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上山稻花香——浦江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记

上山考古遗址公园 拍友 张浩钺摄

上山考古遗址公园 拍友 张浩钺摄

(化石网报道)据浙江在线金华11月17日讯(记者 沈听雨 徐贤飞 叶梦婷 沈立):20年前,一粒深埋在土壤深处的炭化稻米,几块掺杂了砻糠碎壳的陶片,揭开了沉睡万年的浙江浦江上山遗址的面纱。从这里开始,距今11000年至8500年的上山文化逐渐走入大众的视线。2006年,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类型被正式命名为上山文化。随着考古工作不断深入,至今,浙江已在浦江、义乌、永康等地发现上山文化遗址共19处,构成了中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浦江上山唱响的上山文化,把浙江的历史推进到了万年前,填补了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而上山文化遗址发现的稻作遗存、木构建筑遗迹和环壕、彩陶等,为探索人类文明起源以及农业起源等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例证。

今年是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11月12日至14日,“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浦江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针对“上山文化”“上山之稻”“农业起源”等热议连连。

上山文化有哪些新的考古成果?上山文化遗址发现的核心意义是什么?万年上山为什么是世界稻作起源地?如今,关于上山文化的思考和探索仍在继续。

它比河姆渡遗址早了三四千年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亲历了上山文化发现和研究的整个过程,他感慨:“上山文化让人们跳出了宁绍平原与杭嘉湖平原,窥探到了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另一种面貌。上山遗址的发现,成为拓展浙中、浙西地区新石器考古工作新局面的一个契机。”

1996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拟建的杭金衢高速公路沿线进行前期文物调查,蒋乐平担任领队。调查历时两个多月,在250多公里的路程内多次往返,发现了古遗址、古墓葬信息数十处。其中,在诸暨市次坞镇发现的楼家桥遗址,是此次调查中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蒋乐平告诉记者:“正是这处遗址的发现,拉开了浦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专题考古调查的序幕。”

2000年,考古调查队一行来到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在这里,竟发现了一处良渚文化墓地,取名为塘山背遗址。塘山背,是渠南村的旧名,其中包括塘、旧山背、新山背等自然村。蒋乐平回忆:“我们在一个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土丘中清理出良渚文化中期的古墓44座,这也是钱塘江以南发现的第一个良渚文化墓地。”

对于当时的考古界而言,在浦阳江上游发掘出良渚文化的墓地,为解决良渚文化分布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因此,考古队决定把调查范围向周边延伸,这成为上山遗址发现的契机。

在渠南村北边一个叫上山的台地上,蒋乐平等人发掘到了一种完全陌生的文化遗存,出土的遗物中有圆石球、不规则扁长方体的磨棒、形制较大且粗犷的石磨盘以及夹炭陶器等等。蒋乐平表示:“这些出土的器物与当时已知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器物大相径庭,以上山遗址的代表性器物大口盆为例,它就和楼家桥遗址出土的陶器完全不同。因此,当时我们存在两种猜测——上山遗址或许比已知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年代更为久远;也或者,上山遗址属于‘边缘地区’新石器文化,所以落后于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这些‘中心地区’。”

2003年1月,谜底被揭晓。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把考古队送来的四片上山遗址夹炭陶片进行年代测定后,传来了令人惊喜的消息,四个测年数据距今11400年至8600年,比河姆渡遗址早了三四千年,比跨湖桥遗址早了两千多年。在蒋乐平看来,上山遗址年代的测定,是上山遗址发现的真正标志。

“2004年,我们在二期发掘中意外发现了丰富的打制石器,它们‘出生’在更古老的旧石器时代。”蒋乐平告诉记者,陶器、农业和磨制石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到来的标志,而上山遗址中同时存在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也许说明它正处于新旧石器的过渡阶段。

2005年,嵊州小黄山遗址又发现了相同类型的文化遗存,进一步证明了上山文化类型不是孤立的。2007年开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实施了“浙中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专题调查”,永康庙山、太婆山、湖西遗址,龙游荷花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仙居下汤遗址等19处上山文化遗址陆续被发现。这些遗址分布在浙江中南部低山丘陵之间的河流盆地,其中以金衢盆地最为密集。通过碳十四进行年代测定后,这一系列遗址大致将上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大期,进一步证实了“万年上山”不虚其名。

种植水稻的历史,在这里找到源头

水稻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供给了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人群,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一直是世界考古学界持续不衰的热门话题。而上山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就是早期稻作遗存。

在上山考古遗址公园的展厅里,挂着一幅“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题词,题写者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年10月,蒋乐平拜访袁隆平先生时,指着上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的照片向袁老介绍道:“这就是万年上山碾磨稻壳的工具,通过上山文化遗址,我们找到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链。”

一万年前稻米的信息,是从上山遗址中发现最多的夹炭陶里找到的。上山先民将碾碎的稻壳及稻叶掺和在陶土中制作陶器,正是这一行为,幸运地保存了一个涉及文明的重要密码: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在上山遗址中找到了源头。

让人惊叹的是,上山文化早期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夹炭陶中都发现了稻米遗存。根据对陶片中的谷壳进行分析发现,稻壳中保留的部分小穗轴出现了折断痕迹,且陶片中稻叶、谷壳并存,属于“割穗”收获的伴生现象,这说明上山稻米同时出现驯化和收割的双重特征,上山先民已经出现了稻的栽培行为。同时,在出土的石片、石磨盘等器物上,也发现了上山先民收割、加工稻谷等证据。

