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现直接测年最早的水稻大植物遗存——茶岭遗址

茶岭遗址常见植硅体类型(a-f:水稻植硅体)

茶岭遗址常见植硅体类型(a-f:水稻植硅体)

茶岭遗址若干单位出土的炭化植物遗存(a-f:水稻)

茶岭遗址若干单位出土的炭化植物遗存(a-f:水稻)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稻作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考古学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关于水稻向南传播的路径和时间节点尚有诸多疑问和缺环。考古学和遗传学的证据表明,岭南地区的稻作农业来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但是水稻进入岭南各个地区的时间和路径等尚有不同的说法。多位学者研究表明,渔猎采集经济在岭南史前生活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水稻和稻作农业的出现时间比较晚。目前岭南地区的植物考古工作开展较少,酸性土壤也使得水稻大植物遗存的保存状况较差。植硅体分析能够有效的鉴别水稻遗存,在早期稻作农业的起源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茶岭遗址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九龙镇汤村盘铭里西部,珠江三角洲的北部。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茶岭遗址发掘发掘面积达3113㎡,其中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174座、灰坑(含窖穴)130个,出土陶、石、玉等不同质地的文物300多件。从文化特征上来看,该遗址与粤北石峡文化关系较为密切,总体面貌上属于石峡文化的范畴,同时又具有自身区域特点。该遗址目前是广州市发现的文化堆积最丰富、遗迹现象最复杂、出土遗物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在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支持下,古脊椎所研究人员挑选了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部分灰坑和遗址典型剖面分别进行大植物浮选和植硅体分析。水稻大植物遗存直接测年结果为4477 cal.a B.P.。综合研究结果显示,至少在距今4400年前,茶岭先民已经开始种植以粳稻为主的栽培稻;新石器时代末期,该聚落的生业经济结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先民同时从事水稻种植、采集业和狩猎活动来维持生计。商周时期,水稻的种植规模有所扩大,采集业仍是先民食物来源的重要组成。通过对岭南地区的史前水稻遗存梳理发现:新石器时代末期,栽培稻开始出现在岭南地区并获得较大发展,分别在距今5000年、4500年前后传入广东和广西地区;此后在4500 a B.P.左右遍布粤北石峡文化各遗存中,并沿珠江进一步向岭南内陆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扩散。茶岭遗址的水稻遗存,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直接测年最早的水稻遗存,证实了水稻至少在距今4400年已经到达了珠江三角洲的北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妍副研究员指导博士研究生夏秀敏对上述样品开展了全面分析,为进一步了解水稻在岭南地区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线索。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共同资助。

相关成果发表在《第四纪研究》。

http://www.dsjyj.com.cn/CN/Y2019/V39/I1/24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水稻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