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伟民:用科普为古生物注入“灵魂”

   冯伟民在野外组织考察活动

冯伟民在野外组织考察活动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江苏科技报(马洋):提起古生物,很多人自然而然想到恐龙,或许你能说出好几种恐龙的名称,但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冯伟民希望告诉更多人,古生物学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这些。从早年奋战在科研一线,到如今深耕古生物科普的沃土,他深谙古生物的学术及社会意义。“科学研究与科普都很重要,仅仅发现恐龙化石是不够的,仅仅认识几个恐龙的种类也是不够的。大众虽然不比专业学者,但做好古生物科普对全社会意义重大。”

从科研到科普让新发现走进普通人视野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是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第一个院省合作项目。2004年博物馆的土建工程完成后,从事了20多年科研工作的冯伟民担任起筹备部副主任一职,参与到化石展品征集、布展设计、招投标及布展工程建设等具体工作中,并在一年内就任常务副主任。

冯伟民回忆,2005年底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而当时他还有一些科研课题尚未完成。在博物馆布展工程上花了很多心思和精力后,冯伟民感到今后自己在科普领域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于是,他将承担的科研任务陆续收尾,开始兴致勃勃地琢磨起博物馆的管理运营。

“从专业的科研领域转向科普,会觉得不适应吗?”记者问。“古生物科普的作用可大了!”冯伟民笑着说,古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必然跟人类本身联系密切。“古生物化石可以跨度38亿年历史,涉及全球各个地区,因此科研人员在野外总是能找到新东西。”“科普不是‘炒冷饭’,我可以做一个桥梁,让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最新科研成果通过我们不断走进公众视野。”

在他看来,让人们了解古生物具有很多现实意义。“这门学科可以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比如通过恐龙入门,进入缤纷的古生物世界,了解到远古时代的环境和相关历史。随着古生物研究的发现越来越多,人类的知识库日渐丰富,公众科学素养得以提升,对‘进化’观点有更深的理解。此外,古生物化石的发现还能帮助人们研究和开发化石燃料,推动地方地质旅游等等,古生物看似来自远古,实际上和我们的现代生活存在很多关联。”

在一次次科普活动中,恐龙是舞台上的“常驻嘉宾”,市面上介绍恐龙的书籍也不少,但在专业人士眼里,这些入门级科普显然“不够看”。冯伟民说:“我认为,古生物是非常适合做科普的,恐龙就是很好的切入口,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但是在孩子们对恐龙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就要发掘更多的特色和亮点内容。”冯伟民开始尝试讲述恐龙背后的故事,比如恐龙蛋、恐龙生活的环境等。“而且我们会不断地将最新研究发现融入宣传,吸纳科学家共同参与科普,让科普‘活’起来。”

丰富科普形式让化石“能活动会说话”

冯伟民说,大多数博物馆的藏品都是静态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初建时亦是如此。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高新技术手段被运用到展览中,参观者通过眼看、耳听、手动等综合性体验,感受到立体的古生物世界。

澄江动物群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窗口,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也是古生物博物馆大力宣传的对象。“我们连续研发了以澄江动物群为主题的几项大型互动体验系统,如大型数字弧幕互动《寒武纪乐园》、《澄江动物群多点触摸》互动系统和《澄江动物群混合现实》互动系统,多样化的表现手段给科学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寒武纪乐园》大屏前,冯伟民兴致勃勃地招呼记者认真观看:“你看这里马上会出现30多种澄江动物群的生物形态,小的只有几毫米,大的几十毫米甚至更大,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像今天的海绵、蠕虫或是水母等等。”冯伟民说,为了让化石“活”起来,他们对澄江动物群化石的保存状态、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行为方式和生态景观等做了虚拟复原,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图像处理、影像合成等高科技手段,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呈现在参观者眼前。

“很多小朋友都喜欢我们的达尔文实验站,”冯伟民介绍,“工作人员把化石安放在修复仪器下面,孩子们穿上白大褂,听专业老师解说化石修复需要的器具,然后戴上护目镜,体验泥沙清理等工作。想在孩子心里种下科学的种子,亲自动手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为了适应小观众们越来越高的学习需求,近几年,冯伟民积极申报各项科普基金,在科普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古生物博物馆陆续建成了3D影院、两个科普交互活动区、达尔文实验站、科普临时展览区、所史展区和科普小商品区等,大大增强了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

