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28万年的金牛山人

金牛山人头骨化石

金牛山人头骨化石

金牛山人头骨化石(中国化石网配图)

金牛山遗址

金牛山遗址(中国化石网配图)

吕遵谔教授清理“金牛山人”

吕遵谔教授清理“金牛山人”(中国化石网配图)

(中国化石网)人类从哪里来?关于人类起源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命题,人类起源与进化又是世界十大科学难题之一,所以揭开人类起源之谜是全人类早已关注的共同课题。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着神造人的种种传说。在中国有盘古开天地、伏羲女娲造人的传说,在西方则信奉上帝造人的神话,这些神话与传说是人类在未解开自身之谜时的猜测与想象。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向神学宣战,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指出人是由猿进化来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与验证,科学家们终于证实了人类这一伟大的发现。

在中国,从西南到华北,有距今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距今70万年的周口店“北京人”,那么东北的辽河流域是否也存在远古人类?他们是怎样生活和发展起来的?下面就介绍一下辽河流域最早的“辽宁人”——距今28万年的营口“金牛山人”。

一、震惊世界的发现

金牛山是辽宁省南部渤海之滨的一座小山丘,位于营口大石桥市永安乡西田村。1973年因在此开采石料,这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才被发现。金牛山是千山山脉伸向辽河平原南端的余支,海拔高度不足70米,周长仅仅1200多米。辽河水哺育了远古的先民,自古以来这里便流传着关于“金牛”的美丽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寻宝的道士来到金牛山寻宝,而打开山门的钥匙在一个老婆婆种的葫芦里,待到八月十五葫芦长成之后,方可摘下葫芦取出钥匙。可是八月十三那天,由于日夜看护这只葫芦,老婆婆熬不住,又担心葫芦被盗,于是摘下葫芦将其藏于柜中。等到十五那天道士来取之时,方知葫芦已被摘下,无奈只好拿着没有完全成型的钥匙打开山门。山门只裂开了一道缝儿,道士看到里面有一头小金牛在拉磨、碾金豆。还没等到道士进去,由于钥匙撑不住山门的巨大压力,折在了山石中,山门随即轰隆一声关上了。从此人们便称这座山为金牛山,千百年来,人们一直笃信着这个传说。

虽然“金牛拉磨”只是个传说,但是说明金牛山是一座矿藏资源十分丰富的宝山。早在1942年,日本侵略者在金牛山开采菱镁矿、大肆掠夺当地的矿产资源时,便发现了一批哺乳动物的化石,但并没有引起注意。

解放以后,当地老百姓在采矿过程中不断发现化石,引起了营口市文物部门的重视。1974年秋天,辽宁省博物馆、营口市文化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联合发掘队,对金牛山进行了首次发掘,在洞穴中发掘出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少量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和遗迹。根据地层堆积和出土文化遗物、动物化石分析,这里的文化遗物属于旧石器时代,可分为早、晚两期。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经历了30多个春秋,考古工作者先后进行了10次考古发掘,成果丰富。

金牛山真正开始名扬世界是在1984年。这年9月,北京大学吕遵谔教授带领几名研究生来到金牛山进行旧石器考古教学实习。在这次考古发掘中,陆续发现了人的头骨、脊椎骨、髋骨、肋骨、尺骨、手足骨等骨骼化石,皆为同一个体(图1-1、图1-2),被学术界命名为“金牛山人”,同时还发现了打制石器和用火遗迹。原本僻静的小山村也因此名声大噪,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金牛山人化石的发现,震撼了整个学术界。中科院院士、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说:“这是近年来旧石器考古学的重要发现。”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教授盛赞道:“金牛山的发掘工作很细,是旧石器时代田野发掘工作的突破。”金牛山人化石的发现,被评为1984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之首。《科学画报》每年邀请国内著名科学家评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项目,金牛山人化石被列为1984年十大项目之一。

二、金牛山人是男还是女—与现代人的区别

看到这里,感兴趣的读者不禁要问:金牛山人是男还是女?多大年纪?长得什么样?

最初,研究者曾根据其头骨大而粗壮的特点推断金牛山人为男性。后来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骨骼表面比较光平,头骨顶结节较发育,乳突较扁弱,这些特点都暗示着女性的特征。而判断男女性别的最大根据是骨盆,女性骨盆因适应分娩的需要,与男性的骨盆存在明显的区别。金牛山人虽未发现完整的骨盆,但发现了完整的左侧髋骨(骨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和测量结果都显示出女性的特征,因此最终敲定金牛山人为女性。

金牛山的这位女性上颌齿弓完整,牙齿保存较全,为判断其年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再加之其左右两侧第三臼齿齿尖十分尖锐,几乎没有什么磨耗,显然是刚萌出不久。现代人第三臼齿一般是在成年期前后萌出,故又称智齿。因此金牛山人应该成年不久,大约20—22岁。至此,神秘的金牛山人终于揭去了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位体格矫健、具有几分野性的美女形象。

金牛山人正处在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阶段,填补和连接了人类进化系列上的重要缺环。虽然与北京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却比北京人进步。首先,体现在脑容量上。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人的体质不断进步,而发展变化最大的还是人脑,脑容量越大,机能也越复杂。北京人脑容量是1043毫升,而金牛山人的脑容量达1390毫升,对金牛山人脑容量的测定结果和脑纹观察表明,金牛山人大脑的进化较同时代的北京人要进步;其次,金牛山人头骨骨壁较薄,平均厚为4.5毫米,而北京猿人头骨骨壁平均为8.1毫米。这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体质不断进化的结果。

