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蜻蜓总目化石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缅甸琥珀中蜻蜓目化石,比例尺 = 2 mm

缅甸琥珀中蜻蜓目化石,比例尺 = 2 mm

中国北方中生代蜻蜓总目化石,比例尺 = 10 mm

中国北方中生代蜻蜓总目化石,比例尺 = 10 mm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蜻蜓总目包括绝灭的古蜻蜓目、原蜻蜓目和现生的蜻蜓目。它们属于中-大型昆虫,是征服天空的先驱者之一,也曾出现过翅展超过半米的“空中巨无霸”。由于蜻蜓飞行能力强,扩散快,分布较广,因而对于蜻蜓总目化石的研究有助于对比地层以及评估重要地质和生态事件对昆虫演化的影响。但蜻蜓体积较大,数量较少,保存在化石中的记录则更少。

近期,南京古生物所中生代研究团队与香港大学合作,对我国陕西三叠纪、新疆侏罗纪、内蒙古和辽西白垩纪地层,以及缅甸白垩纪琥珀中的蜻蜓总目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共建立1新亚科6新属11新种,涉及蜻蜓总目11个科。这些研究为我国中生代陆相地层对比以及蜻蜓目的起源、演化和辐射提供了新的证据。

代表性发现主要包括:

1、报道了我国首枚三叠纪原蜻蜓目化石。我国中生代陆相地层中发现的蜻蜓化石大多采自中侏罗统–下白垩统,目前尚未有三叠纪蜻蜓化石记录。近年来,研究团队在陕西铜川中三叠统铜川组发现了一枚原蜻蜓目化石,代表该类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该化石属之前仅记录于吉尔吉斯斯坦拉丁期–卡尼期Madygen组。结合古生物和同位素年代学证据,科研人员将铜川昆虫群的时代限定在中三叠世拉丁期。

2、报道了我国首枚早侏罗世早期蜻蜓目化石。该化石采自新疆准噶尔盆地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的中部,其时代为辛涅缪尔期最早期。该属之前仅记录于英国早辛涅缪尔期地层,表明该属可能在上述两地区存在紧密的交流。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准噶尔盆地位于北纬60°,而英国位于北纬30–40°,两地相隔较远。该属在两地的出现表明三叠纪末灭绝事件对于间翅亚目蜻蜓的影响微弱,或者该类化石在侏罗纪最早期出现了快速的辐射。

3、蜻蜓目灭绝科Stenophlebiidae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Stenophlebiidae曾广布于德国、西班牙、英国、法国、蒙古和哈萨克斯坦的侏罗系–白垩系,仅1种记录于我国内蒙古下白垩统。发现于辽西下白垩统的单型属Liaostenophlebia yixianensis Zheng et al., 2016因独特的翅脉特征而成为该科一新属。Stenophlebia 属在该科中多样性最高,但之前仅记录于欧洲的上侏罗统,发现于辽宁北票下白垩统的新种(S. liaoxiensis Zheng et al., 2016)扩展了该属的分布和时代延限。

4、缅甸琥珀中蜻蜓和豆娘化石研究取得新进展。晚白垩世最早期的缅甸琥珀也保存有大量立体保存的昆虫化石,但其中的蜻蜓目化石在2010年以前尚无研究和报道。近年来,随着缅甸虫珀的大量发掘,现生蜻蜓目三个亚目的代表成员均已发现,并以均翅亚目(豆娘)为主。

其他主要成果包括:报道了第二枚白垩纪琥珀中的蜻蜓化石;报道了现生歧蟌科(Hemiphlebiidae)一新属新种,该种为缅甸琥珀中蜻蜓目化石中优势种,已有50余枚标本被发现;报道了现生扁蟌科(Platystictidae)一新种,将扁蟌科起源追溯到晚白垩世早期的缅甸热带雨林地区,并修订了Mesosticta属的特征;报道了现生环蟌科( Perilestidae)一新属新种,代表首次化石记录,将环蟌科起源追溯到晚白垩世早期;报道了扇蟌科(Platycnemididae)一新种;报道了灭绝科 Dysagrionidae一新亚科和两新属,新亚科具有独特盘室,有助于我们了解豆娘翅膀的演化。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含已接收)在国际地学期刊Geological Magazine,Journal of Paleontology,Cretaceous Research,Proceedings of the Geologists' Association,Comptes Rendus Palevol和Alcheringa等杂志上。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蜻蜓 中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