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专家称中国恐龙蛋发现地历史上多无大震

老广州人大多熟悉关于城市的“龙脉”传说,从白云山、越秀山经中山纪念堂直抵珠江的老城市中轴线,就被认为是广州“龙脉”的关键位置。沿着这条城市中轴线,广州在两千多年的建城史上城市中心没有经历大的移动。据一些学者的说法,类似这样的城市,世界上仅有两个,另一个是罗马。那么这种局面和这条“脉”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如果从地理、地质、环境等科学角度解读,是否能有新的思路?广东省地震局退休研究员、地震地质专家徐起浩从恐龙蛋与地壳活动关联性的角度入手,为理解广州城市建设和“龙脉”布局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大都市发现恐龙蛋

广州是全国最多

曾担任吉祥大厦恐龙蛋发掘专家组顾问的 徐起浩向记者介绍了当年广州市中山五路吉祥大厦工地的化石发掘情况:工作从1998年6月下旬开始,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主持。经过4个月的努力,终于在10月中旬于地表下深达16-22米的上白垩统地层中发现了1窝恐龙蛋化石和若干散布蛋化石,另有大量零散碎蛋片。其中整窝蛋化石中含有8个恐龙蛋。这些化石一般直径10-20厘米,最小的仅为3-5厘米。既有圆形蛋,也有长形蛋和椭圆形蛋。

徐起浩指出,作为中生代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动物,恐龙生活的时代从三叠纪末期开始,跨越侏罗纪,直到白垩纪晚期,时间长达1亿多年。它们习惯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植物繁茂的湖泊、沼泽、河流环境中。吉祥大厦恐龙蛋化石所在的上白垩统地层,主要是含砂砾石的河流及含黏土的沼泽、湖泊相沉积,充分说明现今繁华的广州中山路一带,在白垩纪时是树木参天,沼泽、湖泊遍布,水网纵横的恐龙活动区域。

除了吉祥路之外,广州过去在晓港公园、广州钢铁厂、白鹤洞、东山共和路、番禺钟村等共7个地点都发现过恐龙蛋化石。广东蕴藏恐龙蛋化石的地区分布较广,在粤东-粤北、粤西-粤东区域均可见,中、小乃至微型盆地中均有分布,时间跨度也很大。广州所在的粤中三水-广州盆地也在其中。根据已知的发现可以推测,广州恐龙蛋化石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而且数量可能也不少。但由于与其他一些盛产恐龙化石的地区相比,广州的白垩纪地层埋藏较深,露头不多,大规模的系统发掘更少,多经过建设工程挖出暴露,所以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事实上,在大都市中心地带发现如此大量分布的恐龙蛋化石在我国是“仅有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主持吉祥大厦恐龙蛋化石发掘的考古专家丁巍告诉记者,发现点的南面,是湖相沉积的地层,北面则能看出冲积形成的迹象。据推测,这一带当时应是一个湖泊的边缘地带,这些恐龙蛋有可能就是产在此处,但未能孵化就被掩埋,发掘地层也表明,出土蛋化石的地层是在较为剧烈的环境变化中,所形成的洪积层。就这次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走向分布来看,今吉祥路南段、人民公园,以及广州市政府的地层下面,有可能仍蕴藏着比较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并且,今天市府的下方,可能是最丰富的地点。

恐龙蛋所在地

地壳活动较弱

恐龙的灭绝是地球自然历史中最难解也最引人入胜的谜团之一,目前为较多学者接受的观点认为,白垩纪晚期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是造成恐龙灭绝的主因。这次撞击释放出了大量的热能,使地球表面温度大大升高;同时由于撞击导致地球内部应力急剧改变,造成有的地区隆起,有的地区下降等激烈地质变化,突然而急促地改变了恐龙的生存环境。恐龙因不能适应这种局面而灭绝,恐龙蛋孵化成活的条件也不复存在。它们便与其他一部分恐龙遗骸一起,被掩埋成化石,在适宜的条件下保存下来。

恐龙的灭绝意味着中生代的结束和新生代的开始。徐起浩告诉记者,在新生代早期,新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开始。这次运动是地球一个极为活跃的时期,不仅让原本在海下的西藏高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全球很多地方火山频频喷发。今天的广东一带也不例外。仅在珠江三角洲的三水盆地,伴随这次运动的火山喷发便达100多次,并在始新世形成了西樵山天湖、黎边山等多个火山口。珠江三角洲上白垩纪沉积层,包括上覆的下第三纪沉积层很多发生倾角达35-40度的倾斜,就可能和这次全球性的新构造运动有关。至今在广州花地湾、番禺大石及周边南海等地,仍然能看到火山岩的分布。

类似的地层倾斜和白垩纪地层中形成的小断裂、小裂隙也能在吉祥大厦工地的恐龙蛋分布点中看出来。但徐起浩指出,这些点的地层所反映的构造运动比较起那些构造强烈活动的地区而言,还是微弱的。“这里的地层没有形成大断裂,岩石没有破碎,也没有大幅度的抬升或者降低”,从而为恐龙蛋化石的形成和保留提供了比较稳定的环境。在构造强烈活动的地区,地壳因频繁的地震而变得非常破碎,并可能形成规模可观的断裂,地下水位也随之升高或降低,加上沿着地震裂隙的连通而造成的整体地下水分布改变,会让恐龙蛋分布点的周遭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地下水中的酸、碱性物质也会对恐龙蛋或其化石产生作用,造成它们的分解或溶解,最终风化消失。

