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成共识:中国贵州瓮安生物群化石必须作为自然遗产得到永久性保护

   瓮安生物群产地现状

瓮安生物群产地现状

瓮安生物群产地现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网站)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技网(马嘉悦):在中国贵州瓮安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大约距今6亿年前,中、英、美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世界唯一的研究古生物窗口。然而目前,这座“化石宝库”却快挖没了,日前已经责令停止开采。那么贵州瓮安生物群化石将何去何从?

最新报道:贵州瓮安责令停止开采 制定化石保护方案

据科技日报报道,瓮安县已经成立了针对生物群化石保护与开发的领导小组。10日上午,瓮安县委、县政府召开了专门会议,“对涉及保护点的开采已经下令停工,化石保护工作已经做了安排部署,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

瓮安县人民政府桂国全副县长表示,4月2日举办“瓮安生物群化石保护和科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后,当地政府就要求会议期间实地考察的几个点停止开采,其他矿区待化石保护区范围划定后再责令相关企业停止开采。

瓮安县委、县政府也表示,参加过此次生物群化石保护与科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后,现在已经充分认识到瓮安生物群的重大科学意义,也明白它是全球独一无二的早期生命化石产地,将无条件支持对它的保护工作。并指定副县长桂国全具体负责这项保护工作,尽快制定化石保护方案。

矿山意义:“世界唯一”,6亿年前“活”的化石宝库

人们把最早出现动物化石的地层所代表的时代命名为寒武纪(4.85—5.41亿年前)。然而,1998年瓮安县磷矿采区的埃迪卡拉纪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动物化石,打破了科学界的共识。这里保存了迄今全球最古老的动物化石(大约距今6.1亿年前),为研究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过程,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证记录。

瓮安生物群作为全球最古老的动物化石记录,无论是其埋藏能力、化石多样性、科学价值和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在寒武纪之前的特异埋藏动物群中均属首屈一指。自1998年以来,瓮安生物群的相关成果大量发表在包括英国《自然》、美国《科学》《美国科学院院刊》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

开采破坏: 一个“活的”化石宝库快挖没了

最近几年,当地开始大规模露天开采,每天都有数百辆重型卡车往外运送矿石。“瓮安生物群产地处在瓮安磷矿和瓮福磷矿的采矿区,之前产出化石质量最好的几个采坑都已经坍塌了,剖面被埋,目前无法观察到产化石的地层,更无法采样做相关研究。”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殷宗军博士说。

瓮安以其丰富的磷矿资源被誉为“亚洲磷仓”。目前,瓮安县60%的财政收入来自磷矿及其附属产业。北斗山磷矿对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简直就是金山银山。

“关键的问题是,瓮安生物群不是已经研究完了,全世界一群科学家还正在研究,是个活的、正在产生成果,3月底我们还发表了一个相关重要成果。”朱茂炎说。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士菲利普·多诺霍认为,瓮安生物群学术价值的彰显有一个前提,就是保护好化石产地使得科学研究能顺利开展,因此呼吁要保护瓮安生物群这一全球独一无二的化石产地。

达成共识:瓮安生物群化石必须作为自然遗产得到永久性保护

“现在核心的问题就是政府、百姓都没有认识到这地方是唯一的,别的地方没有,一直到上周开会他们才明白这个概念。”朱茂炎认为。

保护瓮安生物群并不需要付出太多代价,科学家只想在大片的山体中保留一个核心区。但是,瓮安磷矿存在多家公司,矿权交叉,实施保护要涉及几个相关企业和若干层级的政府部门。

为此,朱茂炎花了几个月时间邀请相关部门和科学家关注这件事。今年4月1日,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中国科学院以及贵州省相关厅局,黔南自治州、瓮安县党委政府和相关企业终于在一张桌子前坐下来。

