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秦岭120万年古人类遗址

秦岭古人类史前遗迹发掘

秦岭古人类史前遗迹发掘

龙岗寺遗址第三级阶地发掘现场

龙岗寺遗址第三级阶地发掘现场

龙岗寺遗址第三级阶地原位埋藏的旧石器制品

龙岗寺遗址第三级阶地原位埋藏的旧石器制品

龙岗寺遗址远景(东北-西南)

龙岗寺遗址远景(东北-西南)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陕西日报(沙莎):四月的秦岭腹地是金黄色的,油菜花霸道地占据着汉中盆地的主要色彩。沿着这炫目的色彩,我们要找寻的却是掩藏在秦岭黄土下的人类历史的秘密。

王社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亚洲旧石器考古学会执行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旧石器考古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陕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他的思维似乎就落在百万年以来古人类生活的时代,他告诉我们:“在那些色彩各异、不起眼的石器背后,记录着人类早期你难以想象的缤纷画卷。”

120万年前——秦岭腹地到底发生了什么

即使是今天,漫步在秦岭腹地的群山当中,我们仍然能够感到由于秦岭绵延山脉对冷空气阻挡,而形成的温暖适宜的气候。120万年以来,当地球上的多数地方都面临间歇的冰川时代的寒冷气候,对生活在秦岭山中的古人类来说,这点温暖是生存或灭亡的关键。

那么120万年前的秦岭腹地到底发生了什么?揭秘必须先从地球历史的“更新世”开始。

“更新世”——即使是严谨的地质学家,在界定地球变迁年代时也会流露出对天地苍茫变迁的浪漫情怀。“更新世”的200多万年间,冰川的前进和退缩,形成了寒冷的冰期和温暖的间冰期的多次交替,并导致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地球历史上的“更新世”和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相当。“更新世”的冰河帝国让无数生灵消失,但人类却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演化到今天……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古人对鸿蒙初启时的描述是有根据的。

当寒冷和洪水轮番考验着生存底线时,秦岭腹地无疑是一片乐土。王社江说:“更新世期间的秦岭山间盆地低山丘岭与盆地错落有致,盆地底部地形平缓。中更新世以来,地面保持相对稳定,新构造运动也不活跃。这些都为远古人类栖息生活和持续繁衍提供了很好的地貌条件”。

那时的人类,欣欣然地站立起来凝望着周围的世界。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寒冷无处不在,即使是剑齿虎这样威猛的王者也举步维艰,最终消失。最早的人类从非洲大陆经过长途跋涉,迁徙而来,就一直生存在这里,考古学界对秦岭山中古人类的来龙去脉尚无定论,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冰期在别的地方是灾难,在秦岭山中却可能是一片伊甸园。良好的水热组合,使得秦岭地区乔木茂盛、草木繁密、动物繁多,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宝库,为远古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120万年间——古人类在秦岭中是怎样生活的

120万年间,当秦岭成为人类的庇护所,古人类在秦岭中又是怎样的生活呢?

从龙岗大桥出汉中向西南方向行驶1公里,到达南郑县梁山镇。陕南的城市自有一种清秀和不紧不慢的节奏。跨过宽阔的汉水,江边双向8车道的龙岗大道在这小小的城市显得颇为阔绰。

然而对于这个小小的县城,阔绰的不仅仅是这条道路,这里丰富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的遗存几乎让世界上了解它的大多数古人类学家艳羡不已。如果百万年前也有现在城市的概念,这里的热闹程度恐怕不亚于现在的大都市,远古人类在这里穿梭来往……

穿过几个小村庄,一路伴随着油菜花我们上到一个台地。龙岗寺就在南郑的这个高地上,它的西面接着梁山。这个不大的寺庙却大有来头,据说南朝宋前废帝永光元年就有龙岗寺,唐宋时期已成为人们由汉中乘船赴寺游览观光的胜地。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有《陪赵行军龙岗寺北庭泛舟王侍御》诗:“谁宴双台使,行军粉署郎。唱歌江鸟没,吹笛岸花香。酒影摇新月,滩声聒夕阳。江钟闻已暮,归棹绿川长。”

岑参当年虽然描摹出了龙岗的美丽,但他却不会想到龙岗美丽的背后有更大的秘密!

穿过龙岗寺后院东面的月亮门。南郑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余忠平,笑着立在那里。余忠平199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从事文物发掘与保护工作20多年。他背后是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史前人类考古工地。他指着脚下的泥土说,“古人类做了些什么,他们的生活习俗是什么,答案都在我们脚下,它是揭开人类和万物生息繁衍的钥匙。”那一刻,我们似乎被他领着向120万年前走去。

余忠平说,“从120万年前至今,这里的人类活动生生不息,几乎不曾断代,这是龙岗寺遗址的最大价值。”

1929年,中国地质研究所赵亚增、黄汲清首先开创了梁山古地质研究之先河。1943年西北联大地质系郁士元教授首先发现了龙岗寺旧石器遗址。1980年,西安矿业学院地质系阎嘉琪教授在梁山东麓龙岗周边采集到大量的旧石器制品,立即引起了考古、地质、古生物学界的高度重视。

