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重要考古遗址菲律宾巴拉望岛塔邦洞考察记

在东南亚考古学中,巴拉望岛占有相当位置,这主要是由于岛上塔邦洞距今2.2万年前智人头盖骨的发现。这重要发现是美国人类学家R.B.福克斯(Robert Bradford Fox)于60年代在菲律宾巴拉望岛(Palawan)塔邦洞(Tabon Cave)发掘的成果之一,并成为菲律宾以至东南亚考古的划时代的大发现。笔者有幸于今年3月20日至26日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印度太平洋史前学会(Indo-PacificPrehistoryAssociation,简称IPPA)的第十八次会议。该会是世界上有关东亚、东南亚、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史前史和古代史最重要的学术组织之一,成立于1929年,原来名称为“远东史前学会”(FarEasternPrehistorvAssociation)。会后笔者与多位东南亚考古学者同往巴拉望岛考察,同行者包括新近在印尼弗洛勒斯岛(Flores)发现可能距今1.8万年的弗洛勒斯人的麦克·毛伍德(Mike  Morwood)等著名学者。

巴拉望岛
 
巴拉望岛是位于菲律宾西南面一个长条形的大岛,西南面邻近东马来西亚。岛长445公里、宽48公里,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人口75万。巴拉望岛于明代称为“巴艹老员”,与中国早有海上交往,岛西部多高山,中部及北部有较多平地、山谷及冲积平原。岛上拥有丰富海洋资源及世上少数尚未受破坏的完整生态系统,包括石灰岩的喀斯特地形、热带雨林及海岸地貌,并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及自然生态。
 
在过去二百万年来,海平面曾出面大幅升降。当海平面较低时,巴拉望岛成为连接菲律宾与亚洲大陆的陆桥,是史前人类及动物迁徙的必经之路。约一万年前的最后一次冰期之后,海平面上升至约现今水平,形成巴拉望岛及其附近约1780个岛屿。

普林塞萨港地下河国家公园民俗博物馆

2006年3月27日,驱车向北往普林塞萨港地下河国家公园(PuertoP rincesa Subterranean River National Park)  的Sabang,参观巴拉望岛著名的地下河。途中队伍参观地下河国家公园的民俗博物馆,馆内介绍两个南岛语族群Batak及Tagbanuwa。Batak族属于矮小黑人,是濒临消失一群,目前只有少于2000人口。他们生活于狩猎采集的经济模式,同时有用火开垦的迁移性农业,生产稻米及根类作物作为辅助的食物来源。族人制作树皮布作衣服,编织滕篮、草席,但却不织布,且不制陶器。Tagbanuwa族属于南蒙人种(Southern Mongoloid)的定居者,主要粮食作物是稻米,生产方式则是旱地游耕。渔获和狩猎是额外的食物来源,他们是少数拥有古文字的土著,这些文字及其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宣布为,“世界的记忆”“Memo~oftheWorld”。民俗博物馆陈列了他们居住的房子的局部布置,并可看到他们日常生活的工具、树皮布,同时有森林中狩猎、水中捕鱼,以及耕种的不同用具。
 
离开民族博物馆考察队于Sabang的沙滩乘小艇向地下河的洞穴水道方向进发开始,沿途在石灰岩海岸可见从前南中国海海平面上升,在石灰岩壁上留下的深刻痕迹,这与遥隔南中国海越南北部下龙湾所见相吻合。这条深入石灰岩的水道全长8.5公里,为当今世上已现的最长地下水道,于1999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塔邦洞
 
翌日清早驱车前往考察的重点塔邦洞(Tabon Cave)。中午到达奎松(Quezon),先到菲律宾国立博物馆巴拉望岛分馆参观,考察被誉为“菲律宾考古学之父”福克斯博士连同菲律宾考古学者在塔邦洞所发掘到的文物,包括著名的塔邦人头盖骨、石器及后来的瓮棺。
 
