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中生代琥珀中发现全新蛙类物种——李墨琥珀蛙

琥珀蛙的生态复原图(绘图/Damir G Martin)

琥珀蛙的生态复原图(绘图/Damir G Martin)

李墨琥珀蛙复原图(绘图/Damir G Martin)

李墨琥珀蛙复原图(绘图/Damir G Martin)

琥珀蛙的幼体标本(摄影/陈海滢、章佳杰)

琥珀蛙的幼体标本(摄影/陈海滢、章佳杰)

琥珀蛙的正型标本(摄影/陈海滢、章佳杰)

琥珀蛙的正型标本(摄影/陈海滢、章佳杰)

缅甸琥珀中的四枚蛙类琥珀(手模/法逍;摄影/陈海滢、章佳杰)

缅甸琥珀中的四枚蛙类琥珀(手模/法逍;摄影/陈海滢、章佳杰)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新浪科技:6月14日,中美两国科研团队首次在缅甸发现了中生代蛙类琥珀化石标本,鉴定并报道出一个全新的蛙类物种。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自然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本次发现的蛙类琥珀化石共有四件,由科学家们于2015~2016年间陆续在缅甸发现,并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等项目资助下,完成了对这些化石的分析鉴定工作。

据悉,这是人们首次在缅甸地区发现的蛙类琥珀化石,归属于大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成为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蛙类琥珀化石记录。此前仅在墨西哥和多米尼加两地发现过蛙类琥珀化石,且均来自约2000至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

这项研究的领衔科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告诉记者:“这四件蛙类化石标本保存情况完好,其中一只体长2.2厘米,保存了包括了头骨、部分脊椎以及大部分四肢在内的骨架。还有一只体长约7毫米,保存了头部之外的全部身体部分以及大量软组织,其它两个个体保留了肢部。”

显微CT为这些小型蛙类提供了了详细的、立体的三维解剖结构,这在传统的蛙类化石中是难以实现的。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副研究员白明对记者表示,这批标本中最重要的一件,有些许腐烂,已经暴露出骨骼,这种情况反而对显微CT等无损设备的成像十分有利,通过对CT数据的重建、分割和融合,学者们最终无损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态。

根据化石提供的细节,科学家推断,这些化石标本与现生的产婆蟾超科(Alytoidea)/盘舌蟾超科(Discoglossoidea)蛙类非常相似,但分析其综合特征,又有别于以往发现的该科中的其它蛙类。因此,科学家将其鉴定为新属新种,并将其命名为:李墨琥珀蛙(Electrorana limoae),以提示这一新的属在琥珀之中发现,同时向化石标本提供方、琥珀收藏家李墨女士致敬。

与此同时,科学家根据琥珀蛙发现地(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琥珀产区)其他动植物琥珀提供的信息,模拟出琥珀蛙当年的生境。他们推断,这些琥珀蛙曾经很可能就在缅甸地区的“琥珀森林”水潭附近活动,以蚊、甲虫、蜘蛛等无脊椎动物为食。

主要研究者之一大卫·布莱克本教授指出:“我们发现的蛙类体型娇小,它们生活在缅甸北部潮湿的热带环境中,不幸被柏类或南洋杉类针叶树所流下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一直保存至今。”

本次发现的琥珀蛙化石标本,不仅提供了详尽的中生代蛙类化石形态特征,同时也揭示了琥珀蛙与温带地区的产婆蟾等类群,在白垩纪时期的地球占据了比以往所知更加广阔的栖息地。

相关报道:琥珀中发现亿年“旅行青蛙”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报(李晨阳):中美科学家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4只特别的“旅行青蛙”。与手游中周游四方的“呱儿子”们不同,这些蛙是穿越时光的旅行者——它们来自一亿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6月14日,这一科学发现发表在自然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2015~2016年间,科学家们在缅甸陆续发现了4件蛙类琥珀化石,并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等项目资助下,完成了对这些化石的分析鉴定,证实这是一个全新的蛙类物种。

这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蛙类琥珀化石。在此之前,人们仅在墨西哥和多米尼加两地发现过蛙类琥珀化石,且均来自约2000至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

领衔这项研究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介绍:“这四件蛙类化石标本保存情况完好,其中一只体长2.2厘米,保存了包括了头骨、部分脊椎以及大部分四肢在内的骨架。还有一只体长约7毫米,保存了头部之外的全部身体部分以及大量软组织,其它两个个体保留了肢部。”

显微CT为这些小型蛙类提供了详细、立体的三维解剖结构,这在传统的蛙类化石中是难以实现的。中科院动物所副研究员白明表示,这批标本中最重要的一件,有些许腐烂,已经暴露出骨骼,这种情况反而对显微CT等无损设备的成像十分有利,通过对CT数据的重建、分割和融合,学者们最终无损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态。

