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陈立群——让岩石“话说”,了解龙文的远古文明

陈立群在仙字潭查看岩画

陈立群在仙字潭查看岩画

(化石网报道)据闽南日报:跋山涉水义无反顾,遇毒蛇马蜂毫不退却,带领村民发现数十处重要岩画遗存,为福建史前人类文化研究提供重要依据,考古人陈立群——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描画自己的生活、想象和愿望,在岩石上磨刻和涂画,留存至今直至被发现,这就是岩画。岩画中的各种图像,也成了人类最早的“文献”。近日,考古研究员陈立群带领蔡坂村考古爱好者蔡溪南、蔡建钟等人前往与云洞岩比邻的凤山复查史前“太阳神”岩画时,意外新发现三处岩画印记。其中一处为龙文区首次发现的“人物”岩画,另外两处分别为“方格符号”和“直棋盘”。

不畏艰险

与村民一道寻山踏水觅遗珍

“此‘人物’岩画描绘的是哪位神仙,目前还未敢妄断;而‘方格符号’有若天书、神秘莫测;目前来看,‘方格符号’与‘直棋盘’摆向均为南北,再次印证‘辨方定位’的原始方位意识。”陈立群介绍。

“没想到复查‘太阳神’岩画,还能一次性发现三处岩画,这是意料之外,但也算意料之中。”陈立群眉开眼笑,按他的话来说,从事考古研究,就是在不确定中找寻远古留下来的确定性。

1987年,陈立群任职于东山县文化馆考古组,参与发现的“东山人”肱骨化石,是当时福建省唯一史前时期的人类化石。当时的发现,标志着原先定义福建省人类史从七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直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为福建省史前人类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1988年,陈立群调至东山县博物馆任副馆长,后升馆长,直至2011年退休。“年轻的时候,我就热爱考古这个领域,从事了几十年,离不开也放不下。退休后不久,我被特聘到龙文区博物馆工作。”陈立群点了支烟,喝了口茶,向记者娓娓道来。

初到龙文区博物馆不久,陈立群结识了蔡坂村村民蔡溪南,一个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聊天时,他回忆小时候放牛经常在大石头上看到各种奇形怪状的图案印记。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些图案搞不好就是岩画。”陈立群说,当时蔡溪南正在编录蔡氏族谱,经常上山寻找墓碑,就鼓励他多留意,看能不能发现些特殊的印记,并及时转达。

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蔡溪南拉着同村亲戚蔡建忠跟着陈立群一起寻找,发现了不少岩画。“陈立群就是我的老师,是他引领我走上考古之路,也是他手把手教我专业知识,指导我如何找寻辨别岩画。”蔡溪南十分感慨,对他来说,在认识陈立群之前,他只是一个闲不住爱跑山的农民,从未想过涉足考古这个看似高深莫测的领域,更没想过可以参与发现这么多的岩画,他感到从事这份“业余事业”十分开心且充满成就感。在他们的鼓励带头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这支“业余考古队”来。

探寻岩画的过程,必定伴随着山路崎岖和重重险境。“陈立群是个极具探险精神的人,对待他所热爱的考古事业,可以拼尽全力、奋不顾身。”龙文区博物馆工作人员沈少辉对记者说,一次去复查全国著名岩画华安仙字潭岩画时,要途经的流域河水湍急,十分危险,陈立群义无反顾地徒步前往,只为能够详细查看岩画。此外,他们一行人在山林间探寻岩画时,多次遇到有剧毒和攻击性的蛇和马蜂,场面一度非常危险。“他对待工作认真严谨,只要有一丝不确定因素,绝不会妄下结论,定要请教专家,与同行分析探讨。”在沈少辉眼里,陈立群有着令人敬佩的科学探索精神。

“只要有人跟我说发现了岩画,我就立刻奔过去,不然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会一直想着这事。”对于陈立群来说,走近远古岁月、触摸生命密码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有成就感的事。