两天的会议商讨和野外考察,终于让在座的所有人达成三点共识:一是瓮安北斗山磷矿是一个世界级的珍贵化石产地,瓮安生物群化石核心产地和经典地质剖面必须作为自然遗产得到永久性保护。二是鉴于目前磷矿开采和伴生的地质灾害,瓮安生物群化石产地和地质剖面受到全面性破坏或覆盖,亟须抢救性保护。三是瓮安生物群化石保护和开发,需要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贵州省旅游大战略相结合,需要与瓮安县“五位一体”发展相结合。

“瓮安生物群不仅仅是瓮安的,而且是中国的,是全人类的,是受到全世界关注的,不可替代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自然遗产,它的结局不应该是几袋磷肥。”与会的专家对这片山体的命运不仅高度关注,而且观点惊人的一致。

相关报道:贵州瓮安责令矿点停止开采 制定化石保护方案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科技日报:4月10日,科技日报在一版头条刊发题为《贵州瓮安:一座矿山挖掉地球6亿年历史》的文章,对瓮安县磷矿挖掘危及化石保护和科学研究的现象进行了报道。报道经科技日报官方微信、微博传播和各大主流媒体转载,形成了广泛的舆论影响,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科技日报记者从瓮安县政府办获悉,该县已经成立了针对生物群化石保护与开发的领导小组。10日上午,瓮安县委、县政府召开了专门会议,“对涉及保护点的开采已经下令停工,化石保护工作已经做了安排部署,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

10日晚,记者分别与瓮安县人民政府桂国全副县长、瓮安磷矿分管行政工作的副总经理姚思波等联系。

桂国全表示,4月2日举办“瓮安生物群化石保护和科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后,当地政府就要求会议期间实地考察的几个点停止开采,其他矿区待化石保护区范围划定后再责令相关企业停止开采。

对于桂国全的表态,记者从姚思波那里得到证实。他表示“研讨会上看过的点我们都停了”。但是他也坦陈,10日当天他并未收到任何关于做好化石保护工作的通知。

记者同时也了解到,研讨会期间实地考察了3个点,都是过去二十年开展化石研究的老剖面。其中,一个已经完全没有了,一个被坍塌的山体覆盖,一个被部分覆盖。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去年11月圈定的3个保护点,一个已经挖光了,还有两个尚未进入开采范围,但是也相距不远。

相关报道:科技日报记者深入瓮安磷矿矿区现场查看化石保护现状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科技日报(张晔):11日,记者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殷宗军博士、贵州省瓮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桂国全的陪同下来到贵州瓮安北斗山磷矿,深入矿区查看化石保护点的现状。当车辆行驶到十二线地区时,正好遇到瓮安县国土局局长吴广文和贵州黔源地质勘查公司专家在进行现场定坐标划界。

在2号平洞地区,殷宗军按照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发来的图片找到一个新发现的化石点,桂国全告诉记者,这里属于县磷化公司,已经停止露天开采。

最后,记者驱车来到瓮安磷矿北斗山矿区与瓮福集团穿岩洞矿区交界处,这里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现瓮安生物群首批化石的地区之一,2008年,各方在此立碑纪念。然而,由于采矿导致的地质灾害引起山体垮塌,这个化石点已经完全被碎石覆盖。碑石虽然被抢运出来,但“动物世界黎明的无字天书”碑文已经残缺不全,石碑底座丢失,据殷宗军介绍,原来的底座上还有钢板制作的化石图片。根据瓮安县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协商,双方将在北斗山矿区选择若干化石点进行划界保护,今天记者查看的三个点都已进行现场勘测。

相关报道:瓮安禁古生物群化石核心产地经典地质剖面采矿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中新网贵阳4月11日电(黄蕾瑾):贵州省地矿局专家于4月11日抵达贵州瓮安县,即将实地勘测瓮安古生物群化石核心产地和经典地质剖面区,指导制定保护工作方案。瓮安县已全面叫停当地古生物群化石核心产地和经典地质剖面的一切采矿行为。

