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近纪犀牛》出版发行

《中国新近纪犀牛》出版发行

《中国新近纪犀牛》出版发行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撰写、陈瑜绘图的《中国新近纪犀牛》作为“中国古生物研究丛书”第一辑中的一册,近日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详细论述了中国新近纪犀牛化石的分类、演化、产地、地层、年代、生态、行为、环境等科学内容,同时涉及化石的发现过程和研究历史等相关知识,配以大量艺术性与科学性俱佳的解剖素描图和形态复原图。书中包含中国已知新近纪的全部犀类化石,并对各个物种进行系统的修正厘定,归并了大量同物异名,是反映中国新近纪犀牛化石最新和最全面研究成果的科学著作。由于中国的新近纪犀牛并非仅限于阶段性和地区性的起源与演化,该书也涉及整个新生代世界范围内犀牛的适应辐射、繁盛兴旺和衰退灭绝过程,向读者展示了更为广阔的科学视野。该书适合古生物学、地质学、生物学等相关专业人员,以及古生物爱好者阅读。

早在1839年,中国的脊椎动物化石首次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在描述的西藏阿里地区札达盆地的哺乳动物化石中,就包括新近纪犀牛的牙齿和肢骨标本。到今天,发现犀牛化石的地点已覆盖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年代从古近纪经新近纪直到第四纪,以至在新生代中晚期的几乎每一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都会有犀牛的遗存出现。

犀类有5000万年的进化历史,是奇蹄目中最大的类群,并具有最高的生态多样性,从炎热的赤道到寒冷的极地,都曾有不同的犀牛自在地生活。最近关于犀牛化石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如第四纪冰期的典型动物披毛犀起源于上新世的青藏高原,而不是原来认为的北极圈地区;“独角兽”真板齿犀由具有巨大鼻角和小型额角的中华板齿犀进化而来,鼻角后移与额角愈合,从而缩小颈部对沉重头部的支撑力矩;巨犀在青藏高原南北两侧被发现,说明渐新世时“高原”隆升的幅度还不大,还不足以阻挡大型哺乳动物的交流,它们仍然可以自由地迁徙。 

“中国古生物研究丛书”由戎嘉余院士和周忠和院士主编,有选择地登载中国古生物学家近20年来,根据中国得天独厚的化石材料做出的研究成果,不仅记录了一些震惊世界的发现,还涵盖了对一些古生物学和演化生物学关键问题的探讨和思考。丛书的作者是在各自领域里取得突出成绩的中青年学者,他们以多年工作积累和研究方向为主线,进行一次阶段性的学术总结。丛书以庄重典雅的大开本展示,图文并茂,封面精装且凹凸印刷。

《中国新近纪犀牛》一书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430102)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CB821906)资助,其出版得到国家出版基金和上海科技专著出版基金资助。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犀牛 新近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