通过分析CT数据,另外一位参与研究的学者,爱德华•斯坦利博士认为:“这只蛙很可能还没有成年,从它缺失耳柱骨,腕部等区域还未完全骨化来推断的,它可能还不到2岁。从它的骨骼结构来看,它并不属于树栖物种,因此被保留下来的几率并不高,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标本。”

根据化石提供的细节,科学家推断,这些化石标本与现生的产婆蟾超科/盘舌蟾超科蛙类非常相似,但分析其综合特征,又有别于以往发现的该科中其它蛙类。因此,科学家将其鉴定为新属新种,并命名为李墨琥珀蛙(Electrorana limoae),以提示这一新属在琥珀中发现,同时向化石标本提供方、琥珀收藏家李墨女士致敬。

与此同时,科学家根据琥珀蛙发现地(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琥珀产区)其他动植物琥珀提供的信息,模拟出琥珀蛙当年的生境。他们推断,这些琥珀蛙曾经很可能就在缅甸地区的“琥珀森林”水潭附近活动,以蚊、甲虫、蜘蛛等无脊椎动物为食。

主要研究者之一大卫•布莱克本教授指出:“我们发现的蛙类体型娇小,它们生活在缅甸北部潮湿的热带环境中,不幸被柏类或南洋杉类针叶树所流下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一直保存至今。”

本次发现的琥珀蛙化石标本,不仅提供了详尽的中生代蛙类化石形态特征,同时也揭示了琥珀蛙与温带地区的产婆蟾等类群,在白垩纪时期的地球占据了比以往所知更加广阔的栖息地。

相关报道:中美科学家发现最古老蛙类琥珀 现亿年前新物种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新京报(王俊):中美科学家发现四件中生代白垩纪时期蛙类琥珀化石,其中之一被鉴定为全新蛙类物种

在遥远中生代的缅甸丛林中,生活着和现代完全不同的物种,它们或在水潭或在陆地繁衍生息,直到湮灭。幸运的是,它们生活的记录以各种形式保留了下来。

昨日(14日),中美科研团队宣布首次在缅甸发现中生代白垩纪时期蛙类琥珀化石标本,鉴定并报道出一个全新蛙类物种。该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刊物、自然集团旗下《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

本次发现的蛙类琥珀化石共四件,分别于2015-2016年间陆续在缅甸发现,部分标本从缅甸密支那和云南腾冲琥珀市场购买,最重要的一件是由琥珀收藏家李墨捐献。

主要研究者之一的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大卫·布莱克本教授介绍,此次发现的蛙类体型娇小,生活在缅甸北部潮湿的热带环境中,不幸被柏类或南洋杉类针叶树所流下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保存至今。

迄今发现的最古老蛙类琥珀

记者了解到,这四枚化石的年代归属于大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蛙类琥珀化石。在此之前,仅在墨西哥和多米尼加两地发现过蛙类琥珀化石,均来自约2000万至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

“这四件蛙类化石标本保存情况完好,其中最大的一只体长2.2厘米,保存了包括头骨、部分脊椎以及大部分四肢在内的骨架。还有一只体长约7毫米,保存了头部之外的全部身体部分以及大量软组织,其他两个个体保留了肢部。” 该研究领衔科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告诉记者。

这些化石所属时期是如何确定的?邢立达介绍,有好几种方法,比如可根据琥珀中包裹的昆虫来判断,昆虫在每一个地质年代有不同的形态;另一个办法是根据矿区琥珀上的覆盖的火山灰来测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家施光海教授曾经做过这个研究。这次测定综合了这些方法确定了化石时期。

显微CT“还原”三维解剖结构

中美科研团队对这些化石进行显微CT,为琥珀里的“小型蛙类”提供了详细立体的三维解剖结构。“这在传统蛙类化石是难以实现的”,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副研究员白明对记者表示,“这批标本中体长2.2厘米那件是最重要的一件,已经暴露出骨骼,有些许腐烂,这种情况对显微CT等无损设备成像十分有利。通过对CT数据重建、分割和融合,最终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态。”

通过分析CT数据,另一位参与研究的学者,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爱德华·斯坦利博士认为,“这只蛙很可能还没成年,从缺失耳柱骨、腕部等区域还未完全骨化推断,它可能还不到2岁。”

“动物幼年时骨骼会有较大间隙,成年完全愈合,根据骨骼愈合程度判断了它的年龄。”邢立达解释。

爱德华·斯坦利博士还表示,从它的骨骼结构来看,不属于树栖物种,因此被保留下来的几率并不高,“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标本”。

新物种命名为“李墨琥珀蛙”

