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穿越“石”空打开贵州史前海洋“盲盒”

贵州始杯海绵化石放大模型(新华社记者 杨欣 摄)

贵州始杯海绵化石放大模型(新华社记者 杨欣 摄)

(化石网报道)据新华社(记者 杨欣、陈嫱):走进近日正式建成向公众开放的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一个造型奇特的模型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6亿年前的“海绵宝宝”贵州始杯海绵化石放大后的样子。而真实的贵州始杯海绵化石只有米粒大小,由3根管状物缠绕组成,外观像是一枚心脏。

记者了解到,海绵动物是所有动物门类中结构形态复杂程度最低的动物,被学术界广泛认为是最接近动物原始祖先的类群。贵州始杯海绵化石的发现,将原始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实证记录从寒武纪向前推进了6000万年。

2006年夏天,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殷宗军从贵州瓮安采集了一些岩石,其中就藏着这枚“海绵宝宝”。从把标本带回去,到2015年研究完成,花了足足9年时间。

穿越“石”空,来贵州看史前“海洋世界”。记者发现,不只是贵州省地质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贵州大学等地,同样“珍藏”了不少史前海洋生物化石。

在贵州省博物馆,讲解员宋曼向记者解释,这是因为在几亿年前,贵州基本上是一片汪洋。三叠纪时期,这片浩瀚的史前海洋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欧洲和北美。此后由于复杂的地质作用,地壳慢慢上升、高原隆起,最终形成今天的云贵高原。

打开这个孕育了最初动物生命的海洋“盲盒”,我们都能看到啥?

在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古生物研究中心的陈列室里,一枚长着八根触手、呈螺旋放射状的化石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它有着一个美丽的名字——八臂仙母虫,因外形酷似仙女星系而得名。数亿年前的动物,和百万光年外的星空,就这样被联系到了一起。

学院老师兰天告诉记者,八臂仙母虫发现于贵州江口庙河(瓮会)生物群,来自距今约5.8亿年至5.5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和海绵这类底栖动物相比,仙母虫已经属于浮游动物,拥有更复杂和高级的生物形态。通俗来讲,它是一只极为原始的‘虫’。”兰天说。

陈列室的另一头,一枚距今约5.4亿年至4.8亿年寒武纪时期的林乔利虫化石,则是小龙虾的祖先。这枚化石能够回答一些有趣的问题,例如,小龙虾的虾线为什么是在背部而不是腹部?

兰天告诉记者,现代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在腹部,消化系统在背部,与人类相反。“而我们最新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林乔利虫的脑部结构,并通过荧光技术区分了它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位置。”兰天说,研究发现,在几亿年前小龙虾的祖先就已经是今天这样的内部形态了。

时间来到2.2亿年至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生物形态变得更高级,海生爬行类动物逐渐成为这片海洋的主宰。和海绵、虫类这样的“小不点”比起来,这一时期的动物很多已经是“大家伙”了。

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镇馆之宝”梁氏关岭鱼龙9.3米的身长,昭示着它曾经在海洋里的霸主地位。而在贵州盘县生物群发现的东方恐头龙,脖子有1米多长,是躯干的两倍。

在这个史前海洋“盲盒”里,有许多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神奇生物,可也有一些生物仿佛掉进了“时间的缝隙”,数亿年并没有将它们改变多少。

记者走进贵州省博物馆,有些三叠纪时期的鱼化石,形态与今天的鱼类并无太大差异。一种在三叠纪时期极为繁盛的空棘鱼,一度被认为在白垩纪时期灭绝。“1938年,南非海域首次发现了这类鱼的活体,被命名为‘拉蒂迈鱼’,形态结构几乎没有改变,被称为‘活化石’。”宋曼介绍道。

在这个史前海洋“盲盒”里,有许多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神奇生物,可也有一些生物仿佛掉进了“时间的缝隙”,数亿年并没有将它们改变多少。

记者走进贵州省博物馆,有些三叠纪时期的鱼化石,形态与今天的鱼类并无太大差异。一种在三叠纪时期极为繁盛的空棘鱼,一度被认为在白垩纪时期灭绝。“1938年,南非海域首次发现了这类鱼的活体,被命名为‘拉蒂迈鱼’,形态结构几乎没有改变,被称为‘活化石’。”宋曼介绍道。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古生物研究中心赵元龙教授告诉记者,贵州是一个古生物王国,这里从埃迪卡拉纪到寒武纪阶段的早期后生生物化石资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重要。“贵州这个阶段的化石,可以说是动物生命的黎明。”赵元龙说。

在殷宗军看来,贵州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化石宝库,例如瓮安生物群。“未来我们会继续推进瓮安生物群的研究,找到更多与动物相关的化石类群,为还原动物起源这个宏大的故事提供关键拼图。”殷宗军说。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地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