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海峡化石搁置 时常被烧

石狮博物馆内藏有数千海峡化石

石狮博物馆内,目前国内发现最完整的短脚水牛化石。

石狮许多渔村保留着古老的传统,从海里捞到遗骨要集中存放。

“海峡人”化石就是在石狮祥芝镇祥渔村的“万阴宫”发现的。

10月19日,深沪湾衙口发现象牙化石,早报连续追踪报道,并于10月30日推出“封面纵深”《史前泉州》,引发各方关注。日前,市民王先生向本社24小时热线96339报料称,在石狮永宁祥芝一带有数量不少的海峡化石,常年搁置在海边的庙宇,时常被烧毁。早报记者立即赶赴现场调查。

现场:

渔民供奉万年化石

记者来到石狮永宁镇梅林村旧码头。一个长约10米、宽约4米、高约3米的毛毡帐篷,前面挂着“好兄弟神帐”绸帘,摆着香炉,里面密密麻麻堆满红色塑料袋。袋里均包着动物骨头、纸钱、香火等。

随行的考古人员刘志成细看后介绍,这些骨头以牛、鹿、马等大型哺乳类动物为主,也包括各种鱼类和少数鸟类,“其中不少是万年以上的化石,越黑越沉,代表石化程度越高,年代就越久远”。

这个帐篷内动物骨头和化石数量当在数千,甚至上万件以上。数量如此众多的化石来自何处呢?

原因:海里捞到残骸要安置

村里渔民告诉记者,闽台渔民有个习俗,即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从海底打捞出来的,无论是人的或是动物的遗骨,甚至瓷片等物,均不扔回大海,必须带上岸妥善安置,好让这些流散于海里的残骸有个安稳的归宿,以保佑渔民海上作业平安。

据了解,在闽南沿海一带,一般会将这些残骸集中堆放在码头边,并烧香祭拜祈福,在特别时节还燃放鞭炮求平安。甚至有的渔村还专门修建庙宇存放和供奉,有的还集中埋葬,并立墓碑刻上“好兄弟墓”四个字。

除了永宁,泉州还有没有别的地方堆放动物残骸呢?

幕后:曾筛出“海峡人”化石

当地渔民介绍,堆放残骸,同时也要看渔港大小船只的数量,一般较大型渔港和较多船只的地方才有固定的地方和较大的规模。石狮一带除了永宁梅林村旧码头“好兄弟”庙,在祥芝镇祥渔村还有一个“万阴祠”。记者随后赶到万阴祠。

横批“修善积德”,对联“十方白骨归祠宇,阴地赤心■德人”——庙宇上的字将其功用说得明明白白。不过,记者在现场看到,万阴祠的“藏残室”内存放的动物残骸较少,有牛、鹿、马等各种动物的化石,包括一块明末清初的青花瓷碗残片。

1998年,正是在这不起眼的“万阴祠”内发现了轰动考古界的“海峡人”化石。据了解,当年在祥渔通讯站工作的渔民蔡久芳,在一批残骸即将烧毁之前,通过泉州晚报社联系到了考古人员刘志成。后来,刘志成先后两次从“万阴祠”挑出30多袋动物化石,筛选时发现一件疑为人类骨的化石。

通过走访证实,这件人类化石是渔民在台湾海峡捕鱼时打捞到的。最后,化石由厦门大学考古专家蔡保全鉴定,并经“北京人”化石发现者、中科院院士贾兰坡鉴定,证实是近3万年前台湾海峡人类右肱骨化石。这根化石的发现,轰动了当时两岸的考古界,后起名为“海峡人”,现存放于石狮市博物馆。

现状:存放满后时常被烧毁

如今已68岁的渔民蔡久芳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大马力的深海捕鱼拖船后,陆续发现各类动物残骸数量激增。由于当时渔民并不知晓里面有很多是万年以上的化石,等到庙宇堆满后就集中烧毁,有时一年还不只烧一次。

刘志成也介绍,去年他到永宁镇梅林村古码头“好兄弟”庙时,就发现刚刚烧过一次。记者爬上台阶,观察毛毡篷内发现,十米长的篷里面有三分之二堆砌的残骸似被烧过。据介绍,多年以前也曾发生过渔民在上香烧纸钱时遇风,不小心点燃毡篷后被烧毁的事件。

当地渔民介绍,如今码头虽然已搬,但大家仍然按习俗,捕鱼时从海底捞起的各类残骸仍然存放于此。这么些年,烧毁再捞,捞了再烧,情况如何呢?

叹息:化石越来越少了

据了解,由于渔船马力加大,工具更先进,经过多年的打捞,现在每年捞起的残骸和化石越来越少了。

“越来越小,越来越少了。”蔡久芳介绍自己两个儿子现在仍在从事捕鱼行业,但与自己当年相比,捞起来的动物残骸和化石量远不如前,越来越少,个头也越来越小了。“当年还捞起过完整的鹿角化石,牛、马骨化石大且完整。”

“对于考古和科研,这些都是宝贝,烧了多可惜。”刘志成说,说不准里面就有另一根“海峡人”化石呢。

一如习俗,这些海峡化石常年搁置、时常被烧的事实仍在各个渔村发生着。


东南早报 记者 赵伟 王柏峰 文/图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