博物馆走出去把科普课开到每一处

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古生物博物馆已经成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科普基地,但冯伟民觉得仅仅这样还不够。“要让孩子们走进来,也要让博物馆走出去。”为此,他作为中国科协全国古生物学首席科技传播专家、中科院南京分院科学演讲团副团长,先后在全国多所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机关社区等做了60多场报告,努力让老百姓对古生物不再一无所知。

冯伟民去过很多学校开讲座,他发现要想吸引孩子,内容策划很重要。“市面上介绍恐龙的书籍不少,很多孩子对恐龙已经有了一定认识,那就要找准孩子兴趣点,提前与校方沟通好方向和主题,才能让每一次科普讲座更有意义。”

精心策划的内容,让孩子们迷上了冯伟民的讲座。每次讲座结束后,孩子们都会兴奋地向冯伟民提问,还会拿着书找他签名,或者让他写几句寄语。“最令我感动的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他们的知识面比较窄,听了讲座后一下子了解了很多全新的知识,眼睛里流露出的兴趣和求知欲,令我非常难忘,也让我意识到要做得还有很多。”

20多年的科研生涯,10来年的科普经历,冯伟民笑称:“手中的笔不能停。以前是找课题写论文,现在是根据素材写科普文章和图书。我们目前已经编著出版了‘远古生命的探索’丛书,并将利用这些素材制作微视频、微科普、互动产品和网络科普产品,利用新媒体拓宽科普渠道,扩大影响力。”

冯伟民说,这些年来,他能感受到国家政策层面对科普的重视以及公众科普需求的增长。这让他更加体会到,科研和科普同样重要。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然,而认知的结果最终要反馈给公众,为社会服务才能彰显更大意义。“一旦公众对科学更加了解,在开展重大科研项目的时候才更容易得到呼应和支持,在这种良性循环下,社会才能在科技的推动下不断进步。”

相关报道:冯伟民积极投身于科学传播事业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新华网:冯伟民积极投身于科学传播事业,将所学知识充分服务于社会,同时创新古生物博物馆科普工作,使之迅速成为地方颇具影响的科普教育基地,还积极承担社会科普工作,是古生物学会和地方科普行业的领军人物。

一、创新理念,打造古生物科学传播体系

冯伟民根据新时期科学传播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古生物科学传播特点,提出博物馆四大主要功能,即传播科学知识(包括展览和教育活动)、收藏标本、科学研究和研发文创产品。认为传播科学知识是博物馆践行为社会服务理念的主要体现,标本典藏奠定科学传播的基础和厚度,科学研究提升科学传播的高度,文创产品丰富科学传播的手段和效果。因此,在依托于南京古生物研究所雄厚科研力量和丰富的标本典藏基础上,形成了古生物博物馆科学传播的特色和工作内容,在搭建多方合作的科学传播平台,包括所内与生物进化杂志和化石网形成的科学传播体系,所外与媒体、学校等合作机制;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展览展教水平;开展科普作品创作,促使科研成果科普化;进行馆校合作,开辟学生第二课堂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

二、开拓思路,不断丰富科普活动

冯伟民积极推动古生物科普活动,创新性地将古生物博物馆的科普活动归纳为三个层面:

1)基于化石展品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主要有基于化石标本而推出的科普展览和化石鉴赏,2011年以来推出十三个科普特展,如“六亿年前的惊人发现——贵州始杯海绵”“古昆虫——飞向蓝天的先驱”、“神奇的古生物钟”、“古生物化石——探寻地球资源的金钥匙”、“生命进化史上的奇葩——埃迪卡拉生物群”、“中国的木化石”、“揭秘巨型跳蚤和恐怖虫的前世今生”“化石见证青藏高原隆起”“头足类——远古海洋的动物明星”“二叠纪生物大灭绝”“地球生命起源与早期演化”“南极科考”“热河生物群化石精品展”“色彩斑斓的孢粉世界”。每期特展都是亲自撰写大纲,指导图文编排。其中,“化石见证青藏高原隆起”荣获了2013-2015南京市博物馆(纪念馆)优秀展览陈列奖。另外,每年举办青少年古生物绘画优秀作品展,每年组织古生物所专家开展了化石鉴赏会,为化石爱好者提供公益服务。

