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家发现迄今最早有完整舌骨原始哺乳动物化石背后:野外“寻石”帐篷外有狼叫

古生物学家发现迄今最早有完整舌骨原始哺乳动物化石背后:野外“寻石”帐篷外有狼叫

古生物学家发现迄今最早有完整舌骨原始哺乳动物化石背后:野外“寻石”帐篷外有狼叫

(化石网报道)据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胡婷婷):目之所及是黑色戈壁,帐篷外面是声声狼叫;牛仔裤被汗水反复浸透,一个月下来裤子能自己“站着”……这些都是古生物学家日常工作中不为人知的幕后。

六年磨一剑!近期,由沈阳师范大学组织的国际合作课题组在距今约1.64亿年的侏罗纪地层中发现并证实了迄今最早具有完整舌骨的原始哺乳动物化石。

课题组负责人、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教授周长付介绍,经对比研究,在我国内蒙古宁城五化地区发现的侏罗纪哺乳型动物化石——微小柱齿兽,具有与现生哺乳动物同样的舌骨构造,而在此之前发现的哺乳型动物化石都没有完整的舌骨保存下来,大多只有牙齿或不完整的骨架等。

完整的舌骨细小易脱落 难留于世

“舌骨比较细小,又与其他骨骼连接不紧密,所以动物死亡后,很容易脱落或腐烂,因此很难保存下来。”周长付解释,“这次发现的舌骨构造十分完整,非常难得,包括甲状舌骨、基舌骨、角舌骨和上舌骨等。各个骨节之间有活动关节,总体结构呈马鞍状,迥异于生物进化过程中更原始的爬行动物的棒状舌骨,而与现生哺乳动物一致。”

此次新发现的微小柱齿兽化石保存完好,体长约14.7厘米,体重约5~9克。据介绍,这是迄今发现的体型最小的柱齿兽类化石。它的舌骨部分只有几毫米大小,用肉眼很难分辨,科学家们通过工业CT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探测,经过长时间研究,最终确定了舌骨的存在。

周长付解释,舌骨对食物精细咀嚼和吞咽有关键作用,马鞍状舌骨决定了咽喉的框架,标志着与爬行动物相比,哺乳动物的食物咀嚼更为精细。微小柱齿兽的发现,为揭示现生哺乳动物舌骨构造的起源首次提供了最直接的化石证据。

此次发现的微小柱齿兽是首次被发现并命名的新物种。“它具有典型的原始哺乳动物特征,骨骼轻盈,肢骨长而纤细,尾巴超过体长的一半,以树栖生活为主。”周长付说,其形体小、体重轻,具有下颌式中耳等特征,也对原始哺乳动物多样性和中耳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此次化石发现代表了我国侏罗纪燕辽生物群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燕辽生物群主要位于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交界地带,是世界知名的中生代生物化石宝库,对研究恐龙、鸟类、被子植物起源等研究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

地质信息+文献记载 锁定化石产地

微小柱齿兽化石最初是由当地的老百姓发现的。周长付介绍,辽西、内蒙古交界地区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化石发现历史,所以老百姓多少对化石也有一些了解。如果他们发现了一些没有见过的东西,或者说这个东西他们见过,但是觉得很有价值,当地老百姓就会和科研院所联系。

“我接到电话大概是2013年10月份,他们先给我发来了照片。看到照片觉得挺有意思的,保存得特别好,骨骼和我们已知的都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就过去到老乡家里看了看。又到产地进行了调查比对。”周长付说。

除了由当地老百姓提供化石线索外,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也会做一些野外发掘工作。那自己发掘时,研究人员是怎么知道哪里有化石,怎么锁定发掘地点呢?“类似于按图索骥。”周长付介绍,咱们国家在上世纪50年代进行过全国范围的地质普查工作,当时把全国的地质信息都标注出来了,每个地方地下的地质情况都比较详细。另外,前人也会在研究报告中留下一些相关的化石信息,我们也是根据这些信息去锁定。

“假如说我们要找恐龙,就要去中生代的地层找,你去其他地层就找不到。我们就是结合文献来锁定,这样更容易发现目标。”

辽宁发现的化石 告诉你鸟和恐龙的关系

周长付说辽西地区是举世罕见的化石宝库,辽西区域,也就是以朝阳为主体,包括锦州的义县、葫芦岛建昌以及河北省的承德、内蒙古的宁城等区域,化石都很多、量很大。

“比如说鸟类化石,在辽宁鸟类化石发现以前,中生代的鸟类研究是比较薄弱的,研究的人很少,研究很少的原因是化石很少。”始祖鸟发现150多年以来,全世界一共才有12件。但是辽宁发现的鸟类化石成千上万件,工作人员在北票进行发掘的时候,一平方米就发现好几只鸟。