徐起浩搜集了中国主要的恐龙蛋化石地点的地质资料,发现包括山东莱阳、辽宁锦州、内蒙古二连、湖南衡阳、湖北江汉、江西赣州以及广东南雄、茂名、惠州、广州等发现恐龙蛋的上白垩统地层分布区,“历史上几乎都没有5.5级以上的地震记载,广东河源也有恐龙蛋化石分布,河源新丰江1962年发生6.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经多年研究证实为水库蓄水后诱发引起”。这“说明在有恐龙蛋分布的地区不仅在恐龙蛋形成化石并保留的长时期内,而且在全新世晚期人类历史记载以来都是处在地壳活动性相对较弱的地区(个别具诱发地震地区例外)。就这点而论,恐龙蛋的发现除了它在考古学、地史学、古地理学、古动物学等方面的意义之外,还是反映出新生代以来恐龙蛋化石所在地的地壳活动较为微弱的重要标志”。

广州发现恐龙蛋一览

★上世纪50年代,河南晓港公园有人捡到了恐龙蛋的化石,这是广东首次发现恐龙蛋化石;

★1973年,番禺钟村镇西屏山村东南水渠上,发掘出一窝恐龙蛋化石,这是珠江三角洲最早出土的一窝恐龙蛋;

★1976年,芳村白鹤洞的广州钢铁厂挖防空洞时,在原来认为是新生代的地层中,发现了两只恐龙蛋化石化石;

★1979年,中山大学发现了一窝7枚副圆形蛋化石;

★1987年,距白鹤洞6公里的平洲(现属佛山南海区)在修筑公路时发现了圆形和副圆形恐龙蛋化石;

★1994年,在广州市区东山共和路一处工地发现一窝恐龙蛋化石,属长形蛋,收集到7枚个体,长径为17~18厘米;

★2006年,广州光塔路发现了长形恐龙蛋化石。该次发现的恐龙蛋一共12枚,呈放射状排列,个体最大长径180mm,最大横径75mm;最小横径55mm。蛋壳一般厚度0.65~1.35mm,最薄0.5mm。

广州“龙窝”在市政府一带?

有专家指出,从古地理变迁的角度来看,广州最初的选址建城和之后的长期繁荣,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它虽处东南沿海受台风影响的区域,但被台风正面登陆击中的时候并不多;在地质结构上,这里也相对比较稳定。

徐起浩指出,经历了造山运动的剧烈变动之后,新生代以来的广州所在区域活动性就比较弱了。约3700万年前的渐新世以来至距今约10万年的晚更新世以前,珠江三角洲地壳活动似乎是微弱的。即使在距今2000万-120万年地球较为活跃的新近系期间,珠三角地区也没有表现出很活跃的迹象。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距今4.5万年前的海侵时期。这之后的广州地区也能观察到较多的海相沉积现象,但由沉积反映的广州地区地壳下沉较珠江三角洲内其他凹陷地区要微弱,较省内东西两侧的主要盆地或三角洲区域更要微弱得多。而从已知的地震记录来看,历史上广州附近发生的地震强度较之东西两侧区域是比较弱的。不过徐起浩强调,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性的顶尖难题,我们要记取1993年9月29日印度中部拉图尔发生在被认为地壳十分稳定的6.4级地震,死亡3万余人,和1995年日本大阪、神户被认为不会发生强地震的地区发生7.2级大地震的教训,任何时候广州人都要做好防地震工作。

而从较为微观的层次来说,广州先民在建城时也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环境优势。广州传统的城市中轴线——从白云山、越秀山直抵珠江,串联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人大、市政府、起义路、广州解放纪念碑、海珠广场、海珠桥各点——即是确立这种格局的核心。若以传统堪舆学的观点看,这条线也是处于白云山-越秀山这条“龙脉”的延伸线上。“龙头”越秀山之南的区域为一“穴”的态势——广东古城墙基址的东部边缘紧贴今天的东濠涌;南侧濒临当时的海岸线;北侧借助了越秀山之利;西边在今北京路、文德路一带原有禺山、番山的拱卫,形成依山傍水的合理格局,适于建城开基。更有考古专家笑言,这条中轴线与吉祥大厦恐龙蛋化石的延伸路径交汇的地点,就在今天的广州市政府下面。或许可以说,在上世纪30年代陈济棠治粤期间,设计建设市政府合署大楼的专家团队中的堪舆学家们眼光相当独到。近年广州的众多重要考古发现如南越王墓等,也往往被堪舆学者认为是处于“龙脉”的关键部位。

专家指出,在城市规划中,空间的开敞,水道的畅通,空气的流通路线都应当得到充分考虑,顺势而为。但现在国内多数大城市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古人巧妙利用自然地理的建城经验,对今天也仍有启发意义。


广州日报 卜松竹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恐龙蛋 中国 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