根据化石细节,科学家推断,化石中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与现生的产婆蟾超科(Alytoidea)/盘舌蟾超科(Discoglossoidea)蛙类非常相似,但分析其综合特征,又有别于以往发现的该科中其他蛙类。

“它前颌骨背突十分显著且二分叉,‘V’字型副舌骨,第2荐前椎上的自由肋(浮肋)以及颚骨缺失,这些综合特征均区别于以往发现的其他蛙类,因此将这个标本鉴定为新物种,命名为李墨琥珀蛙(Electrorana limoae)。”邢立达说。

科学家还根据“琥珀蛙”的发现地——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琥珀产区——其他动植物琥珀提供的信息,模拟出它们当年的生境,并据此推断此次发现的蛙类很可能曾在缅甸地区的“琥珀森林”水潭附近活动,以蚊、甲虫、蜘蛛等无脊椎动物为食。

讲述

从缅甸“虫王”处意外获珍宝

被认定为新物种的李墨琥珀蛙(Electrorana limoae),属名“electrum”是拉丁文琥珀之意,“rana”意为蛙,种名“李墨”向标本提供方、琥珀收藏家李墨女士致敬。

这块琥珀,是李墨从一位缅甸“虫王”手中意外获得的。

“这块琥珀是难得一见的精品。当时我的缅甸‘线人’小木,给我看了张象素模糊的照片,我想不管花多少钱一定要得到它。小木说,这块青蛙琥珀在缅甸密支那,是缅甸‘虫王’(当地一个做琥珀化石的商人)的珍藏,他也只见过一次,偷偷拍了张照片给我。为了赶在别的收藏家之前得到它,我立即动身前往密支那。”李墨说。

李墨讲述了自己“磨”下这块化石的过程。她回忆说,“虫王是个很厉害的商人,知道我为了这块化石来,但不给我看。我就耐着性子磨,先看他的收藏,购买了他其他东西。虫王文化水平不高,我跟他分享收藏经验,告诉他那些琥珀收藏的珍贵性。在我的分析下,他手头一些不起眼的虫珀翻了几倍价格卖了出去。”

在李墨准备离开密支那时,虫王终于答应把这块琥珀卖给她。“虫王开出的价格虽然超过了我的预期,但我还是觉得圆满了。”李墨说。

后来,李墨在婚礼时将这枚琥珀送给了老公。直到2015年,这枚琥珀的科研价值才在无意间被发现。“那天我和邢博士聊天,无意间晒了这块琥珀。邢博士意识到这块琥珀的科研价值大为震惊,问我能否借它研究。我很为难,因为已经送老公了。没想到后来老公爽快地答应了。他说,藏品毕竟是藏品,如果能为科学出一点力,普及琥珀化石的知识,应该让博士带走去研究。”李墨回忆道。

科普

琥珀化利于保存细小生物体

邢立达介绍,琥珀是树脂形成的化石,因其特殊的质地与美丽的色彩被视为珍宝。琥珀不同于其他种类的化石,其中常常有包裹体。这些包裹体可以是非生物成分,也可以是生物成分,是树脂在石化之前包裹的物质。包裹在琥珀中的生物成分有细菌、藻类、真菌、高等植物、节肢动物、甚至是脊椎动物等。包裹有动物的琥珀在中国收藏者中被统称“虫珀”。

树脂埋藏于地层中逐渐石化并变成琥珀的过程被称为琥珀化(amberization),琥珀化的过程缓慢而轻柔,对于保存昆虫等细小和柔韧的生物体非常有利,因此保存于琥珀中的化石往往是同类化石中最为完整和精细的。

相关报道:科学家首次在缅甸发现中生代蛙类琥珀化石,命名为李墨琥珀蛙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澎湃新闻:6月14日,中美两国科研团队首次在缅甸发现了中生代蛙类琥珀化石标本,鉴定并报道出一个全新的蛙类物种。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自然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本次发现的蛙类琥珀化石共有四件,由科学家们于2015~2016年间陆续在缅甸发现,并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等项目资助下,完成了对这些化石的分析鉴定工作。

这是人们首次在缅甸地区发现的蛙类琥珀化石,归属于大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成为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蛙类琥珀化石记录。此前仅在墨西哥和多米尼加两地发现过蛙类琥珀化石,且均来自约2000至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

这项研究的领衔科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告诉澎湃新闻:“这四件蛙类化石标本保存情况完好,其中一只体长2.2厘米,保存了包括了头骨、部分脊椎以及大部分四肢在内的骨架。还有一只体长约7毫米,保存了头部之外的全部身体部分以及大量软组织,其它两个个体保留了肢部。”

