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北京人洞外遗存探疑

1929年12月2日,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人类研究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一天裴文中先生在旧大陆东端的北京周口店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从而确立了人类进化谱系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直立人”。如今80年过去了,这个给中国人带来“科学人类观”的考古学圣地仍然是那么的耀眼夺目。本文是2009年3-4月份在山西省人民医院陪侍病重的父亲王建先生时,为“纪念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发现80周年国际古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草拟的一个论文摘要补充而成的。当我把这一想法告诉家父时,父亲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虽然交流有些困难,但他脑子很清楚。我问父亲这个想法能不能写篇文章?答:“能,而且是篇好文章,你要把它写好!”这是我跟随父亲近三十年中最后一次讨论学术问题。2009年9月15日父亲走了,我再也不能和父亲讨论他钟爱一生的旧石器考古学了……因此每每提笔都是无比的沉重,一年过去了,我总觉得没能把它写好,谨以此文怀念父亲……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举世闻名的古人类、旧石器考古学圣地。从1921年起,一大批中外科学家在这里陆续发现了大量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开启了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古人类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航船。更为重要的是裴文中教授于1929年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此后十几年间,周口店成为全世界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研究的中心,发现了分别代表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北京人遗址(周口店第1地点)、周口店第15地点和山顶洞遗址。出土了大量古人类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十数万件人工打制的石制品。这些发现足以证明北京西郊的周口店地区是远古人类聚居的重要地区。然而,80多年来,所有的研究重点几乎全部指向了这一带的洞穴遗存,对该地区洞外遗存的探索少之又少。2004年笔者在“纪念裴文中百年诞辰暨北京人头盖骨发现75周年国际研讨会” 上提交论文(《周口店第1地点和第15地点石器原料分析》《人类学学报》第23卷增刊),针对周口店第1地点和第15地点石制品原料、工具类型以及他们的活动范围,提出“在周口店地区与北京人时代相当的洞外堆积中寻找人类遗存”的构想,认为:“周口店第1地点和第15地点的石制品类型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这可能与遗址埋藏性质和人类行为、生活模式有关……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人类从事的生产、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然而数年过去了这一观点并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的重视。为此笔者专门就周口店地区的洞外遗存谈谈自己的看法:在与周口店第1地点或15地点时代相当的洞外堆积中一定存在人类文化遗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埋藏环境和生存空间 

周口店位于北京西郊的房山区。这里背靠西山面向平原,是太行山东麓向北京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著名的北京人遗址以及周口店第15地点和山顶洞遗址都发现于周口店附近一个名叫龙骨山的小山包上。遗址的埋藏环境告诉我们,这些遗址都属于原地埋藏的洞穴堆积。从猿人洞到山顶洞,远古人类在这里断断续续生存了近70万年,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蜕变。但这一切不可能在狭小的猿人洞和山顶洞中完成——原始人不可能在洞中完成所有的生产活动。支撑起这一“帝国”生存数十万年生活空间是更为广阔的洞外山川平原。换言之,目前周口店三个不同时代洞穴遗址中发现的文化遗存只是人类从事的生产、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它们的全部。因此,周口店附近一定有洞外遗存,我们有必要将工作的重点转向洞外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原料分析和工具组合

周口店地区的原料环境并不十分突出,甚至可以说很差。但是这里的原始人对周围的原料环境以及岩石性质了解的相当清楚,并根据原料的性质有针对性地采用了砸击技术加工石器。周口店第1地点和第15地点的石制品类型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除石核和大量的废片、碎屑外,两个地点都以轻型工具为主,且刮削器等单一类型的比例特别突出,而砍砸器、大型尖状器等重型工具的比例很小。有关这方面笔者在《周口店第1地点和第15地点石器原料分析》中已做过分析。笔者认为:① 原始人在洞外进行的狩猎采集活动所使用的工具(大石片和砍砸器等)并不一定要带回洞内,而洞内进行的生产活动所用的工具是一些有针对性的工具,这是造成工具类型不平衡的主要原因。② 从人类的行为和遗址的形成过程两方面来看,无论是第1地点还是第15地点的人类都不可能仅仅呆在有限的洞穴或岩厦下面,洞外广阔的田野才是他们进行狩猎采集的主要空间。③ 这两个遗址近乎单一的原料和比例特别突出的石器类型,说明它们是带有某种特殊性质的工作和生活场所。从北京人遗址中大量的灰烬层来看,适用于取火的木材等物的采集也是人们必须完成一项重要任务。所以用于砍伐的大石片、砍砸器等重型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洞外一定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和工具。