午后从奎松码头乘船往塔邦洞。塔邦洞位于一岬角Lipuun Point之上,塔邦洞为出土塔邦人头盖骨的洞穴,由于其名气大,亦泛指该石灰岩组内83个石灰岩洞穴群(Tabon CaveComplex)。塔邦洞位于一崖岸之上,海拔33米,俯视南中国海。洞口向南,阔18米,深42米:洞穴采光充足、干爽、通风,为一理想的人类居所。福克斯博士于60年代从事发掘的探方仍然保留在洞内,透过菲律宾国立博物馆拍摄的纪录片,福克斯博士的发掘仿佛就在眼前。加上后来于2001年发掘的成果,塔邦洞一共有四个人类活动时期。第一时期是旧石器时代(最早始于80000BP),洞中找到著名的塔邦头盖骨,测年距今22000年;后来的发掘找到一陉骨,测年距今47000年,连同燧石制作的石片工具,反映穴居的智人生活在连接亚洲大陆和现今东南亚岛屿的陆桥上,当时的塔邦洞与海岸距离达30至35公里。第二时期是新石器时代(8000—2800BP),约8000年前海水上升,以至陆桥消失。人类从海路往返各岛屿,并将塔邦洞用作埋葬死者的地方。除直肢葬外,他们有用瓮棺安放死者骸骨。第三时期是金属时代(2500—1100BP),塔邦洞继续用作神圣的安放死者骸骨的地方,瓮棺的制作更为细致,有精美彩绘;刻划及印纹。第四时期(1100-700BP),宋元瓷器取代了本土明器作为瓮棺葬具,反映了巴拉望岛与中国的密切接触。

塔邦洞在东南亚考古学的意义
 
1962年至1966年塔邦洞穴群的群发掘是菲律宾第一次于洞穴内进行的大规模的考古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并为菲律宾考古工作培育了大批人才。这些发掘包括其中18个洞穴,首次为菲律宾越过5万年的人类历史文化确位清晰的年代序列。洞内出土距今2.2万年前智人头盖骨当时为菲律宾最早人类活动的最重要资料。
 
此外,塔邦洞穴群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的贝熔与苏禄群岛、密克罗尼西亚(Micronesia)出土的非常相似,为史前人类经菲律宾向太平洋的迁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塔邦洞穴群出土的闪玉(Nephrite)器物,提供了追踪矿源的考古矿物学分析的重要根据。这些闪玉器物在台湾、巴拉望岛及越南中部都有发现,而台湾东部有该类玉料的出产。矿源、制作地点以及其使用地点的分析大大有助于追寻史前族群在东南亚岛屿之间的互动,亦有助于南岛语族的本源及其扩散的探讨。塔邦洞穴群的发掘推翻了过去认为菲律宾在“铁器时代”前没有陶器的说法。塔邦洞穴群出土的陶器的形制及其瓮罐葬式,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的发现,多有共通之处。特别是瓮罐上的刻划纹饰,越南学者指出其与南中国海对岸越南中部沿海的沙黄文化(SaHuynh Culture)的特色十分相似。其中最具特色的陶器是在Manunggul洞穴发现的一个瓮棺,盖上有两人共度一舟前往死后世界,测年为约公元前800年。
 
塔邦洞穴群中宋元时期瓷器及墓葬的研究,亦为研究10至14世纪中国、菲律宾两国人民的交往贸易提供了丰富资料。除此之外,巴拉望岛沿海的多艘沉船上的中国及外国陶瓷,提供了丰富的水下考古资源,以进行中国陶瓷及中外交通的研究。
 
近日学者提出中国与东南亚及太平洋之间的区域性考古研究的重要性,塔邦洞穴群遗址在菲律宾以至东南亚岛屿考古中别具重要意义,相信进一步的研究将可对整个区域的文化互动与交流有更深的认识。


中国文物信息网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考古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