2)拓展性的科普教育,包括高端科普论坛、达尔文大讲堂、科普讲座、古生物绘画与征文大赛、古生物奇妙夜、修复化石、模型制作、野外考察和化石采集、知识竞答等。成功组织举办了4期高端科学论坛,4期达尔文大讲堂和数十次科普讲座,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每年组织举办大型“奥妙的地球与奇特的生命”绘画与征文大赛,并使这项活动成为南京市科协的重要活动项目。2015年以来组织开展了古生物奇妙夜,拓展博物馆的时空服务,已连办近60场,深受亲子家庭欢迎,引起了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还组织开展了二十多次南京东郊野外考察和化石采集活动。

3)综合性的科普教育活动,主要是科学冬令营和夏令营、科技英才走进科研院所。已成功组织了十几场“寻找化石之旅”科学营,它是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软硬件资源,进行看展览、听讲座、观古生物大片、制作古生物模型、竞答生命进化试题、野外采集化石、化石修复和化石鉴定等。该项活动得到了中国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表彰,被评为优秀科普活动资源包和优秀科普教育展项。

三、完善展教设施,不断增强博物馆功能

冯伟民积极申报各项科普基金,主持申报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协基金、中国科学院科普基金、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基金等一批重要科普基金,积极与中科大和社会科技团队合作,在古生物博物馆建成了3D影院、二个科普交互活动区、达尔文实验站、科普临时展览区、所史展区和科普小商品区等,大大增强了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

四、研发科普产品,打造一张张博物馆品牌

冯伟民提出将最新古生物成果与最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形成新颖科普产品为宗旨,面向三个方向开发博物馆科普产品:

1)面向场馆的大型互动科普产品,组织研发建成了澄江动物群多点触摸系统,澄江动物群混合现实互动系统,恐龙魔方,形成了博物馆展示新亮点,深受青少年欢迎。

2)面向公众的文创产品,组织开发了地图语言导览笔,澄江动物钥匙链、扑克牌、模型等,撰写剧本指导制作了微视频“地球诞生与早期环境”(荣获2014全国科技活动周重大示范活动“优秀科普微视频和动漫大赛”优秀作品奖)和“青藏高原隆起”(荣获2016中国科学院优秀视频作品),组织编著出版系列科普图书。

3)面向网络世界的科普产品,设计建成了博物馆官网、中国科技馆子站网站、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微信和新浪博客,使博物馆多渠道地传播古生物和生命进化知识,制作10个H5网络作品,丰富了古生物网络的传播形式。

由于古生物博物馆在信息化建设和科普产品研发上的丰硕成果,2013年江苏省科协授予首批科普产品研发基地,获得10万奖补;2015年被中国科协授予科普教育基地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获得20万奖补;2017年被列入南京市文广系统科普产品开发试点单位。

五、积极参与社会重大科普活动,获重要表彰

每年积极组织参与了中科院科学公众日、江苏省和南京市组织的全国科普周和科普日活动,博物馆每年都荣获先进集体,2015年还独占鳌头,排名第一。博物馆在2011年荣获“江苏省十一五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荣获优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6年再次荣获“江苏省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六、开设科普讲座,宣传古生物知识

冯伟民作为中国科协全国古生物学首席科技传播专家、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南京科普大讲堂讲师和中科院南京分院科学演讲团副团长,在南京、上海、芜湖、合肥、北京和天津等地为大、中、小学,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凤凰书城、武警部队、海关、博物馆、机关社区等作了60多场科普报告,有力地宣传了古生物和生物进化知识。受南京社科院邀请,在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开设了二个讲座“人类起源——走出非洲”“南京猿人”。在江苏省科协组织的科学会客厅介绍“探秘古生物博物馆”。为南京地铁录制介绍古生物博物馆馆藏珍品的节目,等等。