4月10日,科技日报刊发题为《贵州瓮安:一座矿山挖掉地球6亿年历史》的文章,对瓮安县磷矿挖掘危及化石保护和科学研究的现象进行报道后,引发舆论关注,记者进行跟踪采访获得以下信息。

记者11日从瓮安县委宣传部获悉,4月1日至3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办,瓮安县人民政府、贵州大学、现代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协办的“瓮安生物群化石保护与科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在瓮安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古生物学领域权威专家汇聚瓮安,对瓮安古生物化石群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专题研讨。

会议当时达成三点共识:一是瓮安北斗山磷矿是一个世界级的珍贵化石产地,瓮安生物群化石核心产地和经典地质剖面必须作为自然遗产得到永久性保护。二是鉴于目前磷矿开采和伴生的地质灾害,瓮安生物群化石产地和地质剖面受到全面性破坏或覆盖,亟须抢救性保护。三是瓮安生物群化石保护和开发,需要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贵州省旅游大战略相结合,需要与瓮安县“五位一体”发展相结合,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加快筹建瓮安生物群博物馆,尽快落实瓮安生物群国家级古生物化石产地和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统筹北斗山磷矿区的保护和合理开发。

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瓮安县,以其丰富的磷矿资源被誉为“亚洲磷仓”。瓮安生物群主要产于贵州省瓮安县震旦系陡山沱组磷块岩中,是寒武纪大爆发前夕一个特异埋藏化石库,它以磷酸盐化的方式在细胞甚至是亚细胞的层级上三维立体保存了大量的生物学结构,为人们了解寒武纪大爆发之前的地球生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埋藏窗口,使得寻找更古老的动物化石记录成为可能。

根据研讨会达成的共识,瓮安县委、县政府4月10日两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作了安排部署:立即停止瓮安古生物群化石核心产地和经典地质剖面的一切采矿行为,并作为永久性保护;成立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大瓮安磷矿矿山公园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制定《瓮安县古生物群化石保护宣传方案》,加大古生物群化石科普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升公众对古生物群化石的保护意识。

据了解,瓮安生物群的化石类群十分丰富,迄今为止报道的有大型带刺疑源类、多细胞藻类、蓝藻、真菌、海绵、可能的动物胚胎及其成体以及大量分类位置不明的疑难化石,其中动物胚胎化石一度被认为是全球最古老的动物记录,然而由于这些化石形态结构简单,缺乏特异性的系统分类学信息而使得其亲缘关系方面留下了很多谜题,这些促其成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关注的重点和热点。

相关报道:瓮安生物群毁于磷矿开采谁之过?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长江网(网评员/徐甫祥):近日有媒体刊发题为《贵州瓮安:一座矿山挖掉地球6亿年历史》的文章,对瓮安县磷矿挖掘危及化石保护和科学研究的现象进行了报道。该文经各大主流媒体转载,形成了广泛的舆论影响,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记者从瓮安县政府办获悉,该县已经成立了针对生物群化石保护与开发的领导小组。10日上午,瓮安县委、县政府召开了专门会议,“对涉及保护点的开采已经下令停工,化石保护工作已经做了安排部署,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4月11日《科技日报》)

瓮安的北斗山,既是瓮安生物化石群的遗址所在,又蕴藏着含量丰富的磷矿石,以致成多方博弈之地:地质古生物学者希望守住此全球最古老也是唯一的动物化石基地;当地则似乎不愿割舍这座“亚洲磷仓”。而从眼下的情势来看,后者无疑占了上风。近年来,随着每天数百辆重型卡车往外运送矿石,保存着6亿年前古生物化石的山体成片坍塌,剖面被埋,倘不采取抢救性措施,整个瓮安生物群很可能将不复存在。