重要发现

不起眼山石竟是旧石器时代物件

2015年以来,陈立群和蔡溪南等人在云洞岩和凤山一带陆续发现约30处岩画,构成“云洞岩岩画群”,主要分布于山腰、山麓和山顶。这是迄今为止福建境内发现规模较大、内容较丰富的岩画群,岩画群中有一些岩画作品尚属福建首次发现。

“此前,在对‘云洞岩岩画群’中的一处‘祭月祈雨’岩画再次开展田野补充调查时,我们发现位于凤山腰处有一幅岩画刻于磐石上。”陈立群回忆道,考古表明,此岩画生动描绘雨神普降甘霖,滋润山川田野的景象,同时还是一处举行祭月祈雨仪式的场所,后命名为“田州山雨神”。从内容题材、制作技法、表现形式、风格特征上来看,其学术研究价值较高,为进一步研究福建的岩画提供了重要材料和依据。

“这件旧石器时期的打制石器价值不可估量,还好有幸发现,未与之失之交臂。”记者在龙文区博物馆看到一块极美的淡绿色石头,并了解到有关它的有趣故事。

2019年3月的一天,蔡溪南在凤山上发现一块形状怪异的石头,这是他从未见过的。“我拿起来看了看,掂了掂,心想这不过是一块石头,便扔了。”热衷考古且多年来义务帮助文博部门发现过不少有研究价值的线索和文物的蔡溪南转念一想,这块石头的样貌很少见,会不会有什么考古价值?他随后返回,寻觅被他随手扔掉的石头。

蔡溪南心想:“还是拿去龙文区博物馆给陈立群鉴定。”果真捡到了宝贝,陈立群凭着数十年的考古经验,问明由来后仔细查看石块,当即判断这是一件旧石器时期的打制石器。“旧石器时期器物在龙文区可不多见啊!”陈立群非常兴奋,立即把石器带到福建省博物院,请该院研究员、福建旧石器时期考古权威范雪春进一步鉴定,确认这是一件旧石器时期打制的刮削器,年代距今约3万~6万年。后根据文博专家实地考察,这件石器所处地点位于凤山南麓,海拔30余米,红土发育,红土层中发现代表某一时期古地表的砾石条带。这一重要发现,是龙文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化遗存,它为寻找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提供了重要线索。“而且,结合石器遗存地点的地质地貌条件,有望在凤山探寻发现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陈立群显得十分期待。

后继有人

考古队伍汇聚越来越多年轻人

“这几年发现的云洞岩岩画群,它们所处的年代文化相对活跃,闽族已经逐渐进入青铜时代。原本‘北依华夏,面向南岛’相对独立完整的土著文化,在受到来自中原及邻近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将其嬗变、发展的新文化传播到原先就存在的东南土著民族的文化圈。”每每谈到所热爱的岩画,陈立群总是滔滔不绝。他说,如果将云洞岩岩画群放在太平洋岩画圈上进行考察与比较,便能找到这种文化嬗变与传播的轨迹,这便是云洞岩岩画群学术价值所在。

“这些岩画当中的意向性、抽象性,以及有些接近于文字书写的形式感,都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造有非常大的启发。”陈立群说,作为早期人类思想交流、历史记忆与心理情感传达的“图像语言”,岩画既是历史长河遗留的视觉艺术资源,也是人类自身历史、宗教与心理体验的图像见证,具有永恒的魅力。岩画这个庞大的图像记忆库,让我们有机会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自身演变史,以及人类艺术史进程。随着人们对它越来越多的认知、保护与探索,岩画也将焕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作为中国岩画学会会员、省考古学会会员的陈立群,研究考古已经近50年了,考古对年过古稀的他来说已经融入血液,和生命汇为一体。“这几年,我们这个队伍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其中不乏‘90后’,现任的龙文区博物馆馆长就是1991年出生的,还是女孩子。”陈立群笑着说,近年来,在政策法规的扶持以及各方的大力宣传动员下,全社会重视文化遗产发掘保护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年轻一代对考古学、文物也愈发感兴趣,这群年轻的考古工作者有活力、有情怀、有梦想,必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