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建昌发现两个木化石类群:裴德异木和建昌原始落羽杉型木(新种)

辽西建昌地区侏罗纪发现的裴德异木化石及解剖构造特征

辽西建昌地区侏罗纪发现的裴德异木化石及解剖构造特征

辽西建昌地区侏罗纪发现的原始落羽杉型木(新种)木化石及其解剖构造特征

辽西建昌地区侏罗纪发现的原始落羽杉型木(新种)木化石及其解剖构造特征

裴德异木生长轮年敏感度(AS)和平均敏感度(MS)揭示气候变化

裴德异木生长轮年敏感度(AS)和平均敏感度(MS)揭示气候变化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木化石是植物化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保存有植物木材解剖结构,在探究地质历史时期植物群的组成特征、植物演化历史以及陆相古气候重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辽西地区侏罗纪髫髻山组地层分布广泛,被认为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侏罗纪化石库之一。辽西髫髻山组以前报道的木化石多发现自北票地区,而作为著名的赫氏近鸟龙和真兽类哺乳动物等重要珍稀化石产地的建昌地区,在髫髻山组尚未有木化石的系统研究和公开报道。

近日,《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发表了由南京古生物所王永栋研究员、沈阳师范大学田宁博士及南京古生物所研究生谢奥威和李丽琴等共同完成的有关辽西建昌地区侏罗纪木化石新发现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通过系统解剖学研究,首次报道了辽西建昌玲珑塔地区髫髻山组发现的解剖构造保存完好的两个木化石类群,即裴德异木(Xenoxylon peidense Zheng et Zhang)和建昌原始落羽杉型木(新种)(Protaxodioxylon jianchangense sp. nov. Tian et Wang),并为深入探讨辽西侏罗纪中晚期古气候特征及其变化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化石证据。这是王永栋领导的中生代植物与环境创新交叉团队在我国辽西中生代木化石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一项新成果。

这项新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对髫髻山组矿化森林植物多样性组成的认识。迄今为止,包括建昌在内的辽西地区髫髻山组产出的异木属化石达到了4种,包括以前在北票等地报道的河北异木、宽孔异木、叶枝杉型异木和本次新发现的裴德异木,表明该属植物在辽西髫髻山组沉积时期十分繁盛,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显示辽西地区在中-晚侏罗之交可能是异木属的辐射演化中心之一。由于异木属化石被认为是温凉、潮湿气候的指示性植物,它们的出现表明该地区在侏罗纪中晚期具有短期温凉湿润气候以及季节性的波动变化,这也为探究燕辽生物群伴生带羽毛恐龙动物与气候生态的适应关系提供了古植物学证据。

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交叉合作团队项目等共同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Tian N, Xie A W, Wang Y D*, Jiang Z K, Li L Q, Yin Y L, Zhu Z P, Wang J J. 2015. New records of Jurassic petrified wood in Jianchang of western Liaoning, China and their palaeoclimate implications.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58: 2154–2164, doi: 10.1007/s11430-015-5208-1.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木化石 新种 落羽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