瓮安生物群的保护与磷矿的开采无疑是一对矛盾。就当前的技术条件及手段而言,还无法做到让两者“并行不悖”,而只能二选一。但遗憾的是,自遗址发现以来,各方似并未就这一问题达成共识。于是,依旧是“各唱各的调”:相关学者不遗余力四处呼吁保护;开采企业则夜以继日不停发掘。如此不对等的角力,自然是学者的声音难敌挖掘机的轰鸣。

据相关学者言,眼下的北斗山,已是满目疮痍。仅存的三个尚具研究价值的采样点,一个完全报废,其余两个则分别被坍塌山体全部或部分覆盖,抢救遗址已是时不我待。而这个被全球科学界所注目的瓮安生物群,之所以变得如此岌岌可危,究其原因,一是保护不力,二是利益驱动。正是两者之间的此消彼长,才造成了遗址今日的危象。

事实上,早在1998年,瓮安县磷矿采区的埃迪卡拉纪地层中即发现了大量动物化石,由此打破了国际科学界将寒武纪动物化石视为“最古老”的共识,从而将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有史可考的历史提早到大约距今6.1亿年前。从目前来看,此遗址在全球范围也属“独一无二”,其科学价值难以估量:自1998年以来,瓮安生物群的相关成果大量发表在包括英国《自然》、美国《科学》《美国科学院院刊》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即是例证。

但相对于地质古生物学者的热情,作为化石和地质遗迹保护主管的当地国土部门却是相形见拙。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内,瓮安生物群不过仅仅是学术界对其的命名,而并非保护区的称谓。也就是说,当地不但未进行立法保护,甚至连化石产地范围及核心区域划定亦不明确,就更谈不上层层上报、专家评审,乃至挂牌成立保护区了。

而利益驱动则是关键因子。享有“亚洲磷仓”之称的瓮安,其60%的财政收入来自磷矿及其附属产业,尤其是北斗山磷矿,更被视作“金山银山”。相比之下,瓮安生物群即便再具科考价值,却带不来“真金白银”,当然也就谈不上拉升经济。显而易见,正是基于当地对磷矿产业的过度依赖,导致了在遗址保护上难有作为。瓮安生物群有今日之状况,也就不难预料了。

好在通过学者呼吁及媒体报道,加上“瓮安生物群化石保护和科学研究国际研讨会”的召开,似给岌岌可危的瓮安生物群带来了生机。日前,贵州省国土厅已责令当地在划定的保护范围内暂停采矿,并在“6月底之前完成瓮安生物群化石保护区规划报告并上报”。同时,当地也专门成立了针对生物群化石保护与开发的领导小组。祈望瓮安生物群的命运由此逆转,在采取抢救性措施的基础上列入永久性保护,从而无愧为世界级的珍贵自然遗产。

相关报道:媒体评贵州瓮安“亿年化石制肥入田” 吃饭的渠道不只有一种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红网(严奇):今年清明,对于全世界古生物学界来说都是阴沉灰暗的,来自中、美、英等国顶尖的学者汇聚贵州瓮安县北斗山磷矿。现场机器轰鸣,包裹着6亿年前古生物化石的成片山体倒在巨型挖掘机的机械臂下,接着又被车轮比人还高的重型卡车送往磷肥厂,制成肥施入田地。(4月10日《科技日报》)

古生物化石是地质演变的“日记”,矿产资源分布的“罗盘”,具有巨大的地质科学价值和资源科学价值。换而言之,古生物化石能向人类吐露地球最远古的秘密,它的科学价值是难以用金钱所能衡量的,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损坏人类共有的科学财富,我们看到的除了“愚昧”还有什么?