根据金牛山人的体质特征,我们可以基本勾勒出金牛山人的轮廓:身材较矮,体格强健,头部与猿人相似。上肢和手比现代人原始,不能像现代人那样灵活地从事各种活动;下肢虽然具备现代人的形状,能直立行走,但仍有些屈膝。

三、金牛山人是怎样生活的—洞穴岁月

金牛山人处于人类发展的童年期,虽然还遗留着祖先的一些原始特征,但毕竟已经能够制造工具,能够依靠集体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与自然界展开顽强的生存斗争。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我们的祖先曾经走过怎样艰难的历程。

金牛山人过着穴居生活,洞穴堆积自上而下分为八层,人骨化石就处在第八层。第八层中含丰富的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其中包括用火遗迹,说明当时已经能够控制火源。金牛山人生活时期气候湿润,属于干湿交替的季风气候,很适宜人类生存,同时也为动物生存提供了栖息之地。在湖滨草地上生活着河狸、犀牛、肿骨鹿、斑鹿、獐、野猪、马、兔等金牛山人的狩猎对象,在杂草丛生、茂密的森林之中又有凶猛的剑齿虎、棕熊、洞熊、中华貉、中国鬣狗、狼等野兽出没,威胁着金牛山人的生命安全。其中,对其造成最大威胁的是剑齿虎、中国鬣狗、洞熊、棕熊等大型食肉动物。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金牛山人不仅无法猎取它们,而且在同它们的生存竞争中还往往处于劣势。

以剑齿虎(图2)为例,它是一种与现在狮子差不多的大型猫科动物,因生有两颗细长的、呈剑形的犬齿而得名。它还具有发达的前肢和锐利的爪子,攻击猎物时,先用前肢将猎物按倒,然后用锋利的剑齿刺入猎物的喉部。从1500万年前到20万年前,剑齿虎一直是动物界的主宰。老虎、狮子一直生活在它的阴影之下,直到剑齿虎灭绝后,它们才成为山林大王。狮子、老虎尚且如此,更何况刚刚脱离动物界的金牛山人呢?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金牛山人顽强地生存着。他们常常数十个人结成团体,依靠简陋、粗糙的工具和武器与大自然及凶猛的野兽搏斗,猎取野生动物和采集植物果实与茎根为食物,在洞穴中至今还残留着大量被打碎和烧过的动物骨头。他们常常朝不保夕,时常面临被野兽吃掉的危险,生活极其艰难。金牛山人的寿命很短,一般在十几岁便死去了。但是,我们的祖先,金牛山人依然艰难地繁衍生息,与自然抗争,与野兽搏斗。

四、金牛山人的重大进步—保存火种

用火,是人类继制造工具后的又一重大发明。有了火,我们的祖先可以摆脱茹毛饮血的生活,开始吃到熟食。这样不仅可以抵御寒冷的侵袭、野兽的攻击,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人类的食物来源,改善了人的体质,对人类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8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还不会人工取火,他们只懂得使用自然火。那么,他们是怎样保存火种,使之长时间不灭呢?在金牛山人居住的洞穴里面发现了丰富的用火痕迹,包括为数不少的炭屑、烧骨和灰堆。最能说明问题的是灰堆。在洞穴里共发现了11个灰堆,灰堆的平面和剖面都比较规整,显然是为了控制火而精心准备的。金牛山人在生火之前先在地面用石头垒起一个圆形的石头圈,以控制篝火的范围,类似后来的“灶”,然后在“灶”里烧烤食物。从遗迹可看出,灰烬分布于石圈内,灰烬层在剖面上首尾相连,说明当时的火种基本没有熄灭过。灰烬层的顶部、中部和底部分布许多石块,表面由于长时间烧烤而层层剥落碎屑或呈粉末状。这种保存火种的方法叫“土石封火”。

从以上的情况我们可以想象金牛山人的生活场景:28万年前,一个由四五十人组成的有血缘关系的原始人群来到金牛山,他们利用火的威力赶跑了居住在洞穴中的野兽,开始了他们穴居的生活。白天男人们外出打猎,有时要数天才能带着猎物归来,妇女们则带着小孩在周围的山林和草地间采集植物和果实。晚上回到洞穴,扒开封火的火堆,引起篝火。人们围坐在篝火旁,烧烤各种食物,然后一起分享美食(图3)。

五、挑战“非洲起源说”

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聪明的金牛山人已能熟练地控制火源,以强健的体魄率先跨入早期智人阶段。与元谋人(早期直立人)、北京人(晚期直立人)构成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三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填补了我国人类发展史的空白,为驳斥人类“非洲起源说”又添一有力证据。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类学界流行观点认为非洲是早期人类的起源地,人类祖先是埃及古猿,因在埃及发现其化石而得名。后来,埃及古猿的一支在1500万年前从非洲走向各大陆,逐渐演化成人。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云南境内发现了距今800万年的原始人类头骨化石,对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1987年,美国学者根据对世界各地147位现代妇女胎盘细胞中线粒体DNA的测试结果,提出“所有现代人中都是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位妇女的后代”,即“夏娃学说”。这一观点对人类起源学说的影响极大,但金牛山人的发现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因为金牛山遗址地处亚洲大陆东部,在地理位置上与非洲相去甚远;而其距今年代为28万年,相对于非洲种源来说不但不晚还要早将近10万年。

“人类起源”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学界关注而又悬而未决的热点问题。1998年,当今世界科学风云人物之一、人类遗传学界的泰斗、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卡瓦利·斯福扎在他的著作《人类的大迁徙》一书中,认为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分析,我们整个人类都源自非洲;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我们整个人类曾经拥有一种共同的语言。可见,人类起源问题的争论还远未停止。随着新的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科学的不断进步,相信人类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本文摘自《走进辽河文明》 作者:辽宁省博物馆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人类 金牛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