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远古时代的动物明星——头足类”展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远古时代的动物明星——头足类”展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远古时代的动物明星——头足类”展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远古时代的动物明星——头足类”展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远古时代的动物明星——头足类”展

“这是化石吗?居然像宝石一样夺目!”这些天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里,常常能听到这样的惊叹声。该馆正在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博物馆名馆精品展“远古时代的动物明星-头足类”,展出了近200多件来自国内外的头足类化石,其中包括化石界的明星“菊石”。说是化石,却因为特殊的腔体构造和丰富的纹路,多彩的颜色,菊石的精美堪比珠宝。据了解,该精品展将从5月份一直持续到9月底,展览地址位于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

菊石和章鱼乌贼是亲戚

菊石,跟菊花没有半毛钱关系,它其实是远古时代的头足类海洋动物的一个分支。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冯伟民介绍说,别看现在头足类“虎落平阳”,它们可曾是软体动物的最高类型,早在4.86亿年前就已经出现,曾是地球海洋中的绝对霸主。其中菊石构成头足类生物的一个亚纲,它拥有螺旋形外壳,因其表面通常具有类似菊花的线纹或横肋而得名。科学家研究发现,菊石在地球演化历史中存在了近3.5亿年。最早的菊石出现在大约距今4亿年前,至侏罗纪和白垩纪发展到顶峰,成为与恐龙齐名的中生代代表性生物。“别看恐龙是当时地球的霸主,但是论数量,菊石和其他头足类动物才是海洋的霸主。”

然而,在白垩纪末的又一次生物灭绝事件后,它们与恐龙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如今我们只能通过地层中的化石来了解认识它们。冯馆长说,菊石还是地层和古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材料,加之其非常绚丽而多彩的纹饰,使得菊石化石极具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上等菊石价值连城

进化到现在的乌贼、鱿鱼等头足类海洋动物,都已彻底“减负”,从壳里爬出来轻装前进。到现在惟有鹦鹉螺还背负着一个沉甸甸的壳子,慢慢地在水中游动,依靠硬壳保护自己,菊石在灭绝前,状态和鹦鹉螺差不多,所以科学家推断它们也是一种游速不快、运动连贯性很差的动物。

不过,恰恰是厚重的菊石壳,才让这种生物的化石变得非常奇特。菊石壳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壳体随着菊石生长,一圈一圈地往外旋转绕在一起,如果纵向剖开菊石化石就可以发现一个近乎完美的螺旋形,非常精美。而且菊石的表面有许多壳饰。有的是与壳体的旋卷方向平行的纵纹,有的是与壳体方向垂直的横纹,非常奇特。

这次展览展出的很多菊石棕黄色半透明,色如琥珀。最精美的是来自马达加斯加和加拿大的菊石。这两个国家的菊石是世界上最丰富也最精美的。

马达加斯加的菊石世界有名,产量也很大,保存很好,尤其是化石抛光后,其缝合线及内部结构十分精美。很多菊石化石也被加工制作成工艺品、装饰品或首饰在市场上流通,因为每块菊石化石都不尽相同,加上菊石化石的不可再生性,造就了每块菊石化石独一无二的特性,更增添了菊石的收藏价值。冯馆长说,一些菊石经过加工后看上去晶莹剔透,如同精美的珠宝,价值连城。

一对菊石切片卖了16万

在加拿大的落基山脉,因那里出土的菊石具有异样的光彩,相比其他地区的菊石化石色彩最为艳丽,又被称为斑彩石、斑彩螺。另外,斑彩螺在北美洲印第安人中有很古老的传说,认为它吸取了宇宙大地精华,并具有治疗和调节作用。

在我国福建台湾地区,民间认为菊石可以转运、行气,给人带来好运气、好风水,多喜收藏,室内成对摆放。个体硕大,色美者价高,精美者可称宝石级收藏品。近期台湾市场出售70cm直径菊石切片,一对价值800000新台币,折合人民币16万多元。不过菊石总体产量还是很大的,它的科研价值胜过收藏价值。

南京菊石多见于汤山

“精品展”现场展出了一百多块各种菊石。从“个头”上看,现场的菊石“跨度”很大。“我们现场最大的菊石直径可以达到35厘米,来自德国。”说着,冯伟民馆长带记者来到两个放大镜旁边告诉记者,现场“个头”最小的,要算这种同样来自德国的“奥帕尔菊石”,它的直径只有一厘米,想看清楚就只能靠放大镜了。现场也有一种名为“后刺蹄菊石”,它的“皮肤”却呈现出金属的颜色。专家告诉记者,之所以会有金属色,是因为黄铁矿化了。黄铁矿化的原因比较复杂,化石表面不同大小形态的黄铁矿可能指示了不同的沉积成岩环境,有些可能会有微生物作用参与。

现场记者还找到了一种“南京产”的菊石。它的名字叫做“副腹菊石”,出现在早二叠纪,也就是距今约3亿年。它们的“个头”普遍都比较小,密集地分布在石头里。“这种菊石多见于南京汤山地区,如此密集的分布可能说明当时的南京地区还是海洋,环境比较适合菊石的生活。”(新华报业网 王晟)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博物馆 头足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