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记忆——李柔义记事

李柔义(1928.12.18-2005.2.12) 。图片由邱华提供

李柔义(1928.12.18-2005.2.12) 。图片由邱华提供

(化石网报道)据曲靖日报(朱敏):古生物学是演化生物学的关键支撑,是人类知识体系的重要构成,化石也因此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成为科学普及的一个重要载体。每一个重要化石的发现背后都有一段或曲折,或艰辛,或有趣的化石发现故事,也有很多默默提供帮助的化石爱好者与各方人士。李柔义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值得尊重、值得纪念的地方领导,是“古鱼王国”发现与研究过程中的一位幕后英雄。为此,我们将小头鱼的模式种名献给李柔义先生,以表达我们的崇敬之情。

李柔义与古脊椎所早期脊椎动物团队结缘于20世纪70年代末,时任曲靖行署办公室主任的李柔义为张弥曼、刘玉海、张国瑞、王俊卿等老一辈古鱼类学家在曲靖周边开展野外调查提供了很多帮助,相互之间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更多地体现了一位老革命、老党员对科学、对人才、对知识的尊重。1987年10月,张弥曼等先生在北京主办了第5届早期/低等脊椎动物国际研讨会,野外考察地就安排在云南的曲靖与武定。时任曲靖工商局局长的李柔义为主办方与地方领导之间的有效沟通提供了很多无私帮助,为会议的成功举办花费了很多心血。当时,曲靖很少同时接待2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宾,很多老乡都是第一次看到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

1987年10月,我也进入中科院古脊椎所攻读博士学位,岁末年初,导师张弥曼院士将我派到了曲靖采集化石材料,同时交代我,野外有什么困难就找李局长帮忙。当年科研经费还是比较紧张的,我住在曲靖行署招待所(现曲靖宾馆)临街一楼的一间房间中。一间屋子摆了四张木板床,每张床位每晚2元钱。工作人员对我还是非常照顾的,尽量不往我的房间安排其他人,四张床下面也堆满了我每天采集回来的化石,人多的时候就成了我向其他住客科普化石的时光。

这次野外历时两个多月,发掘的地点就是李柔义小头鱼的模式产地,上面是古城墙的废墟,旁边是妇幼保健院,与寥廓公园一路相隔。这条通往陆良的老公路当年还是砂石路,货车每每通过就尘土飞扬,我在旁边发掘也吃了很多土灰。不过这个化石点离招待所很近,中午还能回去小歇一下。李局长有时候会过来看看我,聊聊天。其间,曲靖的“三干”会召开,李局长将他的餐券让给我,让我打了点牙祭,现在想来还十分有趣。

当年物流业也不发达,采集到的化石只有通过铁路托运回北京,运费倒是很便宜,但手续复杂,托运路途时间也长。要找到包装箱很困难,只好托李局长帮忙解决。最后,李局长亲自带着我找到一家木器加工厂,定做了八个大木箱。由于经验不足,我把尺寸定得过大,装满化石之后,每个箱子的重量都超过了两百斤,不过箱子非常结实,很好地保护了化石。在之后的几年里,我与师弟范俊航又多次到曲靖出差,住在城里,每天跑到翠峰山周边野外考察。当时公共交通不是很方便,我俩干脆买了两辆自行车,每天骑车上山找化石。出差结束,我们就把车寄放在李局长的家里,等着下次来再用。

1992年,李局长来北京天坛医院治病,张弥曼、刘玉海、张国瑞等老先生还有范俊航和我,都前去探望,相谈甚欢。张弥曼院士经常给我们谈起李局长,认为他是一位有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老党员,尊重科学,乐于助人,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长者。离休后的李局长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捐资助学,关心下一代成长,2003年被云南省委、省政府评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也是实至名归。谨以此小文纪念李柔义先生!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生物 李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