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模样:“醒醒”!你们已经沉睡亿万年了!

李周强在操作台前修复化石

李周强在操作台前修复化石

已经修复好的化石标本

已经修复好的化石标本

李周强讲述化石的故事

李周强讲述化石的故事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

(化石网报道)据动静新闻(记者: 佟文玲 王雪):像静水深流,在水底涌动;你和我们一样,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茫茫人海,你的模样,清晰而闪亮;总有那么一点会带给人感动的力量!专栏《你的模样》关注每一个平凡而又不一样的你。

从三叠纪的海百合到侏罗纪的菊石,从梁氏关岭鱼龙到陆地霸主恐龙,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让这些沉睡了亿万年的生命得以“再生”,用另外一种方式讲述着它们曾经的故事。

而唤醒它们的就是被称为化石“医生”的修复师们。

戴上口罩、打开显微镜,聚光灯下,李周强手中的气动笔飞速振动,笔尖发出的轻微“咝咝”声如同一个个音符,在他手中演奏出一曲动听的旋律。“这是一个胡氏贵州龙,它的头已经是修复好了的,可以看到和其他部位比较,更加立体。受大小、骨骼等不同因素影响,修复一块贵州龙化石要花十至二十天时间。”

28岁的李周强是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的一名古生物化石修复师,高高瘦瘦,话语不多。大学毕业后,因为很多原因,李周强并没有选择从事本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2019年,得知省地质博物馆招募培训化石修复师的消息,这个90后小伙子,又一次作出了跨行就业的选择。问其原因,他说了两个字:兴趣。“我从小就对侏罗纪的古生物,特别是恐龙很感兴趣,想着能和那些古生物化石近距离接触,并亲手修复它们,应该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儿。”

怀揣着兴趣和对这个工作的美好憧憬,李周强和大家去兴义基地接受培训,每天八小时的修复工作,经常是一天,甚至一个星期、两个星期都在重复一个动作,渐渐地,李周强发现,这个工作似乎不像自己想的那样有趣。

“很枯燥,感觉不好玩”,李周强说,“而且贵州出土的化石大都是三叠纪时期的海洋爬行类动物,跟侏罗纪的恐龙不搭边。”

不好玩,是李周强给化石修复下的定义,却没成为他放弃的借口。在培训基地,许多老师傅从事化石修复几十年,他们经常对李周强说的一句话就是,做这一行,要有足够的兴趣。

兴趣在哪?李周强最初并不能理解这句话。但选择了就要全力以赴做好,这是李周强的坚持。白天,在基地学习修复技能,晚上阅读大量有关古生物学的书籍,不懂的地方就向前辈请教。有一天,他突然觉得自己领悟到了化石修复的“乐趣”所在。

“我修一块贵州龙的时候,它有六个趾头,我就想它是不是天生的畸形儿?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化石,每一块都有自己的故事,越往里仔细探究,越觉得充满乐趣。”

兴趣让李周强的心安定下来,也使他的修复技能快速提升。不久,李周强就迎来了第一个独立操作的机会。可当一块小小的胡氏贵州龙化石摆在面前时,他坦言,自己和这个远古生命足足对视了几个小时不敢下“笔”。“因为那是一块风化的化石,难度相对来说有点高。不知道怎么下手,坐在那里,迷茫感油然而生。”

第一次化石修复的经历,暴露出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问题,却坚定了李周强要做好化石修复工作的信心:“还要多实践。”

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的展厅里,一块大型贵州真颌鱼化石经过李周强的修复,完整清晰地陈列于此。修复这块化石,李周强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是他比较满意的一个作品。他说:“每一块化石都有一个故事,通过我的修复,让观众们看到它的美丽,了解它,就像和远古生物们在对话。我觉得这项工作就有了积极的意义。”

除了展现给观众,化石修复的另一个价值还体现在研究上。李周强说:“这方面更多的是一种对自然科学的探秘与解锁。为了给后续的研究提供更好的标本,你修复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成果的进展顺利与否。因此,感觉肩上的责任很重。”

化石修复的损伤是不可逆的。每一次修复化石,李周强都保持着精准的作息时间,他说,这也是为了让自己集中精神,全神贯注地工作,才能将对化石的损伤降低到最低甚至没有损伤。

也许是受专业影响,在学习设计的李周强眼里,这些化石都是“艺术品”。他说,他要做的就是用工匠精神去还原它们最真实的状态,并将每一步工作做好,精益求精。

每逢周一闭馆,李周强喜欢一个人到展馆里走一走,看一看这些化石的样子,听一听这些远古生物的美丽故事……“修复的时间越长,就会对化石修复有一种新的理解,你会对于生命的探索更加感兴趣,也会产生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李周强说。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云潭南路与兴筑路交汇处,馆内设神秘贵州、多彩贵州、富饶贵州和奋进贵州等常设展览,主要展示古生物化石、岩矿标本、近现代文物等藏品,另还馆藏了大量自然科学类图书及地质资料供社会借阅。

(参观时间:周二至周日 09:00—16:00)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