡博物馆原馆长彭光照作了题为《新型纳米保护材料在化石保护中的作用》的报告,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物馆馆长冯伟民作了题为《博物馆在化石保护中的作用》,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达作了题为《刘家峡恐龙足印群的初步探索》的报告。与会专家围绕如何保护、开发、利用好刘家峡恐龙化石资源,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发表了意见建议,一致表示,恐龙足印联系远古、昭示未来,是永靖的名片和品牌,合理保护、有效利用既是一项深远而有意义的工程,也可成为文旅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关报道:黄河化石论坛在永靖县举办

(化石网报道)据永靖发布(侯奇志 孔令洲 冯荣伟 范相英):11月5日,由中国化石保护研究创新战略联盟、甘肃农业大学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指导,永靖县委、县政府主办的黄河化石论坛在永靖县举办。

原国土资源部科技司司长姜建军、原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中国化石保护研究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刘玉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董枝明参加论坛并发言。

县委副书记,县长张自贤在致辞中说,二十年前,甘肃省地勘局古生物研究中心李大庆博士经考察研究,在永靖县太极湖畔发掘出了恐龙足印群化石地质遗迹。这一地质遗迹以其保存之完整、清晰度之高、种类之多、规模之大堪称世界之最,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是极其宝贵、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之后又相继发现了刘家峡黄河巨龙、炳灵大夏巨龙以及鸟类足迹化石等地址遗迹。二十年后,又在关山乡发现了新的恐龙骨骼化石,把古生物化石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一直以来,永靖县高度重视化石遗迹的保护与利用,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强化保护措施,有效地保护了不可再生的宝贵自然遗产。

据悉,本次论坛为期四天,相关专家学者将围绕“化石保护与利用”主题展开交流研讨,对于传承黄河文明、提升文化品牌、彰显文化遗产,积极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副县长石克政主持,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甘肃省内外高校、研究所、博物馆的60多位专家学者和甘肃省自然资源厅,文旅厅相关领导,省、州、县化石管理单位负责人,中央、省、州媒体记者参加本次论坛。

中科院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导汪筱林作了题为《不同自然环境下化石的保存状态与保护措施》的报告,甘肃省地质博物馆主任彭措作了题为《甘肃省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探讨》的报告,原四川自贡博物馆馆长彭光照作了题为《新型纳米保护材料在化石保护中的作用》的报告,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冯伟民作了题为《博物馆在化石保护中的作用》,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达作了题为《刘家峡恐龙足印群的初步探索》的报告。

相关报道:“恐龙之乡”甘肃永靖部分化石遗迹仍面临多种威胁

(化石网报道)据中新网甘肃永靖11月5日电(徐雪):“一直以来,永靖县高度重视化石遗迹的保护与利用,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强化保护措施,有效地保护了不可再生的宝贵自然遗产。”5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县长张自贤介绍说,但由于资金、技术、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部分化石遗迹仍然面临着风化、侵蚀和黄土塌方掩埋等多种威胁,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难题,全面保护与利用恐龙足印化石群地质遗迹迫在眉睫。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官方在“黄河化石论坛”上披露称,近期在该县关山乡红楼村发现了巨龙形类蜥脚类和新鸟臀类恐龙化石。 侯奇志 摄

为了传承黄河文明、提升文化品牌、彰显文化遗产,积极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永靖县官方于5日至6日在当地举行“黄河化石论坛”。

永靖地区隶属于兰州——民和盆地,永靖县于2009年7月荣膺“中国恐龙之乡”称号;20多年来,已发现和命名的恐龙有5属5种,其中蜥臀类3属3种,鸟臀类2属2种。

当日,永靖县官方还在举行的“黄河化石论坛”上披露称,近期在该县关山乡红楼村发现了巨龙形类蜥脚类和新鸟臀类恐龙化石。此次发现是继恐龙足印群化石、刘家峡黄河巨龙、炳灵大夏巨龙、大唐永靖龙化石后,在该县境内的又一重大发现。

“化石的保护与利用”也成为了本次论坛专家学者关注的议题,并展开探讨交流。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物馆馆长冯伟民从“博物馆收藏的历史渊源”“博物馆科学家对化石地发现的贡献”“世界著名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收藏”等方面,阐述了博物馆在化石保护中的作用。

台湾石尚博物馆馆长冯正雄作《龙游黄河——化石保护与恐龙文化产业的跨领域发展》的报告,他以台湾恐龙文化产业为例,详细介绍了保护与传承的相互关系。

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达长期从事恐龙足迹群的探索研究,他说,恐龙足迹是恐龙在温度、粘度、颗粒度非常适中的地表行走时留下的足迹,对环境要求十分苛刻。

原四川自贡博物馆馆长彭光照作《新型纳米保护材料在化石保护中的作用》的报告,他说,不同化石及围岩类型、不同气候环境对化石保护材料的要求是不同的,新型材料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并未工业化生产,希望将来得到推广应用。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