王社江博士介绍,1943年以来历次调查采集了数以千计的旧石器,2013年以来的考古发掘中,又出土了4万余件旧石器制品,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手镐、手斧、石球和尖状器等,龙岗寺旧石器遗址的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之间,最早的遗物绝对年代距今120万年以上,早于蓝田猿人遗址,是陕西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文化。

195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做汉中专区考古调查时,又发现了龙岗寺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3年10月至1984年底,省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了部分挖掘,清理了430座墓葬,出土了人面壶、彩陶罐、船形壶、兽头尖底瓶、人头彩陶壶等文物三千余件。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渊源、分期和发展脉络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证明了7500年前龙岗寺人类最早培育了豆科植物。

2012年7月至8月,汉中市文物旅游局、南郑县人民政府委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龙岗寺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工作。王社江博士就是这次挖掘的领队。他说,这一次考古勘探工作历时34天,共发现遗迹27处,其中活土坑7处,陶窑1处,房址7处,灰坑4处,烧土范围2处,石块范围3处,灰沟3处。特别是龙岗寺遗址新石器时代陶窑遗址和房屋遗址的发现,可以说是继1983年龙岗遗址考古发掘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站在龙岗遗址考古现场巨大的深坑边,时光的转变、人类的故事、生命的轮回,以土层的形式层层展现。我们仿佛站在一本巨大的穿越百万年的书籍面前,阅读着人类的生生不息,感受着时光穿行了100多万年的无比震撼。

1988年10月,美国奥勒根大学著名考古学家迈尔·阿金斯访问考察龙岗寺遗址后说:“此地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远东,特别是中国古代人类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旧石器时代的标本,说明人们自古老的年代以来就生活于此地。多种多样、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的新石器时代的标本,则说明七千年以前中国文化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他最后题词:“我从这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根源”。

基于龙岗遗址的巨大意义,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介绍说,龙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已经启动,希望更多的人能在这里感受人类生命传递的神奇。

120万年后的今天——探索远古文明传递的真实信息

秦岭的神奇,不仅仅在于它的高大雄峻,更在于它对生命无比的包容。动植物如此,人类更是如此。站在龙岗遗址的高地上,俯瞰汉中盆地,思维的脉络很快会将汉中盆地,乃至秦岭北麓诸多史前古人类遗址的线索联系起来。南郑龙岗遗址、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群,蓝田公王岭猿人遗址、半坡村遗址……如果将这些地域联系起来,我们似乎能感受到古代人类迁徙流动发展的脉络。

事实上,这样的想法也得到了专家的证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史前研究室副研究员马明志说:“从自然地理特征与交通的角度而言,陕西拥有三条东西向的大通道:第一条位于北方长城地带,主要体现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农耕人群至青铜时代游牧族群的迁徙路径;第二条位于关中渭河盆地,这里也是历代沟通中国东、西部的主干道;第三条便是汉江流经的谷地和盆地,它东接江汉平原、南阳盆地与中原大地,西接四川盆地与陇南地区,是秦岭以南非常重要的交通干道。”

不唯如此,穿越秦岭和大巴山的南北向通道更是史学家们关注的重要历史地理课题,而汉中盆地始终都是无法绕开的必经之地和重要补给地,这便使得汉中盆地成为连接经纬的大十字交叉点。

马明志说,从地理单元的角度分析,早期新石器文化一般相对独立地存在于重要山系的山前台地地带或盆地之中,并靠近水源,各个文化往往以地理单元为原初分布空间,文化板块之间多处于相对松散的游离状态。随着人群的增殖,文化板块往往需要突破原初的地理单元向外扩张。中原地区有秦岭、太行山系、大巴山系被分割为相对独立的地理板块,山系严重阻隔了文化的交流和人群的移动,沟通各地理单元的文化通道便显得至关重要。汉中盆地纵向沟通秦岭南北,横向连接东部的江汉平原、嵩山周边,向西沟通川陇地区,是中国第二阶地上最为重要的文化交通“大十字”。

当古代人类的踪迹越来越清晰地在我们脑海中出现,神话中的故事似乎也有了现实的依据。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洛南人相信当年的伏羲就是在这里一笔一画感悟着天地,写出了中华文明最初的惊人之作。这里的人们相信正是伏羲和女娲共同创造了我们现在的人类。至今这里还保存着农历正月初七给女娲过生日、十月初四给伏羲过生日,以及腊八纪念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民间祭祀活动。古人类的遗址和神话传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同的地域,难道仅仅是巧合?

神话对于我们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情感,我们总能在细节处找到远古传递的真实信息。在天荒地老的远古时代,在秦岭的庇护下,古代人类在这里把秦岭中的石头制成石斧,中华文明的曙光也由此开启。

相关链接:更新世

地质年代名称,更新世亦称洪积世,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1839年创用,1846年福布斯又把更新世称为冰川世。更新世是冰川作用活跃的时期,开始于1806000年(±5000年)前,结束于11550年前,是构成地球历史的第四纪冰川的两个世中较长的第一个世。在此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冰川期和间冰川期气候回旋。地层中所含生物化石,绝大部分属于现有种类。更新世中期是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气候周期转型,全球冰量增加,海平面下降,哺乳动物迁徙或灭绝。人类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1932年国际第四纪会议确定将更新世划分为早、中、晚3期。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人类 遗址