近几年来,在网络上,不乏有这样的声音出现:为了几只保护动物,抓人判刑,难到动物比人重要吗?为了几棵珍稀植物而大费周章,难到花草比安居重要吗?为了几块化石而停产停工,难到“石头”比吃饭重要吗?的确,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但保护自然的意义并不在于保存一两个人的生命,而在于维系整个人类的生存,“人与自然是个生命共同体”就是这样的道理。也许破坏一两块化石,并不会对一个地区的发展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却是给人类延续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失,这份罪恶是难以用金钱所能弥补的。

当然,发展和保护虽然不是对立的,但它们也是有矛盾的。瓮安以其丰富的磷矿资源被誉为“亚洲磷仓”,磷矿总资源和储量位居亚洲第一。同时,瓮安又被称为“生命起源之地”,这里曾发现地球最古老原始动物化石。而目前,瓮安县60%的财政收入来自磷矿及其附属产业,不动磷矿,可能很多人就“吃不上饭”。

可是,人的生存发展并不只有吃饭、开车、买房那么简单,经济上的效益仅仅是为了五年、十年、十五年的生存,而化石研究的价值却能滋润子孙万代。而在一部分人心中,却没有这样的概念,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短视”,而是一群人的“无知”。不少人总是把个人的“发家致富”放在最前面,进而忽视其他更重要的事物,面对“金山银山”,总是想着如何挖掘,而不是换一种渠道,在保护的基础上,制造更多的财富,毕竟“吃饭的渠道”并不只有一种。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一直推广绿色经济转型,要让绿色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相关政府不该从口头上“依令行事”,还需要结合本地实际,主动地学习、探寻和协调,严格依照《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对古生物化石采取更积极态度进行保护。并且,在古生物化石集群的地区,必须得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利用互联网、博物馆、宣传周等渠道创新宣传形式,让更多本地民众认识到其中的价值意义,能自觉转变“短视”思维。

而针对瓮安的实际情况,是否可以建立“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旅游?同时,也希望,国家相关单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用更快的速度,在发展生产之前,发掘更多有保护意义的古生物化石,对需要加以保护的地区,投入更多的资源。保护古生物化石,是人人都应该坚持的事情,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共识。

相关报道:古生物群保护亟须加速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北京青年报(杨三喜):“全世界就这样一个,挖了,就没有了。”近日,来自中、美、英等国顶尖的学者汇聚在贵州瓮安县北斗山磷矿,发现包裹着6亿年前古生物化石的成片山体倒在巨型挖掘机的机械臂下,接着又被车轮比人还高的重型卡车送往磷肥厂,制成肥施入田地。

据了解,瓮安生物群化石是全球最古老的动物化石,距今约6.1亿年,无论是其埋藏能力、化石多样性、科学价值和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在寒武纪之前的特异埋藏动物群中均属首屈一指,是目前研究地球生命演化早期历史的“唯一窗口”。自1998年以来,瓮安生物群的相关成果大量发表在包括英国《自然》、美国《科学》《美国科学院院刊》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但近年来,当地大规模开采露天磷矿,使得处于瓮安磷矿和瓮福磷矿的采矿区之间的瓮安生物群化石遭遇危机。

瓮安生物群化石遭到严重破坏,与当地政府、企业、民众缺乏保护意识有很大关系。瓮安古生物群化石虽然具有重大科研价值,备受国际研究者的重视,但当地政府直到最近才认识到“这地方是唯一的,别的地方没有”;另一方面则是经济发展与科学研究的冲突,瓮安拥有丰富的磷矿资源,而磷矿及其附属产业是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占财政收入60%左右。在磷矿上开展保护,肯定要触动一些人的利益,GDP面前,古生物群的保护被迫让路。

如果真的因为开采磷矿,为了几袋磷肥而毁掉了独一无二的珍贵古生物群,留给后人的将只有眼泪,我们也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所幸,在各方努力之下,相关科研机构与当地政府、企业终于达成了对古生物群进行永久性保护、抢救性保护的共识。日前,瓮安县委、县政府也已经召开了专门会议,要求停止开采涉及的保护点,并安排部署化石保护工作。瓮安古生物群化石的命运或许将迎来好转。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但是,对于古生物化石的保护还是不要等到亡羊之后才好。在瓮安生物群遭破坏之前,古生物化石遭破坏,被盗采、走私出国的案例还有不少。河北丰宁发现古生物化石群后,部分群众盲目地用炸药进行爆破挖掘化石,一些不法之徒也在盗挖化石进行走私倒卖,许多科研价值很高的化石下落不明;宁夏白银曾发现距今约2亿年中生代三叠纪早期的古生物化石群,但也因为开山采石平整土地,而遭到严重的破坏;以孔子鸟化石为例,仅从我国流失到美国的就有一百多件,而专家估计我国国内馆藏孔子鸟化石也不过才二十件。这些无疑都是惨痛的教训。

