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巨犀”的探秘之旅

“临夏巨犀”的探秘之旅

“临夏巨犀”的探秘之旅

“临夏巨犀”的探秘之旅

“临夏巨犀”的探秘之旅

(化石网报道)据临夏电视台:7月6日上午,“临夏巨犀”命名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邓涛赴“临夏巨犀”化石出土地点——东乡县百和乡王家川,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化石出土和研究的过程。

据了解,临夏盆地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地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断陷盆地,发育并出露距今约3000万年以来的从渐新世红层至全新世黄土的连续晚新生代陆相沉积,其中富含哺乳动物化石。而这些化石材料中包括大量头骨,也有完整的骨架和大量的肢骨。这些多门类的化石为研究其个体发育、形态变异、系统演化、地质时代、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等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邓涛说:“化石能够保存下来是非常难得的,山上有很多死亡的动物,就算当时它被迅速掩埋,但是如果地下水没有富含矿物质,它也会被分解掉,而地下水中带有的钙、碳酸钙这样的矿物质会把磷酸钙替换掉。然后我们在这个剖面上一层一层地取古地磁的样品。”

2015年5月,“临夏巨犀”化石出土于东乡县百和乡王家川,被征集到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后引起了邓涛带领的研究团队的高度重视,他们多次来到临夏,实地勘探、发掘,发现该地的红色岩石中含有微小的铁离子,而这微小的铁离子却在“临夏巨犀”的断代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铁离子在氧化状态下是红色的,而发掘地层是有铁离子的,这记录了当时地球磁场的方向,做磁性地层学的研究者有详细的全球地磁倒转年表,这里虽然没有火山岩,但是有磁场倒转序列和标准的极性柱对比,所以我们得知‘临夏巨犀’距今2650万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邓涛如是说。

其实,用科学方法为“临夏巨犀”断代只是课题组工作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将新出土的化石与其他巨犀化石进行比对,判断是否为同一属种。“我们扫描‘临夏巨犀’化石,实现(模型)来回旋转,有了这样一个数字模型以后,我们采集上面的形态数字化的参数,然后把这些数据全部排列在一起,比如把它鼻骨隆起的弧度和之前发现的破碎的材料对比,看是否有相同或不同的地方,把所有的数据放在一个矩阵里面,用数学的方法得出一个最可信的结论。”邓涛说到。

邓涛带领的研究团队课题组用古地磁测年结合古生物确定“临夏巨犀”存在的年代,用形态对比方法确定不同属种,最后通过系统发育的方法分析其“家谱”。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邓涛说:“在我们找到的巨犀家族里面‘临夏巨犀’是最进步的巨犀,目前,没有发现‘临夏巨犀’有没有后代,也许它就是这个家族灭绝之前的最后的一个种。哈佛大学博物馆有一个考察队一直在巴基斯坦研究巨犀,在发现临夏盆地丰富的化石以前,研究青藏高原最好的一个地点就在巴基斯坦西瓦利克地区,那里每一层地层里都有可能找到化石,我们要进行两边的对比,必须要有国际的合作。”

从发掘、修复、研究、检验,邓涛研究团队共历时6年,揭开了“临夏巨犀”这一地球有史以来最大陆地哺乳动物的神秘面纱。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临夏巨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