生产资料和活动范围

毫无疑问,洞穴只是人类的栖居场所,但不是原始人的全部生活空间。那么他们一定要从洞外获得物质支撑。人类生存是离不开资源的,周口店地区的原住民也一定是在附近的山区或平原获取生产资料的。既然在这一带生存就必定会留下他们的足迹。目前,考古学特别是旧石器考古学已经从单纯地发现人类文化遗存,转向了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研究。周口店第1地点、第15地点和山顶洞遗址为我们研究这一带人类演化及其生业提供了十分可信的资料。从遗址中出土的动植物化石可以看出,这些来自洞外的生产生活资料对当时人类的生存的重要性。考古学家对周口店动物群的研究得出结论:“从周口店地区地质、地貌及其第一地点出土的动、植物化石来追溯当时祖先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可以想象出:在龙骨山西北是起伏的山丘,山丘上生长着繁茂的森林,剑齿虎、野猪、斑鹿和犀牛出没于林中;东南方为成片的广阔草原,有成群的三门马、大角鹿、羚羊往返奔驰;河边、湖畔是河狸、水獭和水牛活动的场所;洞穴的居住者除了北京猿人外,还有洞熊和鬣狗。先人们生活在这里,以鹿类和其他一些小动物为狩猎对象,并经常以野果、树叶和根茎等为食。同时,为了捍卫自己的生命,他们还需同野兽进行顽强搏斗……”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停留在无尽的想象中,尚未脚踏实地地到更为广阔的洞外堆积中去寻找其他线索。

其实,在国外考古学中有Site Catchment Analysis和Site Exploitation Territory Analysis两个概念或研究方法,被称之为“遗址空间分布研究”和“遗址域分析”,已成为西方环境考古学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一般认为人类外出采集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半径在50公里左右)。在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研究和探索。笔者认为:原始人的活动范围关键是族群的大小和实力——即对生存空间的控制能力。族群越大对生存空间和资源的控制能力就越大。原始人的生活方式是流动性,一个族群可能会有一个中心区或“基地”,并且以该中心区为“基地”向四周扩展。所以周口店附近除了龙骨山的猿人洞和山顶洞之外,还会有很多“临时营地”来构织起他们的生存空间。新近发现的田园洞遗址虽然属于洞穴遗址,但它充分说明北京的西山地区是古人类生存生活的重要地区——不仅仅在周口店——附近还应该有其他洞穴或洞外遗存。

线索依据和寻找区域

综上所述,周口店附近存在洞外人类遗存是确切无疑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北京周边的密云、平谷发现了不少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地点(还包括一个早期地点),大部分发现在山前冲击扇形成的二级阶地上。但在周口店附近的房山县范围内还鲜有发现。从相关地质资料来看,更新世期间周口店东边为河流交织的平原地区,西边为连绵的丘陵地带和太行山西麓的山林地带,如此多样的地貌单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存空间和动植物资源。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考古调查指明了方向:周口店以东的北京平原系纵横交错的河流形成的冲积平原,早、中更新世的地层都深埋于地平面之下,即便是晚更新世时期的堆积也有十几米深。平原地区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的可能性很小,除非像东方广场那样大规模的建筑工地才有可能。因此,笔者认为周口店附近的丘陵地带的山前冲击扇或山区的河流阶地是未来发现周口店洞外遗存的最佳选择。

考古学始终以“眼见为实”为信条,对于理论探讨和预测“忌讳莫深”。因此,笔者的上述论点和分析也是要通过实践检验,才能成为普通大众接受的事实。目前,学术界已经将“遗址域”的概念引入到环境考古、聚落考古等领域的实践中去。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丰富的动植物化石为开展“遗址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源。我们相信如果能将“遗址域”的研究应用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以及洞外遗存调查中,必然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王益人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北京人 周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