目前,各地对古生物群的重视和保护还不够,嘴里说着不可再生无价之宝,但一旦触及经济利益问题,实际行动起来又是另外一套。我国拥有丰富的地下化石资源,但在制度和法律上对其的保护还不够,古生物化石的法律地位界定还存在争议,权责不清晰,缺乏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打击滥挖盗采、走私出境以及协调好经济开发与科研保护的关系。《古生物化石的管理办法》等规定,尚无法有效应对古生物化石保护所面临的复杂形势。

古生物群的价值不言自明,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自然资源,一旦毁坏便不可再生,其损失无法用经济价值来衡量。一定要重视古生物化石资源的价值,不要被短期的经济利益所蒙蔽,不要为了GDP而成为了历史的罪人。而面对古生物化石保护的复杂形势,国土资源部门要承担起主要责任。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古生物化石保护法,增设走私古生物化石罪等与古生物化石相关的罪名,建立协调机制,使古生物化石保护和管理工作有序进行,也迫在眉睫。保护古生物群的步伐亟须加速,要努力赶上破坏的脚步。

相关报道:瓮安紧急出台古生物化石保护方案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北京青年报(孔令晗):贵州瓮安县境内的北斗山磷矿,形成于距今6亿年前,为破解人类始祖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科学证据。但随着近年来瓮安磷矿开采的不断发展,大量经典的地质剖面已经消失。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瓮安县的磷矿挖掉了地球6亿年历史。北京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全球唯一的这个古生物化石群的保护,科学家和当地政府认识并不一致,沟通也存在“断点”。

瓮安县宣传部工作人员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坦承,此前对古生物化石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瓮安县已经叫停化石保护点的开采工作,并成立了针对生物群化石保护与开发的领导小组。目前,科研人员和当地政府已经确定了需要保护的化石产地核心区。11日晚将由地矿公司技术人员连夜加班,根据现场商定的结果拿出一个初步保护方案。

研讨会之后的紧急叫停

近日,“矿山挖掉地球6亿年历史”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根据媒体的报道,位于贵州瓮安县北斗山磷矿的古生物化石被送往磷肥厂,制成化肥,保存着地球6.1亿年的动物化石被大量破坏。

据《科技日报》报道,由于当地开始大规模露天开采,每天都有数百辆重型卡车往外运送矿石。“瓮安生物群产地处在瓮安磷矿和瓮福磷矿的采矿区,之前产出化石质量最好的几个采坑都已经坍塌了,剖面被埋,目前无法观察到产化石的地层,更无法采样做相关研究。”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殷宗军博士说。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4月1日至3日,贵州省瓮安县召开了瓮安生物群化石保护与科学研究国际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办,贵州省瓮安县人民政府、贵州大学等协办。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与会的科学家们曝光了了瓮安古生物化石群被破坏的现状,也引起了各界对古生物化石的重视。

4月11日,瓮安县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会议结束后,瓮安县已经叫停了涉及古生物群化石保护点的矿区开采,成立了专门针对生物群化石保护与开发的领导小组,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

瓮安县桂国全副县长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4月2日举办“瓮安生物群化石保护和科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后,当地政府就要求会议期间实地考察的几个点停止开采,其他矿区待化石保护区范围划定后再责令相关企业停止开采。

