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陡山沱组新材料揭示贵州瓮安生物群地层对比关系

贵州瓮安生物群、湖北樟村坪微体化石组合的地层对比关系

贵州瓮安生物群、湖北樟村坪微体化石组合的地层对比关系

湖北樟村坪陡山沱组刺饰疑源类代表

湖北樟村坪陡山沱组刺饰疑源类代表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华南陡山沱组沉积于新元古代大冰期之后,记录了地球历史上真核生物的首次全球性辐射。渗透矿化保存于陡山沱组燧石结核/磷块岩中的刺饰疑源类是这次辐射的重要代表和先驱。燧石结核中硅化保存的刺饰疑源类主要来自鄂西三峡地区,已经得到了长期深入研究。前人将三峡地区的刺饰疑源类分为分别来自陡山沱组上部和下部的两个化石组合。在磷酸盐化化石组合中,位于贵州中部瓮安地区的瓮安生物群保存了大量精美的磷酸盐化真核生物微体化石,吸引了全球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关于瓮安生物群产出地层与三峡地区刺饰疑源类上、下组合的对比关系一直存在争论,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埃迪卡拉纪早期微体真核生物演化模式的认识。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欧阳晴等人近期发表了来自鄂西浅水碳酸盐台地相区樟村坪地区陡山沱组化石与地层数据,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突破。科研人员报道了樟村坪地区完整的陡山沱组地层剖面,以及燧石结核中大量保存精美的刺饰疑源类和多细胞藻类化石。这些材料显示樟村坪与瓮安地区在陡山沱组地层序列和微体化石组合面貌上都非常相似。

进一步,通过岩石、碳同位素和生物地层对比,他们发现过去报道的樟村坪与瓮安地区微体化石组合之上的一次碳同位素负漂移更可能相当于三峡地区陡山沱组中部的负漂移,而非三峡地区陡山沱组近顶部的一次全球范围可以广泛对比的负漂移。这说明瓮安生物群以及樟村坪微体化石组合的地层时代与三峡地区的硅化疑源类下组合上部相当。

这些发现不仅解决了关于贵州瓮安生物群产出层位对比关系的长期争论,而且在探讨埃迪卡拉纪早期微体真核生物演化方面具有指导作用:贵州瓮安生物群可能相当于三峡地区上下两个刺饰疑源类组合的演化过渡阶段,意味着新元古代大冰期后微体真核生物的辐射经历了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该研究同时表明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过去对埃迪卡拉系疑源类生物地层划分对比的认识。

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地学类知名期刊《前寒武纪研究》(Precambrian Research)上。本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研究计划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Ouyang, Q., Zhou, C.*, Xiao, S., Chen, Z., Shao, Y., 2019, Acanthomorphic acritarchs from the Ediacaran Doushantuo Formation at Zhangcunping in South China,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early Ediacaran eukaryotes. Precambrian Research, 320: 171–192.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瓮安生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