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张家口地区盆地生长地层及其构造控制

冀北张家口地区盆地生长地层及其构造控制

冀北张家口地区盆地生长地层及其构造控制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EurekAlert!:早在1926年提出的“燕山运动”的时间、构造性质和变形机制仍然存在着争论,它是关系到正确认识华北克拉通破坏机制、东北亚陆缘构造作用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成因关系的重要科学问题。最近一项研究以燕山张家口地区为例,揭示了盆地沉积、生长地层及其褶皱-逆冲作用控制,认为该区基底卷入式褶皱-逆冲带与挠曲盆地“对”的形成可能受控于西太平洋板块的平板俯冲。

研究相关的文章题目为:“Syn-tectonic sedimentation and its linkage to fold-thrusting in the region of Zhangjiakou, North Hebei, China”,近期在线发表于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刘少峰教授等撰写。关于燕山运动的主期,即侏罗纪至白垩纪初的构造作用,具有主体处于挤压或伸展后构造反转等不同认识,对构造变形的驱动机制的认识也不十分清楚。燕山山间盆地沉积地层记录了燕山运动的活动历史及盆地构造性质, 开展盆-山系统同构造沉积及其构造控制关系研究, 准确确定地层年代, 重新建立年代地层格架是进一步揭示燕山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构造变形机制、变形年代的有效途径。研究者通过对燕山西段与太行山北段交接部位的冀北张家口地区褶皱-逆冲带与山间沉积盆地的构造和沉积结合研究,提出了研究区沉积盆地中发育的所谓“侏罗纪地层”可能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地层; 受生长褶皱-逆冲构造控制, 在褶皱-逆冲带边缘形成褶皱前渊型、逆冲前渊型、断展褶皱型、断弯褶皱型及断弯褶皱与断展褶皱复合型生长地层; 重建的由褶皱-逆冲带与挠曲盆地构成的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早期的“源-汇”系统反映了燕山运动在研究区起始于中侏罗世; 在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至少发生了3次褶皱-逆冲事件, 形成了基底卷入式褶皱-逆冲构造和小型山间挠曲盆地。基底卷入式褶皱-逆冲带与挠曲盆地“对”的自东向西迁移, 可能受控于西太平洋“平板式”前进俯冲作用。

这一研究用不仅对揭示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确定东北亚包括燕山-太行山在内的陆缘构造带的构造属性及其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动力成因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和地质依据。

该项研究的成员有:刘少峰,林成发,刘晓波和庄其天,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41572189, 9111420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 2017YFC0601400)和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项目(No. XDB18030604)资助。

更多详情请阅原文: Liu S, Lin C, Liu X, Zhuang Q. 2018. Syn-tectonic sedimentation and its linkage to fold-thrusting in the region of Zhangjiakou, North Hebei,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1, https://doi.org/10.1007/s11430-017-9175-3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地层 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