绝无仅有的“唯一窗口”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境内的北斗山磷矿形成于距今6亿年前,是全球发现可靠动物化石记录的最早产地,为破解人类始祖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最可靠的科学证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说,瓮安化石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里保存了迄今全球最古老的动物化石(大约距今6.1亿年前),形成时间比寒武纪(4.85—5.41亿年前)还要早,是全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群之一。“寒武纪之前很少有大型化石,但瓮安这里已经发现了完整的动物和动物胚胎化石,是全世界最早。”二是瓮安独特的磷酸盐矿,使化石三维立体结构得以保存,其精细程度远超常规化石,“细胞核都保存了,全世界绝无仅有。”

据介绍,近20年来,古生物学家几乎每年都在国际最顶尖的科学杂志上(Nature、Science、PNAS等)报道瓮安化石的新发现,相关研究成果还曾于2005、2006、2007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在接受采访时不无痛心地表示:“这是目前研究地球生命演化早期历史的唯一窗口,全世界就这一个,挖了,就没有了。”

“无力”的重点保护区

据了解,作为贵州三大磷矿基地之一,瓮安县已探明的磷矿储量达6.5亿吨,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仅2014年,就新增勘查到298509万吨磷矿资源储量,储量排名亚洲第一,潜在经济价值近人民币6000亿元。据媒体报道,目前瓮安县60%的财政收入来自磷矿及其附属产业。

4月11日,瓮安县宣传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还不清楚此次被叫停的磷矿开采涉及多少企业,具体规模仍需要进一步核实。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说,此次被叫停的古生物化石保护区所涉及的磷矿面积并不大,“可能占瓮安所有磷矿面积的1%都不到。”

研究所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去年11月,科学家们已经注意到了瓮安当地磷矿开采越来越逼近古生物化石群的问题,并专门划出了3个重点保护区,作为瓮安古生物化石保护的“警戒线”。但工作人员也表示,这一警戒线只是科学家自己设立的,当时并没有通知瓮安县有关部门。“如果只是一个科学家说,没有什么说服力。”

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更好地与当地政府沟通,使化石群的保护更有说服力,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特意组织了这次瓮安生物群化石保护与科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几方协调后时间定在了今年4月。没有想到,等到会议召开时,3个保护区已经被挖空了一个,“另外两个边上挖掘机正开着呢。”

化石群保护存沟通问题?

瓮安县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会议召开后,县政府非常重视这件事。之所以造成破坏,主要是县政府此前并不知道有所谓的3个化石保护点。“科学家们踩完点就走了,他们知道,但我们并不知道。”但他也表示,目前造成破坏已是客观事实,现在已经在着手实施各种保护措施。

而瓮安县宣传部工作人员则表示,此次研讨会之前已经有专家来看过,但直到会议后县政府才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说,从发现古生物化石开始,科学家们断断续续都有和当地政府沟通,当地政府也都很配合。但由于当地官员人事调整频繁,可能新来的领导就又不知道了。

他介绍说,瓮安当地的磷矿中很多都包含古生物化石,但其中大部分保存价值不是很高。因此虽然此前瓮安也一直在进行磷矿开采,但科学家们也并没有觉得保护如此紧迫。不过现在随着瓮安磷矿开采规模不断发展,每天都有数百辆重型卡车往外运送矿石,几天就可能挖空一个山头,开采范围也一点一点不断逼近了已经探明的重要保护区,科学家们这才决定发声。

但工作人员表示,现在保护还来得及。他说:“其他地方也有化石,这几个地方只是我们多年研究发现保存最好的地方,也许还能找到更好的,而且当务之急是把已经发现的先保护下来。”

4月11日晚,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殷宗军博士告诉北青报记者,已和瓮安县领导进行了充分沟通,踏勘并划定了需要保护的化石产地核心区。当晚将由地矿公司技术人员连夜加班,根据现场商定的结果拿出一个初步保护方案,预计12日下午两点半之前就会提交给县政府再由工作组进行审核。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瓮安生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