蒋乐平曾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将适量的粳稻稻谷放在上山遗址出土的石磨盘上,用石磨棒进行挤压搓磨,五分钟后,随意抓出一把进行数数统计,结果发现,脱粒效果很好,谷壳的粉碎程度、保留形态也与夹炭陶中观察到的基本一致。

2005年秋,第一粒较为完整的炭化稻米被发现。如今,这粒炭化稻米成为了上山文化最神奇的展品,一个不起眼的小黑点,只有通过放大镜才能勉强看清楚。蒋乐平却说:“在这粒炭化稻米中,我们看到的是绵延万年的人类文化基因。”

农业起源、人类起源和国家文明起源,是考古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三大课题。它们是人类及其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节点。

上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大量柱洞遗迹和带沟槽基础的房址,其中,在桥头遗址等地还发现了环壕聚落和大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彩陶,这证明了距今1万年前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初级村落”。“这一概念的提出,开启了上山文化和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一片新疆域。”蒋乐平说,中国目前发现的距今万年以上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以洞穴遗址类型为主,而上山文化遗址证明了具备稻作文化特征的“初级村落”已在钱塘江地区率先出现,这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上山文化遗址成为迄今发现的最早告别洞穴生活方式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稻作既是原因,也是结果。蒋乐平表示:“上山文化遗址已成为早期农业起源的一个标本,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索。”

一直以来,关于上山文化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从未停止。在11月14日举行的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员吕厚远又揭示了一项新的成果,其团队在上山遗址的生土层中,发现了大量3万年前至1万多年前的野生稻遗存,又在遗址第8文化层,发现了1万年前具有驯化特征的水稻植硅体,再次为距今1万年前后的上山先民已经开始水稻的利用和驯化提供了实证。与此同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体制研究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邓振华团队也有了令人惊喜的新发现——桥头遗址首次发现了大量上山文化时期的高比例驯化的稻作遗存,成为了上山文化稻作起源研究的又一项新突破。

这张文化金名片正不断被擦亮

上山文化考古工作的推进,同样促进了相关地区的遗址保护工作。如今,在上山遗址上已经搭起了保护棚,四周种满了金灿灿的稻谷,AB陈列馆里皆是珍贵文物,这是上山考古遗址公园的一景。

记者了解到,自上山遗址发现以来,对遗址的保护、研究及宣传已成为浦江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2006年5月,上山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上山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上山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均已颁布。2013年,上山遗址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2016年,上山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工程(一期)建成并向公众免费开放。今年,上山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工程(二期)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惊喜的是,随着万年上山这张金名片不断被擦亮,浦江的文化内涵正在原有“基座”上不断丰富。上山考古遗址博物馆馆长张国萍告诉记者:“浦江一直都是书画之乡、诗词之乡,上山遗址的发现则进一步增强了浦江地区的文化厚度。”

目前,万年上山的文化根脉正不断融入浦江,浸润当地群众的精神世界。

近日,黄宅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收到了一本特殊的校本教材——《走进上山》。该书从上山遗址、上山人的食物、上山人的工具等几方面入手,把上山文化以儿童化的角度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其中,还特别设置了“上山歌谣坊”模块,把每一节的内容以歌谣的方式进行总结,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黄宅镇中心小学语文老师王巧敏表示:“我已经给我们班上了三四堂课,小朋友都感叹浦江的先人太厉害了。”

王巧敏曾参与《走进上山》的编写,她回忆道,浦江县教育局从2016年就开始着手进行这项工作,由黄宅镇中心小学组织教师进行资料收集、整合以及教材编写,期间走访了众多专家学者,几易其稿,最终于今年定稿出版。王巧敏说:“走访过程中,我也有很大的感触,从对‘上山文化’这四个字只有符号性的认识,到后来逐渐了解了上山先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上山文化的重大意义,作为浦江人,我觉得非常自豪。”

不仅如此,下地是农民,放下裤腿是书画家的浦江人,还用一首首诗、一幅幅画保护传承着上山文化。“秋色连波何处觅,上山遗址见辉煌。耕耘荒漠一犁地,收获人间万担粮。陶碗封尘经岁月,石盆破土历沧桑。稻花香引后人路,远古文明孕浦阳。”在9月末举行的浦江农民丰收节赛事会上,白马镇塘角村村民鲍根仙的这首诗歌《上山文化》赢得了全场好评。她说,前不久在上山考古遗址公园看到被时光掩藏了一万年的稻种和陶器时,惊叹不已,“我们的祖先很伟大,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奇迹,我想通过诗歌来表达这种喜悦、骄傲的情感并让更多人知晓。”

“这些年,文化与艺术不断碰撞融合,浦江书画诗词作品中表现‘上山文化’的作品越来越多,也让更多人对上山文化有所了解。”浦江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利明说。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是它生命的一部分,保护历史文脉可以深厚城市底蕴、增强文化自信。接下来,浦江还将联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其他18处上山文化遗址所在地的相关部门,加强上山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宣传,擦亮万年上山这张金名片。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旧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