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志留纪潇湘脊椎动物群的发现有望揭开有颌类早期演化的谜底

图1 鬼鱼(Guiyu)、宏颌鱼(Megamastax)及全颌鱼(Entelognathus)的系统演化位置 (赵文金供图)

图1 鬼鱼(Guiyu)、宏颌鱼(Megamastax)及全颌鱼(Entelognathus)的系统演化位置 (赵文金供图)

图2 云南曲靖地区志留系综合地质图(赵文金供图)

图2 云南曲靖地区志留系综合地质图(赵文金供图)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早期脊椎动物研究课题组赵文金及朱敏研究员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对我国云南志留纪潇湘脊椎动物群研究的进展,并对相关的志留纪生物地层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客观的综述与总结,相关文章近日在国际刊物Palaeoworld(24)上发表,该项综述研究为开展有颌类的起源与最早期的分化、重建有颌类演化之树等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清晰而深刻的窗口。

据悉,直到本世纪初,虽经全球学者近百年的努力,志留纪有颌类化石仍非常稀少,即使有所发现也十分破碎,学术界只能从这些一鳞半爪中“瞎子摸象”式地推测最早期有颌类的形态和演化。有颌类的早期历史长期以来一直笼罩在迷雾之中,有关研究成为“生命之树”研究中的一个薄弱方向。古生物学家长期以来一直都在全球范围内致力于寻找除微体鳞片等以外的志留纪有颌类骨骼化石的新材料,然而在云南曲靖潇湘脊椎动物群发现之前,志留纪有颌类的化石材料大多为鳞片、牙齿、棘刺等材料,即使偶有头部或躯甲骨骼材料的发现,也仅仅是保存不完整的颌骨或躯甲上零散的骨片。

2007年以来中国南方一系列早期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特别是曲靖潇湘脊椎动物群中一些保存完整且精美的化石材料的发现,为有颌类的起源与早期分化的研究带来了曙光。2009年报道的鬼鱼第一次近乎完整地呈现了有颌类祖先可能具有的特征组合,为深入探讨有颌类各大类群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关键资料;宏颌鱼的发现促使研究者重新思考氧气含量变化与脊椎动物演化之间的关系;全颌鱼的发现为“盾皮鱼纲”与硬骨鱼纲之间的密切亲缘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使得我们对有颌类的早期演化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图1)。

古脊椎所早期脊椎动物研究课题组近几年的野外发掘和室内研究工作表明,潇湘脊椎动物群具有令人惊叹的多样性,除已描述发表的盔甲鱼类长孔盾鱼、盾皮鱼类初始全颌鱼及阔背志留鱼、肉鳍鱼类梦幻鬼鱼及钝齿宏颌鱼等以外,还包括大量新近发现并修理出来的珍稀化石材料。该动物群中脊椎动物化石门类之多、保存之精美完整、数量之丰富,在世界其他地方至今还从未发现过,潇湘脊椎动物群在深入探讨有颌类起源及其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硬骨鱼类与肉鳍鱼类的起源与分化、乃至重建有颌类演化之树等研究热点中将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基于近年来对云南曲靖地区志留纪鱼化石及鱼化石组合的综合研究,该综述文章识别出志留纪3个鱼类化石组合(扬子、红庙及廖角山组合)及2个脊椎动物群(潇湘及西屯动物群),并在结合前人其他门类化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曲靖地区含鱼的志留纪地层进行了更合理的划分与对比,含鱼的岳家山组及关底组应为Ludlow红层、可与上扬子地区重新定义的小溪组相对比,并认为志留系/泥盆系界线应位于玉龙寺组及西山村组之间(图2)。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志留纪 有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