显微CT为这些小型蛙类提供了了详细的、立体的三维解剖结构,这在传统的蛙类化石中是难以实现的。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副研究员白明表示,这批标本中最重要的一件,有些许腐烂,已经暴露出骨骼,这种情况反而对显微CT等无损设备的成像十分有利,通过对CT数据的重建、分割和融合,学者们最终无损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态。

通过分析CT数据,另外一位参与研究的学者,爱德华·斯坦利博士认为:“这只蛙很可能还没有成年,从它缺失耳柱骨,腕部等区域还未完全骨化来推断的,它可能还不到2岁。从它的骨骼结构来看,它并不属于树栖物种,因此被保留下来的几率并不高,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标本。”

根据化石提供的细节,科学家推断,这些化石标本与现生的产婆蟾超科(Alytoidea)/盘舌蟾超科(Discoglossoidea)蛙类非常相似,但分析其综合特征,又有别于以往发现的该科中的其它蛙类。因此,科学家将其鉴定为新属新种,并将其命名为:李墨琥珀蛙(Electrorana limoae),以提示这一新的属在琥珀之中发现,同时向化石标本提供方、琥珀收藏家李墨女士致敬。

与此同时,科学家根据琥珀蛙发现地(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琥珀产区)其他动植物琥珀提供的信息,模拟出琥珀蛙当年的生境。他们推断,这些琥珀蛙曾经很可能就在缅甸地区的“琥珀森林”水潭附近活动,以蚊、甲虫、蜘蛛等无脊椎动物为食,并在冬季进行冬眠。

主要研究者之一大卫·布莱克本教授指出:“我们发现的蛙类体型娇小,它们生活在缅甸北部潮湿的热带环境中,不幸被柏类或南洋杉类针叶树所流下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一直保存至今。”

本次发现的琥珀蛙化石标本,不仅提供了详尽的中生代蛙类化石形态特征,同时也揭示了琥珀蛙与温带地区的产婆蟾等类群,在白垩纪时期的地球占据了比以往所知更加广阔的栖息地。

相关报道:距今亿年前!中美科学家首次在缅甸发现迄今最古老蛙类琥珀化石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文汇网(许琦敏):中美两国科研团队首次在缅甸发现了中生代蛙类琥珀化石标本,鉴定并报道出一个全新的蛙类物种。今天晚上9点,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自然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本次发现的蛙类琥珀化石共有四件,由科学家们于2015-2016年间陆续在缅甸发现,并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等项目资助下,完成了对这些化石的分析鉴定工作。

据悉,这是人们首次在缅甸地区发现蛙类琥珀化石。该化石属于大约一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蛙类琥珀化石记录——此前,古生物学家仅在墨西哥和多米尼加两地发现过蛙类琥珀化石,均来自约2000至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

这项研究的领衔科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告诉记者,这四件蛙类化石标本保存情况完好,其中一只体长2.2厘米,保存了包括了头骨、部分脊椎以及大部分四肢在内的骨架。还有一只体长约7毫米,保存了头部之外的全部身体部分以及大量软组织,其它两个个体保留了肢部。

显微CT为这些小型蛙类提供了了详细的、立体的三维解剖结构,这在传统的蛙类化石中是难以实现的。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副研究员白明介绍,这批标本中最重要的一件,有些许腐烂,已经暴露出骨骼,这种情况反而对显微CT等无损设备的成像十分有利。

通过对CT数据的重建、分割和融合,学者们最终无损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态。据介绍,这只蛙很可能还没有成年,从它缺失耳柱骨,腕部等区域还未完全骨化来推断的,它可能还不到两岁。从它的骨骼结构来看,它并不属于树栖物种。

根据化石提供的细节,科学家推断,这些化石标本与现生的产婆蟾超科/盘舌蟾超科蛙类非常相似,但分析其综合特征,又有别于以往发现的该科中的其它蛙类。因此,科学家将其鉴定为新属新种,并将其命名为:李墨琥珀蛙——向化石标本提供方、琥珀收藏家李墨女士致敬。

此外,科学家根据琥珀蛙发现地(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琥珀产区)其他动植物琥珀提供的信息,模拟出琥珀蛙当年的生境。他们推断,这些琥珀蛙曾经很可能就在缅甸地区的“琥珀森林”水潭附近活动,以蚊、甲虫、蜘蛛等无脊椎动物为食。这类蛙体型娇小,生活在缅甸北部潮湿的热带环境中,不幸被柏类或南洋杉类针叶树所流下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一直保存至今。

本次发现的琥珀蛙化石标本,不仅提供了详尽的中生代蛙类化石形态特征,同时也揭示了琥珀蛙与温带地区的产婆蟾等类群,在白垩纪时期的地球占据了比以往所知更加广阔的栖息地。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琥珀 新物种 中生代 李墨琥珀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