七、组织科普创作,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知识

冯伟民积极编著出版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科普图书和文章,2010年以来主持出版五部科普图书,参与一部科普图书,发表科普文章60多篇。其中,“远古的悸动——生命起源与进化”科普图书以第一获奖者荣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笔撰写的“远古的霸主—恐龙、翼龙、鱼龙”荣获2014年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图书类一等奖,并向社会推荐。主笔撰写的“化石见证青藏高原隆起”荣获2015年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并向社会推荐。另外,“远古的灾难——生物大灭绝”荣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四届优秀科普作品银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作品、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参与编著的“十万个为什么”荣获2014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科学指导的作品“从澄江古生物到低碳世博园”荣获安徽省首届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特等奖,等等。

2016年,与江苏省少儿出版社联合申报成功“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目前正在主持由国内古生物学家参与编著的系列科普图书。
作为中国科技馆影视中心聘用的科学顾问,科学指导了3D电影“生命起源与进化”,并为此撰写了剧本。还受聘科学指导了中国科技馆45集趣味生物进化微视频。

八、发挥学科专长,为地方科普场馆建设立新功

冯伟民是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也是江苏省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他作为省科协确认选派南京市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首席专家,在历时三年多的南京直立人化石遗址博物馆建设中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主持编制博物馆展览的科学内容大纲、评审布展设计、征集展览标本、审核布展科学内容、沟通建设方与古生物所的合作和对外宣传博物馆建设情况做了突出贡献。作为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建设的科学顾问和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建设的专家,为这些博物馆的建设贡献了专业上知识,受到高度赞扬。另外,主持高淳青少年活动中心古生物馆的建设、南京市中华中学生物进化馆和青云巷小学化石馆等的科学指导。

九、担任各种科普职务,承担社会科普义务

近年来,冯伟民担任了许多科普协会的重要职位,肩负起更多的社会科普职责,如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南京科普教育基地应用协会理事长,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和江苏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南京分院科学巡讲团副团长等。还被聘为中国科协首席科技传播专家,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等。这都充分彰显了冯伟民在科普行业和社会上的重要影响和地位。他每年组织举办了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和全国古生物学术年会期间的科普研讨会。2015-2016年,还成功主持了二届南京科普教育基地发展论坛及一次南京市全国科普周系列科普讲座,前者受到中国科协表彰,被列为2015年全国科普日特色活动。由于在古生物科普工作和地方科普工作中成效显著,2015年初担任南京科普教育基地应用协会理事长,成为地方科普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江苏省科协举办的全省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培训班和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地质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培训班担当培训教师。冯伟民多次应中国科技报和中国青年报要求解答了有关生物大灭绝和人类防止环境灾变的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

十、受到社会认可,获得多项荣誉和奖励

由于科普业绩突出,冯伟民先后在2011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十一五科学传播先进工作者”,2011年“2006-2010年度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荣获“南京市社区教育优秀志愿者”,2014年“中国科学院科普工作先进个人”,2014年第十一届“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第十一届“南京十大科技之星”,2016国家九大部委颁发的全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先进个人”。

2016年“科技与生活”杂志封面文章刊登了冯伟民访谈文章“走进大众古生物博物馆不再神秘”,另外,2015年以来国家科技奖励杂志、科技中国杂志、今日中国杂志和科技文摘报先后报道了题为“冯伟民的科普智慧”,“架设象牙塔到公众的金桥——访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冯伟民博士”,“冯伟民:让科学走向大众、使公众受益”,“冯伟民:古生物学的传播者”,南京日报报道了“冯伟民:他用科普让古生物博物馆‘活’起来”,金陵科普杂志报道了“冯伟民:科普田野乐耕耘”,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

相关报道:冯伟民荣获2017年江苏省创新争先奖章

(中国化石网报道)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5月25日,为隆重庆祝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科协、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省国资委、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共同举办的以“投身创新争先,融入两聚一高”为主题的2017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技活动周暨江苏省第29届科普宣传周主场活动在南京举行。活动还表彰奖励了在创新争先行动中作出突出成绩的10个省“创新争先奖”团队、20名省“创新争先奖”奖章获奖者、40名省“创新争先奖”奖状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科普部主任冯伟民博士在古生物学科普工作中成绩突出,率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连续十年获省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先进集体,大力开展科普创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个人荣获2016全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先进个人”等奖励,被南京市科协推荐荣获“创新争先奖”奖章。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冯伟民 古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