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发掘在保护中推进

近日,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第一地点即猿人洞保护性清理发掘工作全面展开。此次发掘是周口店遗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保护性发掘,除了已经挖掘出300余件化石标本,还有望根除猿人洞西坡面的安全隐患。

发掘工程负责人之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双权向记者介绍,这次保护性发掘主要是为完成两项任务,一是消除猿人洞内堆积坡面因长期遭受自然的侵蚀风化出现的安全隐患,剔除剖面上有裂缝的堆积体,让剖面保持一个稳定的角度;同时,要对文化堆积层进行系统整理和发掘。“这两项任务都是基于保护的需要,我们为了完成这项工作,在前期已经做了大量的调查和准备,今年计划要清理五六立方米,剩下的20立方米,预计在未来的四五年完成。”在被问及这次发掘工作是否有可能加快进度时,他表示,周口店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最大程度保证发掘工作的精细和科学是一项基本要求,这里的每一块泥土每一块石头都是珍贵的测试样品,都需要反复地筛选、观察和研究,这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一切都要按着既定的详细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这次保护性发掘活动的作业区域在第四地质层。在挖掘现场,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借助锤子、小铲、毛刷等工具对土层进行清理。在一处剖面的上方,工人们已经搭建好防雨遮阳保护棚,几处开裂部位用钢索进行缠绕牵拉。不同地质年代的土层和化石用不同的卡片进行标记注明。站在第四地质层的塔楼上向下望,记者看到斜对面挂着一块长方形标志牌,那里就是1929年我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发掘出土第一颗完整“北京人”头盖骨的地方,也是这一发现让周口店遗址扬名海内外。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馆长、管理处主任杨海峰介绍,为配合发掘、确保人员及遗址本体安全,他们特意聘请专业施工单位在猿人洞西剖面搭建了10层楼高的工作平台,可触及的清理挖掘作业面从第十文化层一直到第四文化层,是周口店自有挖掘史以来发现遗存文化信息最丰富的部分。为了方便快捷地运输发掘出土的标本和岩土,在发掘脚手架设计中特意增加了外用电梯。现在,那些距今有60余万年的化石标本、古老石器以及各种珍贵的人类遗迹将乘坐现代化的电梯“走出”猿人洞,与观众见面。另外,为满足考古爱好者和普通市民的好奇心,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管理处还将邀请感兴趣的市民前来考古挖掘现场体验,零距离接触猿人洞挖掘过程,此举更让这次猿人遗址的挖掘进展备受社会关注。

周口店猿人洞,位于龙骨山的东北坡,是周口店遗址中最重要的一处地点。猿人洞发现于1921年,1927年开始系统发掘,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断,新中国成立以后恢复工作。几十年来,主要发掘了猿人洞堆积的中段,约2.7万立方米,从中发现了近200件人类化石,代表大约40个猿人个体,同时还出土有近10万件石器、数层灰烬和百余种动物化石。目前的猿人洞还保留着1/3的原始堆积,对进一步研究古人类、古地质、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猿人洞堆积剖面长期遭受自然的侵蚀风化而凹凸不平,出现松滑、空洞、裂隙和危石,呈现上突下缩的不正常坡度,存在局部坍塌和落石的隐患,所以对周口店猿人遗址进行紧急抢救性清理发掘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不久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管理处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周口店遗址猿人洞保护方案。保护方案设计要求以遮雨为主,同时透气、通风,不能破坏遗址本体及其附着的岩体,确保遗址安全。这种方案的征集给猿人洞遗址保护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同时,在调动全社会力量关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杨海峰表示,这次发掘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周口店遗址管理处共同申报,国家文物局批准,目前已发掘到300余件各类化石。除部分化石正在进行后续的整理以外,其他样本已经送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等待确切的结论。


《中国文化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北京猿人 遗址 周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