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博人:复原豫“龙”的使者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标本采集队伍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标本采集队伍

恐龙化石发掘现场

恐龙化石发掘现场

化石修复中

化石修复中

外展装架

外展装架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新华网:在我们的星球几十亿年的演变过程中,无数的物种诞生了,同时,也有无数的物种湮灭。沧海桑田,岁月赋予了这些物种一种神奇的存在方式——化石。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奉献一生,只为寻找化石秘密;他们默默无闻,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孜孜不倦地还原地球过往的印记。近日,由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联合新华公益推出的“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贡献人物”活动,将发掘这些在古生物化石发现、科研、修复、宣传、艺术展示、文化传承以及保护等方面做出不朽贡献的人物,揭开这些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恐龙!恐龙!几乎每一个孩子到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都会兴奋地大叫。这里每到周末便人潮涌动,假期里更是常常被孩子们“攻陷”,俨然是郑州市的网红博物馆。2008年开馆以来,先后被授予“河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等16项科普基地称号,年平均接待观众达40万人次。

2006年初,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组建了一支恐龙化石发掘团队,由古生物研究室具体负责,由时任副馆长徐莉、主任贾松海领衔,成员有张纪明、邱英平、刘彦军、秦世彬、贾广辉等,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机构,对汝阳盆地开展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调查、发掘、修复、装架及科普工作。该团队常年工作在野外艰苦恶劣条件下,足迹踏遍了每一个发掘点,尝遍了酸甜苦辣,默默无闻地做豫“龙”发掘、研究、装架使者,为了节约开支,发掘队员白天在野外工作,晚上就住宿在乡里私人开设的旅店,吃饭经常是“干方便面就凉开水”。

一天中午,在花庙沟勘查的张纪明,因为极度饥渴,决定就地在村民家付钱吃饭。这户村民的好心与热情让他颇为感动,不但不收他的饭钱,还拿着馒头非要塞给他,说:“带着路上吃,讨不到饭时可以啃两口,不至于饿着。”张纪明尴尬不已,他看了看自己的脏鞋、脏衣服,自嘲地想,“我真的像要饭的?”从此被当地老百姓笑称“远看像拾破烂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问是发掘队的。”虽是笑话,却道出了发掘工作的艰辛和酸楚。

回忆起当年的发掘工作,时任发掘队队长的贾松海仍然记忆犹新,在一次运输化石时,他们就被村民们当作偷盗恐龙化石的贼给“请”进了当地派出所,这样的小插曲经常发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汝阳、栾川、内乡、西峡、淅川和济源等地的野外实地发掘取得了巨大成功和重大突破,大批恐龙化石凌空出世、震惊世界。

汝阳黄河巨龙属于大型蜥脚类恐龙,作为河南恐龙发掘的里程碑,它神经棘低矮,前肢较长,体腔巨大,拥有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肋骨(2.93米),改写了汝阳盆地一带地层为新生代早期的错误说法。它的发现还引领了汝阳地区巨无霸家族的相继面世,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巨型汝阳龙、唯一确凿证据的结节龙——洛阳中原龙、新蜥脚类——史家沟岘山龙、世界上最小——“迷你豫龙”等。近年来,团队共发现恐龙化石点243处,发掘恐龙化石点61处,发掘济源爬行类动物化石点1处。

不仅发掘恐龙化石是该团队的强项,修复、装架恐龙也十分专业。就拿汝阳黄河巨龙复制的1:1模型来说,硅橡胶用了1吨,玻璃钢用了近3吨,钢材用了5吨左右,做好之后的模型重量近10吨。他们修复装架了一批恐龙化石精品和骨架模型,修理恐龙化石近2600件,制作恐龙模型13具(汝阳黄河巨龙模型6具、巨型汝阳龙模型1具、洛阳中原龙模型3具、栾川盗龙模型2具、中华贝贝龙模型1具),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

恐龙研究更是硕果累累。截止目前,河南的恐龙发现有16科23属23种,研究命名的12种恐龙,均为新属新种;研究命名了两个新的恐龙动物群(早白垩世“汝阳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晚白垩世“栾川动物群”),填补了国内同时期恐龙动物群的空白,引起世界瞩目。研究成果在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等媒体录制播出15个专题科教片,发表研究成果论文40多篇,其中15篇SCI检索全文收录,14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项,国土资源部科技奖2项。

这些恐龙化石的成果也促使河南省在我国省级人民政府中最早出台关于规范和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与管理的文件。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古生物研究室团队日复一日的工作,真正诠释了“科学工匠精神”,这个团队把每块化石当成是一个有灵气的生命体,用心跟它进行交流;用集体的智慧和正能量,创造了豫“龙”的奇迹。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博物馆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