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石门牙齿洞人类牙齿化石之谜(一)

2011年4月21日,在岩溶地貌发育的石门县罗坪乡,阳叉洞与牙齿洞处同一层位,洞口海拔约727m。这处位于牙齿洞西南约350米处的洞穴,也有牙齿化石,且种类相同,都混杂在泥沙与卵石中。

澧水支流渫水河上游,长梯隘村牙齿洞。洞中牙齿经由几辈人翻寻,依然寻常。现乡政府已对该洞采取保护措施,限制人畜进入。

地质专家分析,洞子是从山底升上去的,卵石和牙齿也是升上去的

那么河卵石是从哪里来的?童潜明教授的解说,才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在这么高的山上有河卵石。

在若干年前,这里有一条地下暗河,当然洞穴所处的高度也不是现在的高度,而是和山下河流(专业名叫侵蚀基准面)一样高。随着地壳抬升和河床下切,洞穴就上升到了现在的位置。陈锦彦提供的数据显示,牙齿洞的海拔为720米,和山下河流的高差为330米,也就是说牙齿洞上升了330米。

如果这里没有牙齿,那就是一处再普通不过的洞穴。很多人来到这里,都是为了捡牙齿,从洞里的石头里随便翻翻,就可以翻出牙齿来,可是随着来的人越来越多,已经不那么容易捡到牙齿了。

我们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在洞中捡了一会儿,捡到少量牙齿和其它动物骨头。为了帮我们捡到更多牙齿标本,村民用棍棒和地质锤翻土石找牙。这是慕名来捡牙齿的人越来越多后的结果,而此前,是随手不费很大力气,就可以捡到的。

牙齿还是不断被找到。在一处被翻捡得相对较少的角落,一块巴掌大的地方找到8颗牙齿。童潜明教授和村民在洞中扒拉了一个多小时,捡到125颗牙齿。

据 78岁的长梯隘村老支书覃兴泉介绍,洞中除了牙齿,还捡到过其它动物骨骼的碎片。覃回忆,他小时候,牙齿洞往里还有一个小洞口,小孩子可以爬进去,他曾经爬进去过,里面也有牙齿,不过里面的土层层次分明些。当过省代表的覃,和其他村民对牙齿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可能是地震或某种地壳运动的结果。

据陈锦彦回忆,即使几年前他搞旅游资源调查的时候,洞中的土层还是层次较分明,上面是一层黄土,下面是河沙卵石,牙齿就存在于砂卵石中。

童潜明教授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当地村民提供的信息,确认洞中确实有河沙卵石,牙齿是混杂在河沙卵石中的沉积物,是沉积物的一部分,因此,牙齿和卵石一样,是水流从本地区的另外一些地方搬运而来的。

童称,根据沉积学原理,更大的石头和骨头留在了上游地区,细小的牙齿到了下游,在那条地下暗河还没抬升,还有水流的时候,牙齿经过水流作用,因此变得细碎。

童还在附近多处不同海拔的山上找到过河卵石。5月10日,我们在当地一棵“千年银杏”附近人家后面的山上,也发现有河卵石,最高可达760米。“这说明牙齿洞中的河卵石不是孤立现象,进一步印证卵石和牙齿都是随溶洞一起抬升上去的,牙齿的年代至少比溶洞抬升所花的时间要久远,”童说。

如果牙齿来自别处:

71%的碎牙,不可能是短途搬运造成的,人为打碎牙齿的可能性也很小

但牙齿有没有可能是从更高的河流冲刷进去的?童通过考察发现,牙齿洞几乎处于山顶,距洞顶只有二三十米,洞穴所处的是一座独立的山峰,没有更高的河流。而且洞中的河卵石有很多是砂岩、板岩、变质岩,和洞子所属的石灰岩不同,更表明不是从洞顶的河流冲刷而来。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在牙齿洞西南方向350米处是阳叉洞,我们也进行了考察。该洞洞口海拔727米,比牙齿洞高7米,分干洞和湿洞,两洞相连,从湿洞转了一圈到干洞,然后再从洞口出。干洞高,湿洞低,过去干旱的时候,村民会深入到湿洞中一口水池打水。

据记者了解,在阳叉洞中也发现过牙齿,不能排除牙齿洞和阳叉洞可能相通,需要相关技术手段才能测定。如果两洞相通,阳叉洞干湿结合,具备人类生活的条件,会不会是洞中曾生活了大量人类,死后牙齿保存下来,通过阳叉洞进入牙齿洞?

童潜明对此说,牙齿洞中的牙齿很多,碎骨头也不少,他从洞中采集的牙齿样本中,整牙占29%,碎牙占71%,而且这些牙齿和碎骨都有磨蚀的痕迹,都是次棱角状、次园状,“所谓次棱角状,就是那些原本锋利的碎牙、碎骨,棱角都不存在了,被磨掉了,好像玻璃或碗打碎后,棱角被磨掉,不再锋利”。

这是什么原因呢?一种可能是:人把牙齿放到洞子里之前,把牙齿打碎,磨成现在的样子,童潜明说,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可能的。第二种可能是:通过水流在河里搬运,“搬运多长距离不清楚,反正不是很短的距离,如果是从阳叉洞搬运到牙齿洞,才两三百米的距离,不可能磨成现在这个样子”。

童说,“据我所有的观察,牙齿应该是随洞子从山底升上去的,不是洞子升到山顶后再进去的,在山底下洞子形成的时候,就有牙齿进到洞子里头,而牙齿的主人,比洞子没有上升之前的年代还要老。”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人类 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