而辽宁发现的化石,也改变了很多此前形成的认知。“以前都认为中生代的哺乳动物数量很少,而且都是生活在恐龙阴影下的小类群。”因为中生代也被称为恐龙时代,恐龙大家族十分繁盛,大家都认为哺乳动物是被它压制的,一直发展不起来,所以化石量也十分少。“过去发现的都是零星的牙齿之类的,保存骨骼的非常少。所以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观念就是中生代是恐龙的时代,哺乳动物一直被压制。”

但是辽宁发现的化石,却呈现出了另外一种面貌:中生代哺乳动物其实具有多样性,生态多样性能达到现在哺乳动物的70%~80%。虽然数量和现在的哺乳动物数量是没法比的,但是它在有限的生态空间里也达到了极致。“它也有会滑翔的,也有会游泳的,甚至还有个头很大的,会吃小恐龙的。”

此外,在辽宁发现的恐龙化石,颠覆了一些既有观念。“在过去,鸟的起源大家是不清楚的,只知道在德国发现了距今约一亿五千多年的始祖鸟化石,鸟和恐龙是什么关系,大家都不清楚。”有了辽宁发现的有毛恐龙化石,就解决了鸟类起源的一些问题。研究辽宁发掘的恐龙化石,发现很多恐龙也是长羽毛的,而且现在证明鸟类的羽毛完全是从恐龙那儿继承下来的。现在的研究认为整个恐龙家族都有丝状的羽毛,只是到离鸟类比较近的支系里面,羽毛才变得多样化。而且通过微观的羽毛重建的研究发现,恐龙的羽毛和现在鸟类羽毛都差不多。

古生物学家野外驻扎 一中午拍死几百只苍蝇

化石发掘研究工作,免不了去野外。遇到大规模发掘时,会去野外驻扎,帐篷、电镐、铁锹、铲子、木板等都是研究人员的常备工具。“辽宁这边交通方便一点,有时候也就在外面住1~2个星期就差不多了。”

周长付说有一次在甘肃野外发掘,在帐篷里整整住了一个月。“因为当地很晒,石头全都被晒成黑色了,所以叫黑戈壁滩。”发掘现场离市区很远,大家都住在帐篷里。每个星期只有一辆货车去市区补充给养。“那里一点信号都没有,大家每天的生活很规律,早上8点开始敲标本,中午12点吃饭,午休到3点,继续敲标本,到晚上8点简单洗一下就睡觉了。”晚上睡在帐篷里都能听见外面狼的叫声。实在无聊大家就去外面看月亮、抓老鼠。

最令他们苦恼的一次是苍蝇异常繁盛,一中午能拍死好几百只。“我们厨师做好饭,首先要把锅里的苍蝇撇出去。我们拿到饭最先做的也是把苍蝇挑出去。”结束一个月发掘工作,“大家的牛仔裤脱下来全都能站着了。”

新闻延伸

沈师古生物学院 多次发现各类化石

沈阳师范大学拥有一支高水平国际化古生物研究队伍,近年来先后产生了赫氏近鸟龙、巨齿兽等一批重大科技研究成果。

2009年,胡东宇教授课题组在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地区发现了距今约1.6亿年的带毛恐龙化石,这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长有羽毛的恐龙——“赫氏近鸟龙”的新发现。

2013年,周长付和国外科学家组成的课题组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距今约1.65亿年的中侏罗世地层中,首次发现迄今最原始的带毛发哺乳动物——“哺乳形巨齿兽”化石。“巨齿兽”完整保存了90%以上的躯体,是最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之一。这为追溯哺乳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

2017年,沈师古生物学院与北京大学地空学院等组成的课题组在辽西建昌玲珑塔首次发现的距今约1.6亿年的滤食性翼手龙类化石,命名为辽翼龙,代表了迄今世界最早的滤食性翼手龙类的化石记录。辽翼龙化石的发现不仅为翼手龙类的侏罗纪起源提供了宝贵证据,也为该类群的生态演化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2018年沈师古生物学院胡东宇教授课题组首次发现世界最早的带不对称飞羽的恐龙“彩虹龙”, 该标本代表一个和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新属种。彩虹龙的发现,意味着1.6亿年前多种似鸟恐龙同时出现,鸟类特征快速演化,这一时期很可能代表恐龙向鸟类转化的一个关键时期。

2018年,古生物学院青年专家梁飞、杨涛博士带领的研究小组在古植物学家孙革教授指导下,在黑龙江嘉荫首次发现我国迄今最早的“莲”化石,并命名“嘉荫莲”新种。这一新发现将我国莲化石记录至少提前了3000多万年。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哺乳动物 古生物学家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